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假仁假义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假仁假义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谁是历史上最虚伪最假仁假义的人?(中外都可以,说明理由)

刘备比如张松被曹操慢待,抑郁回川,路过荆州(去的时候并未路过),庞统带关张二将他接回荆州城,刘备以国士待之,终于打动张百松,令其主动投诚。这一段,刘备的虚伪可谓到达极致。首先,关张二将率兵迎接,跟绑度架无二;一进城,兵士齐呼“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摆明了“我想要西川”;设大宴待之,使人报说夫人相请,再严词拒绝,以表达对张松的重视,诸葛亮再回一番陈词说刘备委屈,这是对张松晓之以情;张松酒醉,刘备守在边上等着奉茶,这是和收庞统一个套路,礼贤下士。但是等到张松说要献上西川的时候,刘备又故作发答怒,满口仁义推掉。

为什么很多人说刘备假仁假义,说他是个伪君子。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还有他有什么本事可以自立为王?

我本身也是支持刘备仁义说,但我也可以理解那些支持刘备虚伪说的人(当然是指三国演义的刘备罗)。

人家说他虚伪,就是因为他做了那麼多,哭啊,废话很多啊,爱宣扬自己的义气啊,这是他被觉得做作的原因,有些人的角度,复一个仁义的人,制必定是以诚待人的,觉得一个诚实的人,不会懂得一直宣扬这些,来换取名声,关羽和张飞皆是武将,心思没有那麼细腻,而且都很骄傲,喜欢听好听的话,刘备老是说这些,他们自然而然容易被洗脑,诸葛亮其实多少应该也感觉的到,白帝城托孤,刘备说刘禅若不行,诸葛亮可取而zd代之,你看诸葛亮吓得,说这些话,再笨的人都会联想到「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至於刘备以报仇之名,攻打孙权,可以说只是想赶快拿回荆州而已,自立为王,也是他身边的文臣武将的功劳。

不虚伪。虚伪的人是做不了皇帝的。即使做了皇帝也是昏君。刘备并不虚伪。作为皇帝刘备的很多做法不是虚伪而是不可多得的政治谋略。比如:诸葛亮让刘备去夺取荆州、益州。刘备说,那他不能做因为,刘表、刘璋是他同宗,都是汉室宗室。其实,刘备很想夺取荆州、益州。刘备这么说是不是虚伪?很多人说是。我说不是。如果刘备不这么说,而是明明白白的说:对喽,老子就是要夺取荆州、益州会怎么样?没人说刘备虚伪了吧。结果是,有人会骂刘备狼心狗肺、野心勃勃、六亲不认了。刘备这么说无非是一种谋略。古代、现代都讲究名正言顺。刘备公开的说要夺取荆州、益州会出师无名。所以说话得有分寸。事情才能顺利进展。这里我顺便说说曹操。曹操难道不想做皇帝?那他为什么不篡位?曹操为什么要扶持汉献帝?说到底就是名正言顺的问题。曹丕是让汉献帝禅让。如果曹操直接废了汉献帝,自己做皇帝就是谋逆。而禅让就是顺天应人。这就是政治智慧而不是虚伪。

又比如: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为什么讲那番话是虚伪吗?不是?而是试探。试探诸葛亮是否忠心。如果诸葛亮说:臣领旨。诸葛亮立马被刘备咔嚓。国家重器如果托付给野心家。刘备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试探是极其必要的。

刘备不虚伪表现在他与关羽、张飞的结拜上。刘备如果虚伪。关羽张飞死了。刘备不会兴倾国之师讨伐吴国。这里正好表现出刘备对关羽张飞的结拜是真心实意的。但是也表现出刘备的轻率与莽撞。用国之重器与国家命运去为义气为兄弟报仇。不分国仇(蜀国的敌人是魏国不是吴国)与家恨,不分敌友。但也不能完全说刘备错了。如果刘备借此真的灭了吴国统一江南也未尝不可。

刘备不虚伪最大的表现:三顾茅庐。

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曹操够奸诈吧?但笼络人心方面和刘备一样有自己的一套,同样有一群人誓死追随;第二个问题,不妨从他“以人为本”〔以人为资本〕的观点看看,自copy古以来想成就一番大事,农民是根本,至于农民为什么都愿意跟他走,我想和曹操之前的屠城一事有关;如果真的那么仁义,为何逃跑时连丢妻弃子的事都做得出?简直就是刘邦的翻版。第三,诸葛百亮为什么愿意追随刘备,看看当时形势,曹操有五大谋士,当时哪个不比诸葛亮名气大?孙权也有父兄留下的一帮能人异士,诸葛亮一个新人,虽说也有些名气,去到也未必能得到重用,反观刘备,只是几乎一无所有的潜力股,而且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正合诸葛亮的政治理想。虽然赤壁之后在也由于政治方向不同〔此时刘备已开始想称帝,而不是匡扶汉室〕而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但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从一而终的人,可以解释为什么度诸葛亮不先去曹孙试试。最后,楼主难道认为仁义之人可以当帝王?试问哪个成功的帝王不是成功的政治家?试问忠厚仁义之人能当成功的政治家?如果你觉得可以,我想只能说明你连政界的基本规则都还不了解。〔前面与三国演义有异之处可参考三国志〕

