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安之若命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安之若命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出处和含义?

应该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zd。“安之”,任其自然,不因个人的爱恶而执着于选择和取舍。

其实庄子的中内心思想是“无为”,他崇尚自然规律(听天由命),认为上天会安排公正的结果,反对个人对事理的刻意改变,这样不仅违背了天意,而且使得自己徒生烦忧,也就是自找苦吃。在老庄一派的道家学说中,遵容循自然(规律)是其中心思想。老子也说:上善若水。二者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出处:《庄子?内篇》

原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含义: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

【原文】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哪里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叫做足以为戒的大法。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侍奉国君的人,无论办什么样的事都要让国君放心,这是尽忠的极点。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做臣子的原本就会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实际情况并忘掉自身,哪里还顾得上乐生而厌恶死亡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怎么讲?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原文:《庄子·内篇·人间世》(节选)

作者:庄子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译文:

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楚王派我诸梁出使齐国,责任重大。齐国接待外来使节,总是表面恭敬而内心怠慢。平常老百姓尚且不易说服,何况是诸侯呢!我心里十分害怕。您常对我说:‘事情无论大小,很少有不通过言语的交往可以获得圆满结果的。事情如果办不成功,那么必定会受到国君惩罚;事情如果办成功了,那又一定会忧喜交集酿出病害。事情办成功或者办不成功都不会留下祸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我每天吃的都是粗糙不精美的食物,烹饪食物的人也就无须解凉散热。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我还不曾接触到事的真情,就已经有了忧喜交加所导致的病患;事情假如真办不成,那一定还会受到国君惩罚。成与不成这两种结果,做臣子的我都不足以承担,先生你大概有什么可以教导我吧!”

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叫做足以为戒的大法。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侍奉国君的人,无论办什么样的事都要让国君放心,这是尽忠的极点。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做臣子的原本就会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里还顾得上眷恋人生、厌恶死亡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

题解: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百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释义: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此度而甘心承问受。

老子庄子思想和易经都是变。终极实在是发生的源头,变化的关系。此也是答道。变化能摧毁一切。求道能被带入,理解变化的关系。得道专者不追求固定的对象。因此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属,德之至至人。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抄展,这就是人生最百高的德行。“安之”,任其自然,不因个人的爱恶而执着于选择和取舍。其实庄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他崇尚度自然规律(听天由命),认为上天会安排公正的结果,反对个人对事理的刻意改变,这样不仅违背了天意,而且使得自己徒生烦忧,也就是自找苦吃。在老庄一派的道家学说中,遵循自然(规问律)是其中心思想。老子也说:上善若水。二者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在今天我答们看来他们的思想虽有些消极,但我认为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有极大意义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既然拿这没办法,就当成命里注定好了的安知然接受算了.喻指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残酷,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语出于庄子。

拓展资料:

原文:《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此而道甘心承受。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专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属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有没有大神能讲一下游戏安之若命的全篇故事剧情的开头经过结局

有些推理可能不对,望请见谅,但大部分的游戏剧情已经了然,相差不多。

除了若命爷爷和时间研究所之外,剧情整理如下:

林若命的父亲林志国,与自己的好友安之在调查小王妹妹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景山市的犯罪组织。

于是,三人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安之因为家中变故前往研究所寻找回到过去的方法,而林志国在噩梦案中,故意被警局抓走,为了自己家人和林若命的安全。

在林志国被抓之前,与小王和自己的局长魏光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计划要求小王保护林若命,并且在林若命重新翻开温婉案件之后,将百源集团犯罪证据取走,并以此刺激百源集团及其下属EWS对知情人进行清理,从而漏出破绽。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源集团真的一步一步漏出破绽,显示五行案,后来的死亡标记枪杀案,都让警局的调查重点放在了百源集团身上。

而在知道一切无法挽回的时候,百源集团在魏光的组织下离开景山市,他们却不知道魏光就是他们灭亡的引线。

在若命回到过去得知事情真相之后,腾蛇易浩让若命给魏光打电话。

魏光将百源集团的所有人员带回景山市,游戏结束

一是我觉得,时间研究所有问题,因为实验数据中包括脑电波,和大脑相关的东西,而时间旅行也需要脑电波的连接。

二是我觉得丁真是EWS中的一员,因为他杀害网红的原因,只是说网红知道了他的秘密。

其他的,请玩的更认真,超过五遍的朋友补充。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知道自己的不幸不可奈何,却甘心承受,将之看作是命中注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出自《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释义: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人间世》是一本记录庄子思想的一部书籍。本书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唐玄宗时期尊奉为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人间世》简介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

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

“无用”之用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间世

出自《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百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释义: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度

《庄子》即南华真经。

南华真人,也就是战国时代的道家著名学内者庄周。他在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所撰著的《庄子》一书,容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到宋徽宗时,又追封庄周为“微妙无通真君”。

意思:

人知道自己的不幸不可奈何,却甘心承受,将之看作是命中注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人间世》。

《人间世》是一本记录庄子思想的copy一部书籍。本书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百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度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使道家真正知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道,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什么,唯有德者能知

《庄子.德充符》:"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zhidao唯有德者能之。"意思就是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版,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喻指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残酷,要用权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