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贤贤易色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贤贤易色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帮忙解释“贤贤易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雪公讲要】

此章说伦常之义。伦者五伦,常者不变也。此为人伦之学,时代有变迁,此学不能变。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易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此明夫妇之伦。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当然。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则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员,食于民,当以民事为先。交友必须信实,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五伦为学之本,行在五伦,即是学矣。

刘氏正义:今案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事君之前。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

【雪公讲义】

【考证】集解:孔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

皇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

阳湖刘申受言: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

论语述何曰:(节)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故首举之。

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或将至于废学。

(附)翁方纲论语附记,亦载吴氏此条。疑系陆陇其门人吴元音者,曾协编四书大全,或以为同时之人,姑隐其名。

刘正叟曰: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学,吾必谓之已学,盖此等非学不能也。

【按】此章之首,愚采阳湖刘氏及论语述何等说。盖于首次等章,皆一脉络,而于有子一章,尤足证其义旨。虽曰未学二句,只采刘正叟氏之说,不致后学谤经。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贤),不重容貌(色)。

后来宋儒多曲解为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来源语出《论语zd·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专。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属(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

拼音知xiánxiányìsè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来源语出《论语·学而》:“贤贤易色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版

示例公子此时,一来心里不安,二来有些发讪,三来也未免动了点儿贤贤易色,满面周身闹开了个权难的神情儿,共总没得什么话。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贤贤易色的意思是好百好端正态度。贤是好的意思。贤贤是好好的意思。易是改变。色是指脸色表情引度伸为态度。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为:子夏说:做人要好好端正态度:侍候父母,尽心尽力问,服务君主,不惜牺牲生命,和朋友交往,答说必做言必行,讲信用。做到这些的人,虽然没有专门学习,我也认为他已经学习了这些做人准则。(现在有些教授,内专家行不法之事,学了相当于没学,而没有上学的老百姓,懂礼仪守法纪虽容没有上大学,我也尊重他们。认为他们已经上学了。)

贤贤易色的意思是好好端正态度知。贤是好的意思。贤贤是好好的意思。易是改变。色是指脸色表情引伸为态度。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道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为:子夏说:做人要好好端正态度:侍候父母,尽心尽力,服务君主,不惜牺牲生命,和朋友交往,说必做言必行,讲信用。做到这些的人,虽然没有专门学习,我也认为他已经学习了这些做人准则。(现在有些教回授,专家行不法之事,学了相当于没学,而没答有上学的老百姓,懂礼仪守法纪虽没有上大学,我也尊重他们。认为他们已经上学了。)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真诚的对待贤人自百己的脸色也会变好提高孝敬和帮助父母能够尽自己的全力对待比自己更高级的度人,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要言而有信,虽然你现在可能不认识这版些字,但是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你的文化就非常的权高了。不管认不认识都可以。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拓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百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度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知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道.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专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属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贤贤的第一个贤是动词,指德行和学问修养较高,第二个贤是指贤者,是名词,易色的色不是女色,而是指态度或脸色,看法,贤贤易色是指遇到zhidao学问和道德修养较高的贤者,就会肃版然起敬,认真的待他。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以端正的态度看重贤德;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就好(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服侍权君主,能够做到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自己说没有学问,我一定说他有学问有能力的人。”

“贤贤易色“帮忙一个字一个字翻译这句话

第一个贤:动词,指德行和学问修养较高;第二个贤:贤者;易:轻视。色:姿色。

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白话译文: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此句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二点注

贤:甲骨文【巨又】组合。巨:目之形,又:手之形。籀文【巨又贝】组合。贝:壳臼之形,心窍之意也。贤字本意:手心通,眼心通,手眼通灵也。

贤贤:手眼通灵的贤士。

易:易于,容易。

色:经学谓之五蕴“色受想行识”第一蕴。人获得外界信息有六个根本法门:眼耳口鼻肤意,此六个法门又简称为六根。

人眼视觉神经元接受外来光线,形成视觉电脉冲信息可谓眼色

人耳听觉神经元接受外来声波,形成听觉电脉冲信息可谓耳色

人口通过味觉神经元接受外物激发,形成味觉电脉冲信息可谓味色

人肤通过触觉神经元接受外物触发,形成触觉电脉冲信息可谓触色

人鼻通过嗅觉神经元接受外气诱发,形成嗅觉电脉冲信息可谓嗅色

以上五色信息流传至于心心所,可蕴育转化为五种识:视识;听识;味识;触识;嗅识,五识加上第六感意根形成的意识,合称为六根识。

三译文

先天手眼通灵的贤士易于获得色识。孝敬父母能竭尽其力;为君王做事,能设身处地为君王所想;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虽说这样的贤士未曾上过学,我必说他是前世曾经学过的过来人。

