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防微杜渐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防微杜渐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防微杜渐是什么意思?

微即微小;杜即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宋胡安国《春秋传·文公九年》:“故至而特书,以示防微杜渐之意,其为世虑深矣。”明朝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自家不能防微杜渐,却怨谁来?”都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时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扩展资料:

历史典故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国家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司徒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这样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防微杜渐

指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抄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本作“杜渐防萌”出自①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袭,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zd消灭,害除福凑矣。”意为:“如果皇帝执掌朝政,防微杜渐,则国家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得以幸福安康。”

在错误抄或坏事刚萌发时,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宋书·吴喜传》:“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袭自家不能防微杜渐,却怨谁来?”夏衍《心际》第二幕:“在起初的时候,最要防微杜渐。”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zhidao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辨别“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注重事故或祸害)

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注重坏事,坏思想)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好坏上没有太大的区分)

拓展资料:

防患于未然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fánɡhuànyúwèirán。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出自《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解释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灾祸尚未形成时就加以预防。

示例

臣闻~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

防微杜渐

[fángwēidùjiàn]

基本解释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详细解释

1.?【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2.?【出自】: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3.?【示例】:有不尽者,亦宜~而禁于未然。◎《元史·张桢传》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未雨绸缪,拼音是wèiyǔchóumóu,汉语成语,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出自《诗经·豳风·鸱鸮》。

成语出处

《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朱子家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举例造句】: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成语解释

绸缪:紧密缠缚,引申为修缮。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百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注重事故或祸害)

防微杜渐:比喻在度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问,不让它发展。答(注重坏事,坏思想)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版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好权坏上没有太大的区分)

防微杜渐的意思

防微杜渐?[fángwēidùjiàn]

《宋书·吴喜传》:“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复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制发展。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自家不能防微杜渐,却怨谁来?”

夏衍《心际》第二幕:“在百起初的时候,最要防微杜渐。”

中文名

防微杜渐

读音

fángwēidùjiàn

出处

《宋书·吴喜传》

基本用法

作谓度语、定语、宾语

成语概览

防微杜渐是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其意知义是非常深远的。

释义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道的开端。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辨别“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注重事故或祸害)

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注重坏事,坏思想)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在好坏上没有太大的区分)

拓展资料:

防患于未然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fánɡhuànyúwèirán。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出自《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解释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灾祸尚未形成时就加以预防。

示例

臣闻~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

防微杜渐

[fángwēidùjiàn]

基本解释

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详细解释

1.?【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2.?【出自】: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3.?【示例】:有不尽者,亦宜~而禁于未然。◎《元史·张桢传》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未雨绸缪,拼音是wèiyǔchóumóu,汉语成语,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出自《诗经·豳风·鸱鸮》。

成语出处

《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朱子家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举例造句】: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成语解释

绸缪:紧密缠缚,引申为修缮。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知于尚未发生之前。(注重事故或祸害)

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道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注重坏事,坏思想)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内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容作。(在好坏上没有太大的区分)

防微杜渐的"渐"是什么意思?

拼音fángwēidùjiàn释义微:微小;杜:堵住;渐:知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来源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道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专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示例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属渐而禁于未然。

★《元史·张桢传》

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解释】:微:微小;杜:堵住;百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度候就加以制止,问不让它发展。

【出自】: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答以防微杜渐。”《后汉书·丁鸿传》:“若专敕政责躬,杜属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什么是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周旋和灵活,真真假假自己心里明白就是了。

小心为事的功夫才能使得自己最终保身成功。

时局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所以当自己所处的时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衡量利弊、变换位置,以求安全。

只有步步为营小心谨慎才能有以后的发展。

1861年,慈禧和奕訢联合发动了政变,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按照常理,这种政变会牵连广泛,这也是得权者为根绝后患的考虑。但曾国藩虽然早就和肃顺等人相结好,却没有被卷入这场清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去,安然地度过了危机,这绝对不是侥幸逃脱,而是曾国藩自救有道、精于世故。

咸丰十年(1860年)三四月问,当江南大营彻底崩溃,苏南正在瓦解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人们感到问题十分严重。在肃顺的力保之下,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而事实上,这个湘军创建者,也是咸丰帝最不信任的人。他能否出任督抚,兼掌军政两权,就成了湘军集团与满族贵族的关系能否进入新阶段的关键。在肃顺的帮助下,也是在时局的客观要求下,满族贵族终于抛弃旧的方针,而采用新的方针,由使用、限制,改为全面依靠。虽然没有改变利用的本质,但这一转变仍旧有很大意义。此后咸丰帝对曾国藩的下属又多有任命,这显然是向曾国藩伸出了结交之手,所给予湘军集团的实权利益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头脑还是十分清醒的,尽管他对此早已垂涎而求之不得,但特有的机警使他对肃顺的重用没有任何表示,始终不动声色,而只是心照不宣地依靠名士、朋友间接往来。所以慈禧、奕诉发动政变、查抄肃顺家产时,发现了许多朝野文武大臣与肃顺交往的信件,但没有发现曾国藩写给肃顺的一字一言,以至于慈禧发出“曾国藩乃忠臣”的赞叹。

政变后不久,两宫皇太后正式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军务,将江南军务委之于曾国藩。这表示新政权对于曾氏的信任,比肃顺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称肃顺推重“湘贤”,此事不假。但肃顺当政时,同时也设江南、江北大营与湘军分功。政变后,不再重建江南、江北大营,而令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这说明新政权承认正规的八旗、绿营军已不堪大用,看到了汉族地主武装中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并决心将它发掘出来。

奕訢知道中南战场的重要性,所以令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军务。在那里,太平军占据着江北重镇庐州,并与捻军张乐行部、苗沛霖部协同作战。在江南,太平军正谋求向财赋之区的苏浙发展,早已占领苏州、常州;并新克名城严州、绍兴、宁波和杭州,上海附近的吴淞口和松江等地也警报频传。因此,尽管于咸丰帝大丧期间湘军占领了长江中游的安庆,但形势仍不能掉以轻心,前敌各军必须统筹兼顾,改变以往不相统属、互不救援的弊习。令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就是授以前敌指挥大权。

同治初年的另一重要变化是,朝廷放手让湘军将帅出任地方长官的同时,给曾国藩等人极大的军事便宜处置权。过去将帅有所行动要连日奏报,听从朝旨。而两宫皇太后与议政王、军机大臣筹商军务时对湘军一切规划言听计从并辄深嘉许,同时要求各将帅要及时将有裨军务的“胜算老谋”奏报朝廷,以此表示新政权密切关注着前方战场的动向,并给将帅们以必要的信赖感。

然而这期问曾国藩却请求收回节制四省军务的成命,说自己权位太重,恐怕会引起别人的争权之心和妒己之意。曾国藩知道爱新觉罗皇朝对汉族官员一直是限制使用的,以往汉官虽可任巡抚,可任总督,但身兼四省军务者还没有过,所以自己当然不能欣然接受,凡事还是应该谦恭谨慎些,他不想因为权力而惹祸上身。但奕訢特地请两宫皇太后钤发上谕慰勉,说若不是曾国藩能真诚体国,怎会对大权还再三推让?所以太后希望能以军务为重,不许曾国藩再辞。曾国藩这才“勉强”接受了四省兵权,但同时赶紧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尽忠报国,每隔十日以奏折汇报一次,以免朝廷挂念。

这种行为看起来很虚伪却是聪明过人。正是这种拿捏别人心理,小心为事的功夫才使得曾国藩最终能保身成功。这告诉我们,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周旋和灵活,真真假假自己心里明白就是了,若能解他人之烦忧又能达自己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