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能征惯战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能征惯战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成语什么征什么战

能征惯战[néngzhēngguànzhàn]

基本释义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知打仗。

褒义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南征北战[nánzhēngběizhàn]

基本释义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道战斗。

出处

宋·李焘《专太祖开宝元年》:“(赵)普曰:“陛下小天子耶?南征北战;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有征无战[yǒuzhēngwúzhàn]

基本释义

指不战而胜。

出处

《晋书·乐志下》:“言宣属帝致讨吴方,有征无战也。”

能征惯战

拼音:néngzhēngguànzhàn

释义: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左哨三千番兵能征惯战,右哨三千番兵猛烈雄骁。”

2、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法聪早当此际,遥遥地望见,果是会相持,能征惯战,不慌不紧不忙,果手疾眼辨。

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4、明·郭勋《英烈传》第21回:“那士信足智多谋,熟于兵法,人号为‘小张飞’,使有一条铁鞭,神惊鬼怕。”

5、茅盾《子夜》:“慎庵,你是能征惯战的!”

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

拼音nánzhēngběizhàn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有征无战

"有征无战",意思是说不用开战,队伍一去,敌人就投降了。这条成语今天用来比喻在军事、政治上,威力非常强大,摄人心魄,不战而胜。

【出处】:《三国志·钟会传》:十二月诏曰:“会所向摧弊,前无强敌,缄制众城,罔罗迸逸。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

苦征恶战

读音kǔzhēngèzhàn,汉语词语,指艰苦的征战。

解释:艰苦的征战。

出处: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一折:“某姓秦名琼自叔宝,立唐以来,苦征恶战,累建功勋。”

能征惯战的主人公是谁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人,秦穆公大将白乙丙的后人。秦国第一名将,战国第一名将,中国第一名将,秦国三大干复将之一,战制国四大名将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死神”、“战神”。白起凭自己的战功从一名士兵成长为秦国最高军事长官,他是战知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功最为辉煌的将军。他戎马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夺取城池大小七道十余座,打到后来,六果将领闻‘白’色变,都不敢与之交战。

自古能征惯战之士无数,为何独尊关羽为圣?

中国是个崇尚“内圣外王”儒家思想的国度,文尊孔子,武尊关羽。

几千年来,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称孔子为“文圣”,根本没人提出过贰言。

可是,爱崇关羽为“武圣”,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声响――凭什么?

理由许多,只说三个。

榜首,称“武圣”者,必定武力指数拔尖,冠绝一时。

尽管《三国演义》写的诸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文丑等等业绩归于虚拟,但并不能否定关羽的高超绝伦的战斗力。

《三国志》作者陈寿清晰称关羽是“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其会集体现在斩颜良一事上。

书中写:“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前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阵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两军对垒,颜良端坐在自己的数万兵众拥簇之中、安坐于麾盖之下,全面指挥作战。这个时分,关羽凭着自己无可抵御的盖世武力,从万军之中杀开一条血路,直奔到颜良跟前,手起刀落,把颜良斩了。不光斩了,还拎着颜良的脑袋按原路杀回,“绍诸将莫能当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溃众而出。

什么叫百万军中取大将首级好像探囊取物?

关羽这次玩的就是。

或者有人强词夺理,以为关羽这归于狙击,玩虚的,趁颜良不备,突施杀手。

可是,镇定一下,就算颜良是在战场上打打盹被关羽狙击了,也不可能战场上颜良手下的成千上万名将士兵卒都是在打打盹吧?他们为什么阻拦不住关羽的冲杀?以至于关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在千军万马之中来去自如,如收支无人之境。如果关羽不具有予取予求的才干,恐怕做不到这点吧?换其他人,恐怕完成不了这样冷艳的扮演吧?