四简释

子夏法华说贤贤,恰似木华夏葳蕤。话说生而知之的贤士天生知孝,因此他孝敬父母能竭尽其力;天生知忠,因此他为君王做事,能设身处地为君王所想;天生知信,因此他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

追溯这种先天之知的缘源,亦可说是学得于自然。虽说贤贤者的生而之知不是他当世修学所得,却也是有赖于他前世先祖修学所得,通过遗传基因遗传给他的基因识罢啦。

佛学将这种基因识称谓“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若翻译成现代语就是:阿拉依赖爷辈基因遗留识。

参见《论语》释解,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

一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二点注

贤:甲骨文【巨又】组合。巨:目之形,又:手之形。籀文【巨又贝】组合。贝:壳臼之形,心窍之意也。贤字本意:手心通,眼心通,手眼通灵也。

贤贤:手眼通灵的贤士。

易:易于,容易。

色:经学谓之五蕴“色受想行识”第一蕴。人获得外界信息有六个根本法门:眼耳口鼻肤意,此六个法门又简称为六根。

人眼视觉神经元接受外来光线,形成视觉电脉冲信息可谓眼色

人耳听觉神经元接受外来声波,形成听觉电脉冲信息可谓耳色

人口通过味觉神经元接受外物激发,形成味觉电脉冲信息可谓味色

人肤通过触觉神经元接受外物触发,形成触觉电脉冲信息可谓触色

人鼻通过嗅觉神经元接受外气诱发,形成嗅觉电脉冲信息可谓嗅色

以上五色信息流传至于心心所,可蕴育转化为五种识:视识;听识;味识;触识;嗅识,五识加上第六感意根形成的意识,合称为六根识。

三译文

先天手眼通灵的贤士易于获得色识。孝敬父母能竭尽其力;为君王做事,能设身处地为君王所想;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虽说这样的贤士未曾上过学,我必说他是前世曾经学过的过来人。

四简释

子夏法华说贤贤,恰似木华夏葳蕤。话说生而知之的贤士天生知孝,因此他孝敬父母能竭尽其力;天生知忠,因此他为君王做事,能设身处地为君王所想;天生知信,因此他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

追溯这种先天之知的缘源,亦可说是学得于自然。虽说贤贤者的生而之知不是他当世修学所得,却也是有赖于他前世先祖修学所得,通过遗传基因遗传给他的基因识罢啦。

佛学将这种基因识称谓“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若翻译成现代语就是:阿拉依赖爷辈基因遗留识。

参见《论语》释解,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

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贤贤易色

[xiánxiányìsè]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扩展资料

【出处】

《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的第一个贤是动词,指德行和学问修养较高,第二个贤是指贤者,是名词,易色的色不是女色,而是指态度,看法,贤贤易色是指遇到学问和道德修养较高的贤者,就会肃然起敬,认真的待他。

【释义】

贤贤易色:杨伯峻先生将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

由是:与以下三句相比,此处不应当为泛指;奴隶社会中夫妻关系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

色指“容貌”,意思是我们只应注重别人的品德,不要在意他的相貌。也就是“人不可貌相”,要“见贤思齐”。或者可以解释为:“贤者善于改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委弃,给予,献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尽心尽力,豁出性命。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说:“辨别君子,就观其言谈举止;侍奉爹娘,观其是否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看其是否能尽职尽责;同朋友交往,见其说话是否诚实守信。虽说只是辨别,可在辨别的过程中会渐渐提高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了。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有诚信。这样的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摘自《论语》】

呵,那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啊。只不过一个复是本义,一个是引申义。

贤贤易色,出处:孔子与弟子子夏对话。本指对妻子要重制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义是指看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心里充满了恭敬。第一贤是动词,表示尊敬、恭敬;第zhidao二个贤是名词,表示有才德的人。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义是指看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心里充满了恭敬。第一贤是动词,表示尊敬、恭敬;第二个贤是名词,表示有才德的人。

3易:三种解释1)改变:更易平时的好色之心,以庄重虔敬的姿态尚贤好德。2)如:、以好色之心好德。解读为“好德如好色”,与孔子多次提到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会通。3)看轻。重德轻色。

【译文】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理解】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以贤为贤,并能践行忠、孝、信等德性,虽说没有接受什么教育,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本质的学习。非常典型表达了儒家行德高于知德的思想。一个人处理好与妻子(“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父母,君主,朋友的关系,已经很有“德”,类似我们今日谈到的“情商高”。——这是对易解释为“看轻”时的理解。

