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琼楼玉宇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琼楼玉宇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琼楼玉宇的意思

琼楼玉宇百(qiónglóuyùyǔ)

解释指神话故事中月宫亭台楼阁。形容华丽度堂皇的建筑物。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知》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用法联合式;作主道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张恨水《啼笑因缘》第22回:“对着版皇城里那一片~,玉树琼花,痛饮了几杯。”

近义词权亭台楼阁、雕梁画栋

反义词蓬门荜户

求“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全文?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来

不知天上宫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唯恐琼楼玉宇源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百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度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知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作者当时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小序可知,此词系醉后抒怀之作,同时表达了对兄弟苏辙(子由)的思念。古人评论说:词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先著《词诘》),其实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这首词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之《天问》,又有李白之仙心。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李白《把酒问月》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所展示的语言方式和矛盾心态,曾一时为众人仿效,如黄庭坚之"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赵秉文"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等等。

下阕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出。换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接下五句又跳出个人思绪,由个人之离别联想到普天下人之离别,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不惟自慰,实兼慰人,意思愈转愈深。煞拍两句从谢庄《月赋》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虽然月圆人未圆,但明月千里,同此天空,则人若得生命长久,自有与月共圆之日。

全词情感数折,而意思层递进深,在矛盾中归于旷放。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苕溪渔隐丛话》)。

作此词六年后,苏轼(46岁,在黄州)又作了一首中秋赏月词--《念奴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明月几时百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度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道,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内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容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宋·苏轼copy

明月几时有?把酒望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百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度,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答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zd,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内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容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琼楼玉宇的琼是什么意思呢

属于“合体造字法”百。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度,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内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容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琼楼玉宇什么意思?

[qiónglóuyùyǔ]

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常用以指仙界楼台或月中宫殿。

出处

晋·王嘉《拾遗记》:“翟乾祜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琼楼玉宇烂然。”

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抄。

[拼音]

qiónglóuyùyǔ

[出处]

晋·王嘉《拾遗记》:“翟乾祜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袭翟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琼楼玉宇烂然。”

[例句]

传说的仙境当中遍布琼楼玉宇、珍禽花卉。

[近义zd]

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雕梁画柱亭台楼阁

[反义]

蓬门荜户

琼楼玉宇的意思是什么

琼楼玉宇的意思是:

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常用以指仙界楼台或月中宫殿。

出自:晋·王嘉《拾遗记》:“翟乾祜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琼楼玉宇烂然。”

译文:翟乾枯在江边玩月,有人问:“这里面有什么?’翟笑着说:‘可以随我来看。“一会儿瑰丽堂皇的宫殿。

琼楼玉宇的近义词: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琼楼玉宇的反义词:蓬门荜户

扩展资料:

近义词释义:

一、雕梁画栋?[diāoliánghuàdòng]

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后来也指豪华的建筑。

出自:元·无名氏《看钱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

译文:这就是圣祠堂的豪华。

二、古色古香?[gǔsègǔxiāng]

形容字画、器物等带有古代的色彩、情调。

出自:宋·陆游《小室》:“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

译文:窗户很多而且很精致,连书都散发着古香。

反义词释义:

蓬门荜户?[péngménbìhù]

用草、树枝等做成的门户,形容穷苦人家所住的简陋的房屋。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二者苟然,则蓬门筚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译文:两者如此草率,那些生于寒门的贤才俊杰,岂有不被埋没之理呢!

琼楼玉宇(qiónglóuyùyǔ)

解释指神话故事抄中月宫亭台楼阁。形容华丽堂皇的建筑物。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百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度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问

示例张恨水《啼笑因缘》第22回:“对着皇城里那一片~,玉树琼花,痛饮了几杯。答”

近义词亭台楼阁、雕梁画栋

反义词蓬门荜户

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是 惟恐琼楼玉宇 还是 又恐琼楼玉宇 ?

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是:又恐琼楼玉宇。

原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注释: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copy。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zd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两者皆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原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译文如下: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是又恐琼楼玉宇。北宋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文释义: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他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诗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下阕写对月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又恐琼楼玉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全词如下: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种情况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有的,某字或某词不同,是因为在古复代版本传抄、刻印、誊印下来之后有了误传、误抄制、误刻。还有的是作者写的时候是某个字词,后来觉得这个字词不好,又改成另外一个字词,但之前的诗词已经流传出去了,所以造成了某个字词不同的情况。还有的是满清百文字狱和寓缴于征、编辑四库全书的时候的恶意度篡改。

这个苏轼词,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东坡乐府笺》,大致几个主要版本:傅干注坡词残本、毛氏汲古阁本坡词、王氏四印斋影元延祐本、朱氏彊村丛书编年本。

其中毛氏本坡词中,问“惟”字作“又”字。

个人赞同“惟”字。其实只是版本不同而已啦,不必拘泥。教材上用什么就学什么,其答他大体了解一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