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抱薪救火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抱薪救火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抱薪救火什么意思?

抱薪救火的意思: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复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抱薪救火bàoxīnjiùhuǒ

【解释】薪:柴草。制用柴草去灭火百。比喻方法不对,反而使祸害扩大。

【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用法】连度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灾祸。

【近义词】负薪救火、火上浇油、适得其反

【近义词】釜底抽薪、拔本塞源

拓展资料:

例句:

1、为了把经济搞上去问,就毁林开荒,这无疑于是抱薪救火。

2、这哪里是灭火,简直就是抱薪救火。

3、遇到困难应冷静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而不是抱薪救火,只会适得其反。

4、你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只会让答孩子走向歪路。

5、如果对造成如此惨重损失的负责人都不予问责,这种抱薪救火式的悲剧还可能重演。

【汉字书写知】抱薪救火

【汉语注音】bàoxīnjiùhuǒ

【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连动式。

【成语用法】一般作谓道语、宾语、定语、宾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扩大了灾祸。常用来比喻人惹了祸事,自讨苦吃。含贬义。内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容抽薪。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史zhidao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版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语法:连动权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灾祸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出自那里

出自北宋苏洵《六国论》,原文选段: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翻译为: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赏析:

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

这一段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出自北宋散文家苏洵的《六国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思: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木柴烧不不完,火就不会灭。

原文节选: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

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扩展资料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

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

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

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出自《史记·魏世家》

1、【全文】“以地事秦百,犹抱薪救火,薪度不尽,火不灭。”

2、【来源】《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知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成语“抱薪救火”即是道指此句。

3、【释译】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内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容,木柴烧不不完,火就不会灭。

此句出自北宋散文家苏洵的《六来国论》。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的出色政论。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源,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这句话的意思zhidao是: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

饮鸠止渴抱薪救火是什么意思

饮鸠止渴

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百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鸩:古代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度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抱薪救火

出自《史记·魏世家》中苏知代与魏安釐王的一段对话“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道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专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属重,灾祸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