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信而好古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信而好古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zhidao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孔子说:“综合阐述前人的学说,却不有意创立新说;相信古人而且喜爱古人的学说,我私自把回自己与老彭并列。”注意,这是孔子谦逊而恭谨的说法,所谓述而不作,不是完全复述前人之说而没有自己的创见,关键是尊重前人的智慧答,而综合起来,不求有意创新。所谓“信古”也不是盲目地相信。最后一句采纳钱穆先生说法。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孔子维护周礼,拒绝创新 B

B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孔子在世时,曾遭到同时代人的奚落,不被理解,就是因为孔子“不合时宜zd”的坚持这些思想,言必谈周礼。孔子基于自己的历回史使命感,忠于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创作上。对待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他不是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而是采取敬答畏的态度加以整理。

翻译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比与我老彭。"

1、译文:孔子说:“阐逋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第1章。

2、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第2章。

3、译文: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第3章。

扩展资料

《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原文】

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抄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2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zd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