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作奸犯科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作奸犯科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行赏 翻译

意思是: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来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原文: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源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百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出处:《出师表》——三国蜀·诸葛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度(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问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答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作奸犯科

全句为:若有作奸犯科(1)及为忠善者(2),宜付有司(3)论其刑赏(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5

【出处】三国蜀相诸葛亮之《出师表》

【翻译】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

【注释】(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及:以及;为:做。

(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4)刑:罚

(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作者生平】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作奸犯科”的“作”什么意思

作的意思是: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作奸犯科的意思是: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一、作的释百义

[zuò]

1、劳动;劳作。度

2、起。

3、写作;作品。

4、假装。

5、当作;作为。

6、进行某种活动。

7、同“做”。

[zuō]

作坊。

二、汉字字源

“乍”字表示钻木取火,引申有兴起、劳作、进行某种活动、写作、作品知等含义。以后字形在其旁加“人”是为了与“乍”字的其它含义区别开来,专门表示上述含义。

三、组词

作品、作文、原作、动作、工作等。

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作品[zuòpǐn]

在文学、艺术道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回的并能以某种有形的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二、作文[zuòwén]

1、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

2、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三、原作[yuánzuò]

1、文学艺术作品的最初的本子。

2、译文或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3、复制品所依据的作品。

四、动作[dòngzuò]

1、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活动。

2、活动。

五、答工作[gōngzuò]

1、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也泛指机器、工具受人操纵而发挥生产作用。

2、职业。

3、业务;任务。

做的意思吧百

词目作奸犯科

发音zuòjiānfànkē

释义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度付有司论其刑赏。”

示例今儿子既在你处,必然是你~,诱藏了我娘子,有甚么得解说问?(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指犯法。

近义词违法乱纪、答以身试法、知法犯法

反义词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循规蹈矩

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内,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容在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前出师表》希望他整顿朝纲,将作奸犯科者严惩以巩固政权。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中的“及”和“为”是什么意思?顺便再解释一下“及为”。

“及”:以及的意思,“为”:是做的意思。

“及为”意思是:以及行为上。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就是说如果有作恶违法的人和行为忠善的人。

出自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

节选原文: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果有作恶违法的人和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作品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

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

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