【疑点】対“易”的理解导致历代人的不同解读,都挺有理,此处存疑。

色:表象,与内在德相对而言。如果表面呈现出绚丽光彩,此色就是美色,很多美色是天生丽质,天生丽质说的是什么?就其能指与所指而言,是当指之事物天然混成的表层质地与形式美。华夏先民的糊涂脑筋不同于印欧语族人的逻辑思维传统。比如看见各种半透明的石头,明明是石头,违背科学地偏叫它玉。当然,玉若算石头中的一种类,玉这种石头比其它种的石头确是多了视觉质感的形式美,可谓天生丽质了。可华夏先民却还不依不饶,仅仅天生丽质还不足以构建玉文化的观念体系,还要说:玉有五德。

德,是内在本性。虽然是内在的,但也会演变,兴盛衰亡;也有不同,善恶贤不肖;交织错综,林林总总。

玉文化不止步在质地与形式美上,非要追究其内在德;这在华夏传统之外的文明看来是愚顽不冥、荒唐透顶的。但华夏先民非要内外通贯,内有德则外呈色。玉,内有五德所以外呈美色。反之,透过外在质地与形式美的色而知玉的内在五德。这类观念在旧籍中屡见不鲜,俯首皆是。

“贤贤易色”,之义正如玉:贤贤,乃内心向贤,变化行为举止而与贤的外在的或习俗的典范相契合;易色则是改变自身不肖之容颜举止,而成就贤者气象。亦是内外通贯,充实于内,而发散在外之义。

先儒旧籍明文内外贯通者如:

《家语。廿一》:“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

《孟子。公孙丑上》: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易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泰彖》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贤贤所得,变化性情,去忧惧色恬淡,去暴戾色慈和,去骄浮色而谦谨,去贪慕色而自足。

学能通贯,则论语经内,亦多有内充外发之义,如:

先进第十一: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颜渊第十二:子张问达章: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伪,居之不疑。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斯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阳货第十七: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德是本,色是表,本难表易,表尤其容易让人知道,所以人多好外表,避重就轻。比如三戒:血气方刚之际更是浮躁,对己对人对事对物,思不进本,而只看表。论语中色字二十七见,义皆通同。

旧籍偶见贤相反的对义字不肖对称。贤色与不肖色,与美色与丑色,既有交集,又有交错。美丑有先天与人为,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贤色只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了。在天生不足够美的色基础上同样可以希贤慕圣,修养实践,而构筑贤色。天生丽质而庸俗恶鄙,必然迭生不肖色。

子夏所说:吾必谓之学矣!即德充色发后,而为人处事达到孝忠信之义,正是华夏传统与孔门所要培育出的效果,就不必拘泥于世俗看法,非要拜师求教。自行觉悟,修养践行,学矣。

先儒时贤解此节义曲绕欠安:

何晏《集解》: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

皇侃《义疏》:又一通云:上贤字犹尊重也,下贤字谓贤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贤人,则当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也。

邢昺《注疏》:此章论生知美行之事。贤贤易色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色也。

刘宝楠《正义》:1、周官太宰郑氏注云:贤,有善行也。

2、宋氏翔凤朴学斋札记:三代之学,皆明人伦,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毛诗序云: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3今按: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母、事君之前。

3、、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公羊文十二年传:俾君子易怠。何休注:易怠,犹轻怠也。是易有轻略之义。

4、又广雅释言:易,如也。王氏念孙疏证引之,云:论语贤贤易色,易者,如也;犹言好德如好色也。此训亦通。

杨树达《疏证》:子罕篇曰: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卫灵公篇曰: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黄怀信《汇校集释》:易色当如皇疏又一通说,易为改易,色谓容色。其一说释易虽不误,但释色为好之心,则明为增字解经,故不可从。邢疏、朱解皆从一说,未可信也。刘氏据汉书颜注释易为轻略或为如也。虽亦可通,然与下文则不谐。下言能竭其力,能致其身,皆紧承其上,就事父母、事君而言。而此作轻略女色,则与贤贤无直接关系,且轻女色与学亦不相涉,见色之不应释为女色也。论语色字共十八见,指女色者仅二,且上有好字,则此色字不必指女色可知。虽然,贤贤未必能够易色,惟其见到,方能易色。故疑此贤贤当作见贤。见、贤,古字同声,故相误或相借。见到贤者而改易其平常之色,肃然起敬。正是谦虑向善、恭敬好学之态。故曰谓之学矣。而夫妇之道,何说于学,世说谬也。

上引最为主流的先儒说中,遇夫无按语外,除一通说,均将易色解为易心,改字难安。然黄怀信先生支持一通说,确与巧言令色之“令色”难以甄别;未知“十八见,指女色仅二”具体何指。

