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开基立业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开基立业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开基立业什么意思啊?

[kāijīlìyè]

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来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源四回:“自我高皇帝断蛇起义,开基立业知,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道”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开基创业

基字成语大全

1、积基树本

释义:释义为缔造基础,树立根本。

出处:晋·干宝《晋纪总论》:“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

译文:所以他们积累的基础,树立本,经纬礼仪风俗,调理人情,体恤百姓的事情,如此的缠绵的。”

2、开基立业

释义: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自我高皇帝断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

译文:自从我高祖斩蛇起义,开创事业成功,传说到今天,不幸奸雄同时发生,各据一方。

3、开基创业

释义:指开创帝业。

出处:【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吾等自随孙将军开基创业,大小数百战,方才战得六郡城池。”

译文:我们从跟随孙将军开创基业,大小数百次,才能打得六郡城池。

4、墙高基下

释义:喻名位虽高而才德低下。

出处:《北史·序传·李僧伽》:“时郑子默有名於世,僧伽曰:‘行不适道,文胜其质,郭林宗所谓墙高基下,虽得必丧,此之徒也。’”

译文:当时郑子在世上还是很有名气的,僧伽说:‘他的行为不适当,文才胜过他的本质,郭林宗就是所谓的名位虽高而才德低下,虽然得到一定会丧失,就是这类人的。

扩展资料:

开基创业反义词:倾家荡产

释义:意思是指全部家产都被弄光。

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又且转眼无情,回头是计。所以弄得人倾家荡产,败名失德。”

译文:而且转眼无情,回头是计。为了弄得人倾家荡产,失败叫失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积基树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基立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基创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墙高基下

基字成语大全:copy

开基立业、

墙高基下、

积基树本

开基立业?[kāijīlìyè]

生词百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kāijīlìyè]

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度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自我高知皇帝断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道,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

古代‘开基’是指什么意思?

为成语开基立业的前面两个字

繁体字的写法:开基立业

成语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却说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见毕。肃曰:“主公闻令侄弃世,特具薄礼,遣某前来致祭。周都督再三致意刘皇叔、诸葛先生。”玄德、孔明起身称谢,收了礼物,置酒相待。肃曰:“前者皇叔有言:公子不在,即还荆州。今公子已去世,必然见还。不识几时可以交割?”玄德曰:“公且饮酒,有一个商议。”肃强饮数杯,又开言相问。玄德未及回答,孔明变色曰:“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正统。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汝主乃钱塘小吏之子,素无功德于朝廷;今倚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土。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争?且赤壁之战,我主多负勤劳,众将并皆用命,岂独是汝

东吴之为?若非我借东南风,周郎安能展半筹之功?江南一破,休说二乔置于铜雀宫,虽公等家小,亦不能保。适来我主人不即答应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不待细说。何公不察之甚也!”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

成语解释: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开创帝业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开基创业

成语例子这诞生的世子就是后来劝父举兵,开基立业,神文圣武大唐太宗皇帝。(清无名氏《说唐》第四回)

英语翻译getstartedinlife

(1).犹开国。谓开创基业。《汉书·魏相丙吉传赞》:“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百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度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问、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答”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一章:“一边他又替自己暗加一句:‘老子是你们开基祖宗!’”

(2).开创;内开始。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雠天地以开基,并列宿而作容制。”南朝梁江淹《知己赋》:“谈天理之开基,辩人道之始终。”

毛泽东为什么定都北京

原因有三:

1、历史原因

北京原名叫北平,1949年9月改为北京。简称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早在三千年前周朝时,燕诸侯国就定都北京,称之为蓟。后来,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

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而闻名于世。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非常熟悉中国的历史,更熟悉北京的历史,并为北京悠远久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折服。早年毛泽东曾两次来过北京。

第一次是1918年8月19日,因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之事,到京后借住在地安门内豆腐池胡同的杨昌济家。

后来,他突然宣布不去法国,便由蔡元培介绍给李大钊,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半年后,1919年3月12日告别北京;

第二次是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作为湖南民主运动的领袖人物带驱张代表40人到北京的。这次来的目的是争取全国特别是北京各界对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支持。

两次北京之行,使毛泽东对北京的古老文化、美丽风光及那些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宏伟建筑充满了自豪感。

在北京生活时,就曾感慨: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偿。更何况1919年在天安门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第一页。

这场运动取得的胜利,使人民领袖更加难以忘怀北京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因此,北京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全国的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考虑定都北京的历史背景。

2、政治原因

定都北京最重要的动因还是从政治上考虑的。蒋介石政权定都南京,毛泽东把人民的政权定都北京,这种针锋相对的“一南一北”,既反映出毛泽东鲜明的伟人个性,更反映出两种不同政权的根本对立。

