关于成语缓兵之计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缓兵之计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西厢记》是谁曾两次使用了这个计策

【缓兵之计的意思】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西厢记》中李崔夫人曾两次使用了这个计策,迫使张生和崔莺莺分离。

【缓兵之计的故事】三国时期,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蜀军消灭了魏军大将郭淮、孙礼,占领了武都、阳平。张郃、戴陵等率军前去救援,被孔明打败。双方对峙了半月。孔明见司马懿不敢出战,用撤军的缓兵之计,诱使司马懿驱兵追赶,司马懿中计大败。

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他们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但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什么叫做缓兵之计?

意思是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知。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道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专,不早追之?”

使敌方延缓进军的计策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三国演义》后用以比喻拖延时间使局势暂时缓属和的策略黑妮最后才采用了一个缓兵之计,拖到第二天再决定.

什么叫做缓兵之计

成语:缓兵之计

【注音】huǎnbīngzhījì

【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来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出处与详解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八源回《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原来张特用缓兵之计,哄退吴兵,遂拆城中房屋,于破城处修补完备。

3、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今又知来求成,莫非缓兵之计,欲俟楚救耶?”

4、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十二回:话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

5、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六章:“到底打不打?是不是袁道世凯的缓兵之计?”

什么是缓兵之计?

明朝王阳明,不但以阳明学说的始祖闻名,在战争谋略方面,也是当时的一流奇才。这是他担任军队指挥官镇压宁王叛乱时知的轶事:

在宁王打算发兵进攻时,王阳明这边却未完成迎战的态势,此时,若是被宁王的军队袭击,那就准败无疑。王阳明想出一个计策。

他暗地里写了寄给宁王的心腹李士实、刘养正的密函。密函的内容是:“特蒙函告宁王那边的情况,吾兄等对朝廷的忠心,令人感佩。此时此地,但望吾兄等劝道宁王早日发兵。只要宁王离开他根据地南昌,即已中我方之计,事必成矣。”然后,把掳获的探子故意从牢中揪出来,告之即将斩首示众。

事后命狱官悄版悄地向探子说:“我是宁王的崇拜者,你快逃回去,把这封密函交给宁王。”

宁王接到密函后,不免陷入沉思。当他与李士实、刘养正研讨此后的作战计划,两人无不劝他尽早攻下南京,登基为王。这一来宁王就更加疑神疑鬼了。

在猜疑、犹豫之间,一晃就是十几天,这时宁王才获悉,王阳明的部队尚未整编就绪之事。宁王这才发觉密函之事,原来是王阳明打出的缓兵之计。

王阳明用计扰乱宁王的判断力,得到缓冲的时间,才赢得最后权的胜利。

缓兵之计是不是三十六计里的?

是的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魏明帝曹睿时,辽东太守公孙渊称雄一方,自立为燕王,改年号绍汉,联络东吴,侵扰北方。边官报知魏主曹睿,曹睿决计派司马懿率马步军4万前去平定辽东。司马懿统帅魏军取得初战胜利后,很快把公孙渊困在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里。这时已是秋季了,秋雨连绵,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军的运粮船从辽河口出发可直接开到襄平城下。由于魏军都泡在雨水之中,行坐不安。左都督裴景见状就向司马懿建议说:“雨水不住,整个军营中泥泞不堪,军营应当移到前面的山上。”司马懿听后怒道:“擒获公孙渊只在旦夕,怎么可以移营?如果再有人说移营立斩不赦!”裴景诺诺而退。过了一阵,右都督仇连又来告诉说:“军士泡在水中苦不堪言,请太尉移营高处。”司马懿听罢大怒,厉声说道:“我军令已发,你胆敢故意违抗!”即令推出斩首,把首级悬于辕门之外,三军军心为之震慑。司马懿又令南寨人马暂退20里,纵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放牧牛马。部将陈群疑惑不解地向司马懿问道:“从前太尉您攻打叛将孟达时,兵分八路,八日赶到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城下,很快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4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我真不知太尉打的是什么主意?”司马懿笑着说道:“您是不知兵法。从前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所以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陈群拜服。后来,公孙渊果然率残兵败将突围,被司马懿生擒了。

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

缓兵之计[huǎnbīngzhījì]

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zhidao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版孔明用~;渐权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希望能帮助到你

延缓对方进攻的百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度

[拼音]

huǎnbīngzhījì

[出处]

明·罗贯中《知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渐退汉中;都督何道故怀疑;不早追之?”

[例句]

这是敌内人的缓兵之计,我们切容不可掉以轻心。

[huǎnbī百ngzhījì]

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度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渐退知汉中;都督何道故怀疑;不早追之?”

例句

1.这是敌人的~,我们切回不可掉以轻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权宜之计?金蝉脱壳

反义词

兵贵神速?速战速决?急如星答火

huǎnbīngzhījì成语释义缓:延百缓。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度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问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答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感情色彩中性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用法内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