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计然之策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计然之策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计然七策---到底是那七策

1、捐货币以悦其君臣;

2、籴粟囊,以虚其积聚;

3、遗美女,以惑其心志;

4、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

5、遗之谀臣以乱其谋;

6、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

7、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白话译文:

1、一是送金钱财物,以取悦吴国君臣。

2、二是高价买进吴国的粟米,以减少吴国的积粮。

3、三是多送美女,以消磨敌人的斗志。

4、四是把能工巧匠和优良的木材送去帮他们多建宫殿,以削弱吴国的财力。

5、五是派能言善辩的人去给夫差拍马屁,并花言巧语扰乱他们的决策。

6、六是设法使规劝夫差仇视提防越国的谏臣自杀,以除掉吴王的臂膀。

7、七是积财练兵,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乘机进攻。

扩展资料

计然策的出处: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计然既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个智谋奇才。此人游历吴越,便收了个叫做范蠡的布衣之士做学生。

这范蠡后来便成了越国上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而成就了一代霸业,后来飘然隐退泛舟湖海,于陶地以“朱公”名号染指商旅,不到十年竟是富甲天下,被商旅呼为陶朱公。

这《计然书》,便是范蠡隐退后辑录老师计然之言论,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全书七策八千余言,说得便是一个致富术。富国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为“绝世富经”,名士则称之为“计然七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然之策

计然,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个智谋zd奇才。此人游历吴越,便收了个叫做范蠡的布衣之士做学生。这范蠡后来便成了越国上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而成就了一代霸业,后来飘然隐退泛舟湖海,于陶地以“朱公”名号染指商旅,不到十年竟是富甲天下,被商旅呼为陶朱公。这《计然书》,便是范蠡隐退后辑录老师计内然之言论,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全容书七策八千余言,说得便是一个致富术。富国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为“绝世富经”,名士则称之为“计然七策”。

计然之计都是什么?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前后,越王勾践因对吴国轻率用兵,终招亡国之祸,后幸赖大夫文种与范蠡谋划奔走,才得以起死回生,并完成了兴越灭吴的大业。后人对这段历史及越王勾践和范蠡的事迹知之甚详,几近家喻户晓,而关于文种,虽然许多史书对其均有记载,但都没有把他放在历史的应有地位,甚至还因史实的张冠李戴,在很大程度上把他给湮没了。

越灭吴后,文种居越而为越王勾践所杀,范蠡去越奔齐而幸免于难。范蠡决心离越到齐去经营产业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我欲用之家(《史记·货殖列传》)。”那么,被范蠡推崇备至、已经在越国复兴中获得成功、且又被他应用于经商治产业的“计然七策”到底是一种什么理论?这个理论的创造者——计然到底是一位什么人物?这一切直到现在还是个没有解开的谜。

计然是一位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他从历史的尘封中发掘出来。查《史记》、《国语》等书,可知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的重要人物除文种、范蠡外,还有大夫舌庸、苦成、皋如、逢同、柘稽等人。关于舌庸、苦成、皋如,《史记》中没有提到,《国语》中也只是露了一下名字,倒是《吴越春秋》中稍有一些记载,但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事迹,所以他们都可以排除在外。稍有较多事迹的是逢同和柘稽。

柘稽的事迹在《越王勾践世家》中也只提了一笔,即越王“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关于究竟是谁到吴国去做人质的事,司马迁的记载与《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均不一致。那些书中均言勾践与范蠡去做人质,三年后才被吴王放归,并且都未提到有叫柘稽者也在其列。这不一致的记载应该相信哪一家的呢?在我看来,《国语》等书的记载是对的。

既然如此,那么陪同勾践到吴国去的人是谁呢?是范蠡,这是所有史书都肯定的,基本无可怀疑。那么是不是还有一位叫柘稽的人也在陪臣之列呢?其他史书均无记载,所以《史记》的记载就值得怀疑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越王本身就是越王的嫡子方才有作为人质的价值,若越王不去,派两位大夫去做人质于理也说不通。

其他史书中均无关于柘稽的记载,但在《国语》里却有关于另外一个人物的消息。这个人物叫诸稽郢,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外交家。在越王被困于会稽之时,他曾二度被派遣出使吴国,说服吴王,保全了越国参见《国语·吴语》。这个记载与《史记》完全相同,只是说服吴王的说词与《史记》和《国语·越语上》略有些出入。