毛泽东明确地讲过:“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从政治上考虑定都北平,毛泽东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是从日本投降以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政治局会议。

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进程,提出了大约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日程表。

对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的根本对立。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同于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国家政权,所以,在国都选择上,决不能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作为新的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在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当时负责一兵团在山西作战徐向前进行过谈话,谈话中透露出毛泽东和平解放北平与定都北平的心愿。

毛泽东对徐向前说:“如果阎锡山同意和平解放太原,那么,请他把军队开到汾孝一带,我们的部队开进太原,麻烦就少了。”

徐向前答道:“恐怕不太容易。我们曾采取多种方式争取和平解放太原,还动员阎锡山的老师带了以我的名义写给他的信,进太原找老阎。结果他不但不听劝,反而不顾师生情谊,把那位年近八旬的老秀才给杀了,可见他顽固得很。”

毛泽东听后缓缓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讲:“看来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要打。”“北平不要打”,目的是完整保存北平,以做未来人民共和国的国都。

为了实现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指示要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做好北平守军长官傅作义及上层军官的统战工作。

在中共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傅作义于1949年1月20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开进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城得以完整保存。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一切正常。

党内正式决定定都北平,是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移到城市,提出要进行广泛的城市经济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提出定都北平。他讲:“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也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新中国第一任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汇报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形。

叶剑英讲,很多民主人士来信来电给我们,表示他们坚决拥护共产党,要与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并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全国性政府。

毛泽东听后,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说,看来这些民主人士还不知道我们己经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把北平定为首都了,慢慢他们就会知道的,但是要最后决定还得开政协会议。

3、国际原因

定都北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从国际安全和国际政治格局方面考虑的。

1949年年初,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抵达西柏坡的当日,就与夫人朱仲丽一起去看望毛泽东。

毛泽东问他: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历朝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还有南京或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

王稼祥作了片刻的思考,然后回答说:“能否定在北平?”毛泽东要他谈一下理由。王稼祥分析说: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

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

王稼祥的看法与毛泽东以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的看法不谋而合,完全相同。这种见解上的一致,正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安全战略认识上的。

在当时,按照薄一波的说法就是,“我们党要取得革命胜利,主要靠自力更生,也离不开国际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定都北平正好可以更为方便、直接地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前后的一个基本方针。这一方针直接影响到了中共对定都的选择,而且在定都上,中共与苏共领导人也交换过意见。

1948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备,苏联是帮助我们的,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济。”

会后,9月28日,毛泽东关于九月会议向斯大林的通报中提到,有许多问题要向斯大林和联共中央通报,准备11月底赴莫斯科。

10月16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召开政协,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待我十一月到你那商定。”

12月30日,毛泽东又电告斯大林:正召集高岗、饶漱石、薄一波、陈毅、罗荣桓、林伯渠等人来中央所在地开会,讨论1949年整个战略方针问题和准备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这个会开完即去莫斯科,然后回来召开二中全会。后因交通不便,又要指挥淮海、平津战役而未能成行。

斯大林委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于1949年1月31日飞抵西柏坡,听取中共中央的意见。

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就战略方针、军事部署、和平谈判及其发展前途、政治协商会议、联合政府及其纲领、建都问题、经济政策及建设计划、外交根本政策及目前策略,以及中苏关系、两党关系等问题,同米高扬交换了意见。

显然,在建都北平问题上,苏联是同意中共意见的。因而,在随后不久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正式决定定都北平。

并在会议召开后不久,中共中央便从河北平山西柏坡途经保定、涿州于1949年3月23日迁往北平。

扩展资料: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的开国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662名政协代表聚集在怀仁堂,进行着一项载入史册的开基立业盛典。

这一消息,通过新华社,通过红色的电波传遍全中国、全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标志着新中国诞生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等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戴。

毛主席站定后,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大典开始,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环顾广场群众和观礼台上的中外来宾,接着便用他那特有的湘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具有划时代的激昂声音,象惊雷,震寰宇。宣告了中国人民受人任意宰割、凌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宣告了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高瞻远瞩,集思广益,他定都北平的设想不仅得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认可,而且这一建议还得到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批准同意,使其具有法定效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定都问题上与其他政权的根本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中国为何定都北京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已经有50多年历史了。然而,你可知道中共领导人当年为何选择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吗?

