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文恬武嬉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文恬武嬉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尸位素餐是什么意思呢

尸位素餐的意思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尸位素餐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现在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辅佐皇帝,对下也不能对老百姓有益,都是一些占着官位,不干实事的人。

【示例】:在我们这里既没有“老虎”可打,也没有“苍蝇”可欺,所以简直有“尸位素餐”之嫌,心里很觉得不安。

【近义词】狗占马槽、不劳而获、一无所能、一无所长、饱食终日、备位充数、文恬武嬉

【反义词】克勤克俭、避让贤路、分秒必争

扩展资料

1、尸位素餐的近义词

一无所能

【解释】:什么能耐也没有。

【出自】: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在那里面的都是坏种或低能儿,他们除任意摧残外,一无所能,其实文章也看不懂。”

【示例】:无所不能的人其实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其实是一无所专。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尸位素餐的反义词

避让贤路

【解释】: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出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希望归还丞相的印信,请求退休回家,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

一些人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不干活。

尸位素餐?(shīwèisùcān)?成语

出自:《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尸音shī,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zhidao任何动作的人。“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版“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里:“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权。

近义词:不劳而获、饱食终日

《尸位素餐》的成语已列《教育部成语典》,它的意思及典故简答如下,敬请参考:一、意思:「尸位」,空居职位而无所作为。语出《书经.五子之歌》。「素餐」,无功劳而空享俸禄。语出《诗经.魏风.伐檀》。「尸位素餐」指空居职位享受俸禄而不尽职守。二、典源:1、「尸位」:《书经.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盤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2、「素餐」:《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三、典故说明:「尸位素餐」系由「尸位」及「素餐」二语组合而成。(1).「尸位」见於《书经.五子之歌》。根据记载,夏朝君王太康成天不理朝政,只知沉湎於享乐,以致於百姓都不再拥戴他。太康游乐过度,已经到了不知节制的地步,甚至有一次在洛水(今河南省境内)田猎时,竟然一去就是百天,最後有穷国领袖后羿,因为百姓无法再忍受这样的国君,将他阻绝在黄河而不得返国。(2).「素餐」则见於《诗经.魏风.伐檀》,诗歌内容是在讽刺在上位者不劳而食。诗人透过反诘设问的手法,反覆提到:有人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可获取三百家的榖粮?有人不上山打猎,为何院子里挂得都是貆的毛皮?诗歌末尾则说出君子们可是不会白吃、白喝而不从事劳动。(3).「尸位素餐」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尸位素餐」,用来指占著职位享受俸禄而不做事。出现「尸位素餐」的书证如《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朱云》:「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朱云当著汉成帝的面,批评张禹不能匡正辅佐主上,也不能对人民有所帮助,占著职位享受俸禄而不做事。今亦可用为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未能尽到职责。四、成语运用:(1)语义说明指空居职位享受俸禄而不尽职守。(有贬损的意味)。(2)使用类别用在「未能尽职」的表述上。(3)运用例句01林校长不愿让人说他尸位素餐,上任至今夙夜匪懈,戮力从公。02王老师毫不关心学员们的学习情形,真是尸位素餐。03虽然大部分的官员都很尽忠职守,但也有少数天天尸位素餐无所事事。04陈总自谦尸位素餐,深感惭愧,打算退休交棒给青年才俊去一展长才。05许多民众都要求政府撤换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以提高施政效率

文恬武嬉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员贪图享乐,一点也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出处】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来黎先生集·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帝王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从公元712年到公元756年,先后统治了四十五年。李隆基执政期间,先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到开元末年,政治日趋腐败自。李隆基本人则爱好声色,奢侈荒淫。同时,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坏,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百北方各镇节度使兵权在握,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玄宗逃亡四川。至德二年末(公元758年实)回长安,后来郁闷而死。

到了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又发动叛乱度。公元817年,著名文学家韩愈随宰相裴度前往淮西平叛。叛乱问平息以后,宪宗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记述这件事。韩愈在碑文的开始,首先指出了淮西叛乱发生的根源:唐玄宗时,自恃国力强盛,荒淫奢侈。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北方的人民却蒙受了巨大的灾难。由于皇上荒淫,朝中的文官只知安逸享乐,武将也只是追求声色犬马。这种风气如果延答续下去,国家的前途便不堪设想了。

文恬武嬉的成语典故

出处:唐·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用法:作谓语、定语;

典故:

1、他觉得在自己治理下的郓州,真是堪称“文恬武嬉”、“物阜民康”。

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

韩愈的平淮西碑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苏轼、柳宗元、李商隐等都为它作过诗文。后人学者也都极力推崇此篇碑文。  平淮西碑,又名韩碑,碑文是出于名家韩愈之手,描写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平定淮西(首府为河南汝南县)吴元济之战,碑成,命于蔡州紫极宫磨《吴少诚德政碑》,改刻《平淮西碑》,立在汝南城北门外。碑文约一千八百字,全文仿照《尚书》中诰的写法,古朴雅拙,李商隐《韩碑》:“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林纾《韩文研究法》:“《平淮西碑》,模范全出《尚书》,惟其具绝伟之气力,又泽以极古之文词。”沈德潜称:“《淮西碑》记叛乱,记廷议,记命将,记战功,记赦宥,记论功而总归之于天子之明且断;井井整整,肃肃穆穆,如读江汉常武之诗。西京后第一篇大文字。”  由于碑文大力歌颂裴度功勋,“帝曰汝度功第一”,甚少提到李愬的事迹,李愬的部下石孝忠不满,“作力推去其碑,仅倾移者再三”,又挥锤将碑文砸毁。后宪宗下令翰林大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其一碑二文,天下少有。李商隐在《读韩碑诗》中说:“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张裕钊赞为“此文自秦后,殆无能为之者……殆欲度越盛汉,与周人并席矣。”  宋代,蔡州(今河南驻马店)知府陈王向命人选石,重刻韩文。苏东坡有诗曰:“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灸,不知世有段文昌。”明清之际,蔡州石碑因兵燹之灾,不复存在。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平淮西碑》,共刻四石,书体集颜、欧、柳、赵四家之大成,因文、书、刻俱佳,称“三绝碑”。  成语“文恬武嬉”由此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