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无遮大会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无遮大会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什么叫无遮大会?

无遮zhidao大会:指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又称无碍大会、五年大会。兼容并蓄而无阻止,无所遮挡、无所妨碍,梵语般阇于瑟,华言解免。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印度有个活动叫无遮大会,所谓无遮大会就是各地的僧侣聚集在一起辩论,共75天,由回戒日王主持。

唐·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谓古印度“五岁一设无遮大会。”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盛行于南北答朝。

《梁书·武帝本纪》载:梁武帝“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后用以泛指无所限制的公众集会。

清·黄遵宪《感事》诗:“红氍贴地灯耀壁,今夕大会来无遮。”

无遮大会指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又称无碍大会、五年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

“无遮”语出“兼容并蓄而无阻止,无所遮挡、无所妨碍,梵语般阇于瑟,华言解免。”

中国历史中的无遮大会

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谓古印度“五岁一设无遮大会。”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盛行于南北朝。《梁书·武帝本纪》载:梁武帝“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后用以泛指无所限制的公众集会。

清·黄遵宪《感事》诗:“红氍贴地灯耀壁,今夕大会来无遮。”

此外印度教也有无遮大会,是印度教教中最大的朝圣节日,每12年举行一次,在这12年当中,也会有类似的沐浴祭。

有玄奘在无遮大会上的历史记载吗

这里就是你要找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42.htm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度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问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答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专玄奘讲论属,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

玄奘法师于贞观七年(633)就到达摩揭陀国,该国王舍城东的那烂陀寺是印度佛学的中心,学问遍括哲学、佛学、逻辑、医学、工艺、音韵等方面,常住僧数万,当时的主持人是精通一切经论的戒贤。玄奘在此学习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后来,玄奘又离开那烂陀寺,进行更广泛的参学,先后到过东印度、南印度和西印度,最后又回到烂陀寺。玄奘经过游学,几乎学遍了印度所有的大小乘学说,特别在那烂陀寺跟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和其他大小乘经,实现了在国内时的愿望。经过这一番学习,玄奘已能对瑜伽和中观融会贯通(著有《会宗论》),这得到当时戒贤等人的赞同。由此,玄奘在印度的名声很大。中印度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曾请他去制服南印度正量部论师般若毯多《破大乘论》中的观点,玄奘作《制恶见论》,戒贤等人看了此论后者说,“斯论穷天下之勍也,何敌当之?”(《玄奘传》,《续高僧传》卷四)有位外道顺世论者将四十条论点挂在寺门口,与人辩论,如果辩不赢,以斩首相谢,一般人都不敢去应对,只有玄奘去了。几番来回,顺世论者败北,要求以约斩首,玄奘不允许,只要求他禀事佛法就行了。

学成后,玄奘准备回国弘法,戒贤同意了。回国之前,戒日王为他在曲女城举行无遮大会,五印度的沙门、婆罗门和外道都来参加,会上,玄奘提出了他在《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中的观点,十八天内,没有一人能提出疑问,大小乘僧一致推崇他,玄奘自此而有“大乘天”、“解脱天”的荣誉称号。后来又参加过一次无遮大会,就东行回国了,带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本经。

什么叫无遮大会?

无遮大会:指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又称无碍大会、五年大会。兼容并蓄而无阻止,来无所遮挡、无所妨碍,梵语般阇于瑟,华言解免。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自,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印度有个活动叫无遮大会,所谓无遮大会就是百各地的僧侣聚集在一起辩论,共75天,由戒日王主持。

唐·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度》谓古印度“五岁一设无遮大会。”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盛行于南北朝问。

《梁书·武帝本纪》载:梁武帝“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答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后用以泛指无所限制的公众集会。

清·黄遵宪《感事》诗:“红氍贴地灯耀壁,今夕大会来无遮。”

无遮大会指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斋会,又称无碍大会、五年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

“无遮”语出“兼容并蓄而无阻止,无所遮挡、无所妨碍,梵语般阇于瑟,华言解免。”

中国历史中的无遮大会

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谓古印度“五岁一设无遮大会。”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盛行于南北朝。《梁书·武帝本纪》载:梁武帝“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后用以泛指无所限制的公众集会。

清·黄遵宪《感事》诗:“红氍贴地灯耀壁,今夕大会来无遮。”

此外印度教也有无遮大会,是印度教教中最大的朝圣节日,每12年举行一次,在这12年当中,也会有类似的沐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