据一些回忆录披露,在1948年3月下旬,毛、周、任弼时等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结束转战陕北历程的时候,已经考虑建国和定都的问题。这时毛泽东正在组织平津战役,数十万解放军对北平“围而不打”,力争国民党华北司令傅作义率军起义,使千年古都北平和平解放,保全古城建筑和历史文物古迹,其中便有定都北平的考虑。同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在河北西柏坡定居下来,在这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其时进军南京、上海的淮海战役正在展开)。

从山西五台山转到河北西柏坡,毛一路上不止一次地想起明朝的迁都问题。明朝朱元璋建国定都在南京,传到朱棣的时候,迁都北平,这一政治中心的变化,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均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新中国的首都建在哪里呢?1949年元旦刚过,当时担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长的王稼祥来看望毛。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毛说:“我们很快要取得全国的胜利了,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不等王稼祥回答,毛又说:“历史上,历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适呢?中央虽有个考虑,但还没有最后定案。”

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王稼祥的神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实际上,他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稍为整理一下思路,就侃侃而说:“依我看,现在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虽然自称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是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知道,凡建都金陵的王朝,包括国民党都是短命的。这样讲,带有历史宿命论的色彩,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一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南京离东南沿海太近,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这是它的很大缺陷,我们定都,当然不能选在南京。”

王稼祥又接着说:“再看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现在中国的疆域不是秦汉隋唐时代了,那时长城就是边境线,现在长城横卧于中国的腹地,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点。特别从经济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和江南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经济中心,这样一来,选西安为都也不适合。”

毛表示赞同他的看法后,王稼祥又接着说:“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等古都,因中原经济落后,而且这种局面不是短期内能够改观的,加之交通以及黄河的水患等问题,也失去了作为京都的地位。”

毛一笑相应。那么,哪里可以定都呢?王稼祥沉稳地说:“我认为首都最理想的地点是北平。北平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靠近苏蒙,无战争之优,虽然离海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至于立即使京师震动。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五百年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意接受。考虑到这些有利条件,我的意见,我们政府的首都,应选在北平。”

毛听完,甚感欣慰,笑着说:“稼祥,你的分析,正合我意。看来,我们的首都,就定在北平了。蒋介石的政权基础是官僚资本,因此定都南京。我们的政权基础是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定都北平。”

在毛、王上述谈话不久,1949年1月21日,中共便与傅作义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毛随即率领中央机关进驻北平。

1949年9月27日,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议审议讨论了第六小组关于国都的意见后,一致举手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并自当天起正式改北平为北京。