刘备不虚伪??怎么可能。当初刘备还是卢值手下小将时,关羽张飞就是刘备手下的士兵,刘备就和关张很好,因为刘备知道关张武功好,有意结好,就用了几杯酒几滴泪几句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假话骗取了关张的信任,至于桃园结义完全不存在,至于后来关羽为什么不跟曹操,那完全是关羽忠义,跟刘备没关系。。。当时吕布夺刘备徐州后,刘备居然还能跟吕布像兄弟一样相处,最后吕布被曹操捉住,刘备恶语讽刺,可见刘备心有多险恶。。。刘备跟曹操关系本来就不怎么好,可是曹操却收留了刘备,给他官做,可刘备忘恩负义,后来刘备借打袁术之名,曹操借刘备5万人马,刘备打完袁术不但不还兵,还重夺徐州,派人出使袁绍,与之相约共伐曹操,但由于袁绍发兵慢,刘备一下就被曹操打得大败,丢下关羽张飞妻子儿子自己逃命去了,要不是曹操觉得关羽忠义,不忍杀他的话,关羽早死了,刘备只能投奔袁绍,接着他就处心积虑促使袁绍发兵,可是没想到袁绍也败了,刘备只能去荆州投奔刘表,后来刘表死了,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得了徐庶才安定了一点。刘备三次冬季出游,再用几滴眼泪又得了诸葛亮,后来携数十万百姓出逃,一开始振振有词,说什么要与百姓共存亡,可是曹操大军一到,刘备再一次丢下妻子儿子逃走,要不是赵云拼死救阿斗的气势打动了曹操,曹操下令不要放箭,阿斗和赵云早都死了,后来赤壁之战,其实刘备根本就没出什么力,什么孔明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都是假的,赤壁之战基本都是东吴的功劳,可是刘备却在岸上缴获物资粮草,又占了好多城池,可谓不出力又占便宜。刘备快死的时候,叫诸葛亮很他说:如果后主不贤,你可以取而代之。之后就是抱着孔明大哭。都这样了,以诸葛亮的为人,能不尽心辅佐阿斗嘛。。可见刘备攻心战术十分厉害。当然,我说的都是刘备的不好,他也有好的一面!

刘备真的是个假仁假义的人吗?

《志》中,刘备并没有试图给自己塑造过仁义的形象。罗贯中所加的刘备所谓的仁义之心,大概是经过刘备所说的“以人为本”而来的,但“以人为本”中“本”指的是“资本”,而不是现在的“根本”;如果从仁义角度讲,刘备既不仁义,也不会残暴不仁;对于蜀汉百姓来讲,他们更崇拜的不是昭烈皇帝,而是我们的武侯诸葛孔明——是诸葛亮给百姓带来了安定、祥和的生活,他也在蜀地享受了数千年的香火;相比之下刘备的人气就低很多;而刘备也有他较阴暗的一面:他比较小气。对于诸葛亮,他是又爱又怕;爱的是他的才能能够帮助他平定天下;怕的也是他的才能完全压过庞统、法正、马良等人,是他刘备所无法驾驭的;刘备临终的托孤之辞,被无数后人所唾弃;“君可自取”这句话,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如果他真的信任诸葛亮,为什么不听他的劝谏,而且之死都没有给诸葛亮相等于丞相地位的权力?(见《蜀书·后主传》,是刘禅为诸葛亮开府治事的)。康熙皇帝就评论道,刘备的心思实在是可以鄙视的:他难道不知道诸葛亮的忠臣吗?刘备只不过是一个较平庸的君主,他没有出众的才能,心胸也不可能有曹、孙那样宽阔。我们姑且下结论,刘备不过是乱世中的一个君主,为了利益而在奋斗;指望他有仁义道德,在那时是不现实的事。总结如一开始所说:刘备并没有试图给自己塑造过仁义的形象,自然也就没有“假仁假义”的说法。充其量就只能算作“气量不佳”而已。——望采纳——

刘备是个真真假假兼来而有之的人。他施仁义获得很多人同情,也做了些不光彩的事骗了很多帮助过他的人。

本来刘备以大汉皇叔自居,给自己打出的旗号是兴复汉室,按理说就应该自始至终光明正大。但是在那个军阀混自战弱肉强食的世界,光有宽厚仁义没有自身实力,想要所谓兴复汉室无疑是空话。而要取得强大的实力,又难免知和各路诸侯发生利益冲突。刘备没有办法,为了发展自身的实力,不得不放下“刘使君”的面具,使出些坑道蒙拐骗的手段,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