其实只要我们联系各种记载作一综合思考,就可以看出,《史记》中的“柘稽”,就是《国语》中的“诸稽郢”。“柘稽”与“诸稽”实乃同一个词,“柘”、“诸”古音相通,都读作近于“直”的音,而相互假借。另外,“诸稽”即“诸暨”,就是今天浙江省诸暨市的诸暨。更有趣的是“郢”不就是“然”字的一音之转吗?如果丢掉前边的“柘”或“诸”,那不就是“计然”吗?“稽”、“计”同音,“郢”、“然”一音之转。所以“诸稽郢”应该就是“诸暨然”。司马迁称之为“柘稽”者,实乃就是“柘稽然”或“柘稽郢”,显然,这个地方脱落了一个“郢”或“然”字。当然,这是司马迁的责任,还是后世传刻过程中的错误,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柘稽郢”就是计然,计然也就是文种。

再看柘稽郢或诸暨郢,这个名字还有些问题。诸暨是当时的越都,郢是当时的楚都,用两个都名合为一个人名,看来有些奇怪,所以“郢”的本字应该就是“然”。计然的正式称呼应该叫诸暨然,叫“计然”者显然是丢了前边的“诸”字,是错误的。名字被人称呼为诸暨然,说明文种就是诸暨人。然字是其名,字文种,至于他姓什么,还不得而知。肯定当时人以诸暨然或文种称呼他是很普遍的。

还有三条证据可以说明计然就是文种。

其一:《国语·越语上》开篇载云:“越王勾践木妻于会稽之上……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这段话与《货殖列传》中计然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说法如出一人,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不可能。可见计然、文种实为一人。

其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将杀文种时这样写道:“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联系到范蠡说的:“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这不又一次证明计然就是文种吗?计然、文种应为同一个人,“计然七策”实际应叫“诸暨然七策”或“文种七策”才是正确的。

其三:《国语·吴语》载,越王派诸稽郢到吴国去媾和,伍子胥坚持要灭越国,他谏吴王说:“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无非摄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从前读到“将还玩……”时,总不得其解。当把诸稽郢和文种看成是一个人的时候,便恍然大悟了。原来“将还玩……”的正确行文和标点应当是“还,将玩……”。伍子胥说得很明白,若是等大夫种返回越国,就会把我们吴国弄到手里,任其摆布了。可见这位出使到吴国的诸稽郢,就是大夫文种了。

计然其实就是古代的经济学家,他以知管仲治国的手段为基础,道家之学为理论。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原始的经济学理论。计然之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富国。计然收了一个徒弟就是范蠡道,用老师教他的学问。首先让越国经济版发达,国富民强。离开越国之后通过学问又让自己从有名的大富翁,后世把他们的这一派学派称之为轻重家,其实用现在的话讲权就是经济学家

谁在百家讲坛里说的计然之策

商贾传奇是由李晓主讲的,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日本北九州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企业经营史。出版学术著作《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宋朝政府购买研究》等五部。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次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铸成集团华商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石油、鞍山钢铁等国内知名高校、培训机构、企业之邀,讲授《宋太祖的治国方略与企业管理》、《易道儒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中国传统商业智慧》、《中华商道》等课程。

致富宝典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在越国击败吴国的战争中,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越国著名的政治家范蠡。范蠡是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帮助之下,越王句践才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成就了富国强兵的霸主之梦。而越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据说与一部奇书有关。

按理说,在整个吴越战争中,功劳最大的当属范蠡,然而功成名就之后的范蠡最后竟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离开了越国,选择了到外地从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做出如此巨大的决定呢?竟然也是这部奇书——《计然之策》。那么,范蠡为什么要选择弃官从商?这部《计然之策》究竟对范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范蠡在商业领域中获得了极大得成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当大官的机会落在了他的面前,有一个国家邀请他去当相国,可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范蠡却无动于衷,而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每次当范蠡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之后,他又把赚来的钱财散发出去,再次选择从头再来。

那么,范蠡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这种做法与《计然之策》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将带您踏入商业的历史长河去追根溯源,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之《致富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