酥麻拉古真实经历是怎样的

根据二月河改编的清宫历史剧《康熙王朝》,不同于一般的戏说,它的正说成分很大,可以当作真实历史读。但是其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设计,难免有个人臆测和虚构的成分,这对于一部戏剧来讲本来再正常不过。不过既然是历史剧,就有一份传承中国历史的责任在其中。所以如果戏说和虚构的成分过多,往往也会误导观众。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大气磅礴的历史剧,因为喜爱清史的缘故,不仅仅满足于戏剧的层面,尤其喜爱阅读大量的清史文献,所以对于清史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再结合影视剧,往往在欣赏的同时,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印象,也能发现一些影视剧中的舛误和戏说痕迹,我想这也是一种学习的乐趣吧!在《康熙王朝》中一些改编和创造可以理解,譬如顺治皇帝出家和庄妃下嫁摄政王多尔衮,本来这也是清初的几桩疑案,用来作为戏说当然可以增加戏剧的传奇色彩,但是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人物——苏麻喇姑,对于她的改编就显得荒唐和可笑,可能作者是想增加原著的看点,可是这样一来苏麻喇姑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三角恋受害者,不仅有损康熙的名声,更加有毁这位受人尊敬和敬佩的女性的清誉!我想在这里给大家描绘和介绍一下历史上真实的苏麻喇姑,让大家都能记住这个既神秘又平凡、既朴实又伟大的女性!一个男人的成功,往往身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女人。康熙皇帝也是男人,他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女人在背后的支持。在康熙背后,除了祖母孝庄文皇后对他有着重要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女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民间传说甚广,富有传奇色彩的苏麻喇姑。在清初,真有一位叫苏麻喇姑的蒙古女人。这个女人的出名,不是因为史书的记载和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而是因为近些年来影视剧的热播,《康熙帝国》、《康熙王朝》等将苏麻喇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历史人物演绎得神乎其神,以至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苏麻喇姑在皇宫中的正式身份只是一名侍女,是孝庄皇后的贴身丫鬟,既与大清皇帝没有血缘关系,更不是清朝皇帝的嫔御,却与大清皇室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她一生经历了大清的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她亲眼目睹了大清王朝从开基立业到开创“康熙盛世”的全过程。她是清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人。从现有的资料推算,她应该比康熙皇帝大40岁,死后以嫔礼安葬在她的主人孝庄文皇后昭西陵东侧的新城马庄。这个富有诸多传奇色彩的女人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走过来的呢?苏麻喇姑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成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在府内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本木泰的贴身侍女。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本木泰出嫁时,苏麻喇姑作为本木泰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沈阳)。公元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之所以改国号,是皇太极为了避免关内汉人因后金曾带给中原地区的战乱和灾难而引起的仇恨和反感。为什么取名“大清”,据说“大清”国号源于五行学说的“水克火”的意思。因为“清”从“水”,明朝的“明”从火,水能克火。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孝庄皇后到达北京,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苏麻喇姑自从当了侍女,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得她的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汉语,尤其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交口称赞。于是,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她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是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她曾参与过清朝衣冠饰样的制定。不仅如此,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后来的塞外经历,使苏麻喇姑练就了不凡的马上功夫。骑马自然是好的出行方式,因此,每次为主人孝庄文皇后到宫外办事,她都是骑马而行。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时间长达60余年,两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刚刚三十一岁,青春鼎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自然成了最佳人选。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情如姐妹,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这是清朝皇室女儿的专用称号;顺治皇帝与她论平辈;康熙皇帝则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康熙帝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祖母。而苏麻喇姑却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她在孝庄皇后和康熙面前总是毕恭毕敬,小心侍奉,自称奴才。她把康熙帝奉若神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78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寂寞之中,这时的苏麻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她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允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允祹是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出生的,这时只有3虚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的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感激非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了抚养允祹上。在苏麻喇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下,允祹后来成为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允祹曾多次奉旨办理各种政务。在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允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允祹晋封为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皇帝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允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允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允祹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也明显比其他皇子深。允祹长大成人后,苏麻喇姑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苏麻喇姑信仰佛教,她信仰佛教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报答皇恩。念佛诵经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她经常发自内心地表示:“愿意多活几年,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她还说,自己存活一世,“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福罢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祝愿主子万万岁。她一生没有结婚,据《啸亭杂记》一书记载,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不解之谜。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至于苏麻喇姑为什么不洗澡和喝掉自己擦洗身体留下的“秽水”,据分析可能与她出生并生活在蒙古草原有关系,是一种长期的牧民生活习惯所致。因为草原上缺水,对水的珍惜已经达到“惜水如金,爱水如命”的程度。而喝掉“秽水”,则是认为洗澡所用水也是一种对水的浪费,浪费如命一样的水会遭受上天的惩罚,会遭受报应的,为了表示自己没有浪费水而喝下已经使用过的水,或者说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苏麻喇姑生病不用药物,也许是出于生活习惯,苏麻喇姑出身很贫穷,那时候的蒙古部落不但贫穷落后,而且是缺医少药,大多数人生病除了祈求佛祖的庇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只能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或者自己该归天了,这种思想在童年的苏麻喇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公元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90多岁。为了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来说,可以说是皇恩浩荡了。苏麻喇姑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当时,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在那里。苏麻喇姑的灵柩是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暂安奉殿的,主仆二人相别已经是18个年头了,此次冥间重逢,想必一定会感激康熙帝为她们做出的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苏麻喇姑宝顶(左)老贵人宝顶(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孝庄文的暂安奉殿正式改建成“昭西陵”,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由于名分所限,苏麻喇姑不能与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帝为了照顾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之间的亲密关系,决定将她葬在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的马庄。苏麻喇姑园寝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二月动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七日将苏麻喇姑葬入该园寝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京西逃。当地的老百姓都以为大清国倒了,于是一哄而起,就把这座园寝给拆了。苏麻喇姑的地宫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盗的,地宫盗口长期敞开着,据一位曾经进入过地宫的南新城三村的老人回忆:苏麻喇姑的地宫四面墙壁是用砖砌的,地宫顶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来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顶部是平的,上面上有一个深十多厘米的平底圆形凹槽,上面放有一口装有骨灰的缸,据说苏麻喇姑死后是被火化的。因为地宫很小,人在里面无法站起来。如今苏麻喇姑园寝仅存两座宝顶(乾隆二年,雍正帝的老贵人也被葬在了苏麻的园寝内。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奉御过雍正帝,未将她葬入泰陵妃园寝,而让她来与苏麻作伴。),其他建筑也荡然无存,尽管如此,每年仍有许多来自各地的游人和清陵爱好者前去参观,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女性。

开基立业 同义词

汉语大辞典开基立业知

解释成语解释拼音示例语法用法见“开基创业”。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道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kāijīlìyè作谓语、宾语这诞生的世子就是后来劝父举兵,~,神文圣武大唐回太宗皇帝。答★清·无名氏《说唐》第四回指开创帝业

近义词:开基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