康成说:贤,有善行也。两贤字相叠,则为己善行与人的善行相叠,或此人善行与前有善行,至于前后两字具体所指人己,不必坐实。旧籍其它叠字用法亦同。黄怀信先生或以为不安而疑字,真可谓用心良苦。发现见与贤可通,想必说乐不愠。但以先秦旧文字义,若说“见贤易色”,其义亦是见到善行,为己之学,自美其身,而造样成就自我的圣贤色,仍可不会考虑“见贤令色”。如:

《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10年5月,孙善钦教授发表《《论语》校释丛札》(《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二辑)对本节本章亦有不同的详细阐发。(为大家容易看得不累,分行抄录):

(第一段)本章首句“贤贤易色”如何解释,最为关键。

“贤贤”,

第一个“贤”字是动词,即“以……为贤”之意,又可径训为“崇德”,如《礼记*礼运》“以贤勇知”。

第二个“贤”字是名词,义为贤德、善行。

“易”有三解,

一是轻易、轻视之意。

一是变易之意(《论语义疏》:“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者”。)

一是如同之意(详下)。

“色”有二解,

一指美色、女色。

一指容态。

(第二段)单字不同解释的相互搭配,整句的解释亦产生差异:前人

或解为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如前举《义疏》),按此说实增字解释,即“色”前妄增“好”字。

或解为择妻重贤德轻姿色(引刘宝楠2、)

或解为好德如好色(引刘宝楠4、)

以上二说虽不无道理,但亦有于“色”字前妄增“好”字作解之嫌,且义理不合《论语》本意。尤其是把孔子所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理解为以“好色”比“好德”,近于荒唐(详下),即使勉强成立亦非褒义。王说(《广雅疏证》)更为可疑。

(第三段)实际“贤贤易色”讲的是道德修养。应解为重视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容态。贤贤,即以贤为贤,仲无异词,但尚可作补充说明。“贤贤”实与《颜渊》“崇德”同义,其云:“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亦有道德重在实践(“先事”)之意。又《荀子*非十二子》有“贵贤,仁也”的话,“贤贤”如同“贵贤”。

本章中的“易”,应释为轻,轻视之义。

“色”应解为容态,指显露在外的姿态、表情。

通观《论语》中的“色”字,有两种含义,

一指美色、女色,如“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季氏》)

一指容态,如“巧言令色”(《学而》)

“色厉而内荏”(《阳货》)

尤其是“色”与“贤德”并举时,“色”总是有特定的含义,即指与属于内在修养之道德相对而言的、表面的仪态或容色,

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好德”指好实际的道德,“好色”指喜好故作姿态,装出端庄和善的容色。

又如,“君子者(指有德行者)乎?色庄者乎?’(《先进》)

“色取仁而行伪”(《颜渊》)

皆“色”与德行对举而限定“色”指容态的旁证,旧解以喜好女色比喜好道德,不伦不类,近于荒唐。

(第四段)按,本章首句“贤贤易色”为概括提示的话,即实实在在重贤德,不“巧言令色”之意。下面紧接的三句都是“贤贤易色”的具体表现。最后“虽曰”二句,为总括上述的话,说明子夏颇得孔子之传,对于属于学习结果的道德修养,能够从实际观察,重在表现,而忽略具体的学习过程和细节如何,既不以人们谨慎自谦的言辞为依据,更不为表里不一的伪善所欺骗,参见“仁者先难而后获”(《述而》),“仁者,其言也訒”、“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颜渊》),“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孙钦善教授西学真好,讲解有条理,思维逻辑清晰严密,先讲词类语法,第一贤、第二贤,有条不紊;易有三解,色有二解,条分缕析。尤其是论断先人妄加好,增字解经。当然,似乎美就不好了,女就不好了。崇德一旦将色捆绑定,色就失去了美女,不再具有普世价值,只剩特殊性。尤其是“女色比道德,近于荒唐”,所指大概是导致语法逻辑的范畴相异而无法分析。

附:好德如好色:

《子罕第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刘宝楠:《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则此话在定十四年。《史记集解》引李充曰:“使好德如好色,则弃斜反正矣”。坊记注解此文云:“疾时人厚于色之甚,而薄于德也”。即此注文所本。毛诗序:女曰鸡鸣,刺不好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郑注:“德谓贤士大夫有德者。

《礼记坊记》: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

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佚而乱于族。

子长所记孔子之言正非直接叱责灵公爱妾不如爱圣人,包涵着:一、爱表象不求内在品质。二、拿圣人做招牌、摆排场、慕虚荣。“师贤者?、友贤者?、臣贤者?、役贤者?”。三、对南子言听计从,只因其容貌,不在于其品格能力。四、灵公自身不思进取,追求浮华虚饰。《坊记》之“子云”非孔子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