事实上,三国以降,历朝历代,每有凶悍骁勇之士呈现,人们都喜爱以关羽作为标杆来比较,如刘宋之薛安都、南齐之周盘龙、隋之史万岁、唐之尉迟恭等等。

即便是宋之名将岳飞,早年也把关、张视为自己的偶像。

可见,关羽的“万人敌”之名,还真不是《三国演义》的夸大和虚拟。

第二,能被冠“武圣”之名,必定军事策略拔尖,独掌方面大军,战功赫赫。

上面说到的薛安都、周盘龙、史万岁、尉迟恭等等,也都是武力绝伦、战斗力爆表,均可称为“万人敌”,但他们的名望仅仅停留在猛将、悍将之类的称谓上。为何?军事才干缺少,并非统帅等级的人才。

蜀汉集团运营荆、益二州,关羽独掌一州,可谓无足轻重,国之大梁。

关羽独领一军北伐,大北曹仁,自江陵突进五六百里,围困襄阳,又把曹仁锁死樊城。于禁、庞德引军来救,结果是七军被关羽放水淹灭,于禁跪降,庞德就死。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心胆俱寒,只好驻军原地等待张辽。曹操在许昌都坐不住,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矛头。

从北伐开始,到败走麦城,关羽所控制和交兵的对手有曹魏方面的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张辽;孙吴方面的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自己一方的叛将糜芳、士仁等等。

无怪乎陈寿用了这四个字来形容关羽的赫赫威势:“威震华夏”。

当然,因为东吴的诡计多端,从背面捅刀子,关羽壮烈身死,但这并不能扼杀关羽过人的军事才干。

关羽传闻西凉马超来投,曾写信问询诸葛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答:“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西汉开国大将英布)、彭(西汉开国大将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声称美髯)之绝伦逸群也。”

诸葛亮的话并不是单纯阿谀和吹捧关羽,的确是客观的评估。

说到这,凭心而论,论个人武力拔尖、军事才干拔尖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泛其人,如唐之薛仁贵、宋之韩世忠等辈,但他们和关羽比较,明显少了许多忠义色彩和个人魅力。

史书中并没说到关羽、张飞和刘备结义为兄弟,但记叙有他们早年“出则同坐,入则同卧”的阅历,情意已胜似兄弟。《山阳公载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马超入蜀后,因宠恃骄,常直呼刘备的姓名,关羽为刘备抱不平,要杀马超,这是一种兄弟义气。而关羽身陷曹营,心系汉室,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民间谚语。

以关羽建议的襄樊大战论,因为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以成败论英雄,这场大战是以关羽的败亡降下帷幕的,许多人就喜爱以之为论据大斥关羽的种种不是,责备关羽过分盲动,以至于自己身死之外,还葬送了蜀汉集团的大好前程。

可是,历来战事凶险,战场上的状况转眼万变,没有谁能意料下一秒会发作什么,也没有谁有百分百的胜算。

假若不是事后诸葛亮,我们在关羽建议这场大战之前,设身置地地来想,这场大战是否建议得毫无道理。

襄樊大战的爆发时刻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此前一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刘备建议汉中之战,不光占有了汉中之地,还阵斩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被逼亲征,但刘备拒险而守,曹操寻找不到有利战机,不得已撤兵。

刘备由此具有了出秦川的条件,则曹操的大军必要分重兵据守关中。

而蜀东孟达、李平(李严)的戎行已从房陵进攻上庸,刘封则从汉中沿沔水顺流而下相夹攻,迫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关羽所驻扎的荆州,襄、樊把握在曹操手中,江夏、长沙、桂阳操控在东吴手里,关羽所据只要南郡、零陵和武陵,生计压力比较大。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又给刘备及其集团策划好了战略大方向:曹操实力微弱、风头无两,暂时难于与之争锋;孙权积父兄三代功业割据有江东,能够以之为外援而不能够图谋,刘备集团能够运营的唯有荆、益二州。一旦跨有荆、益二州,拟定、履行好表里方针,静观全国有变,派一员大将带领荆州戎行前进宛县、洛阳,刘备亲率益州大军出师秦川,雄图大业可成,汉室可复兴。

刘备在这以后的举动中,都严格依照“隆中对”的战略思想规划履行。

而在刘备的心目中,关羽明显就是那个“带领荆州戎行前进宛县、洛阳”的最佳人选,不然也不会让关羽独领一军来驻扎来镇守战略要地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年,关羽现已年近六旬了,自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刘备现已成功攫取汉中,出师秦川的条件现已具有。上庸申耽现已屈服,后顾之忧好像现已免除。

别的,樊城守将曹仁尽管现已平定了宛城的侯音之乱,但宛城被屠,曹仁的后方不稳。

作为一个武士,关羽负起应有的责任感,他以为出宛、洛的条件现已老练,所以挑选了进击魏国驻扎的樊城。

虽说蜀汉和孙吴在建安二十年达成了协议,荆州分属已定,但来自东吴的要挟,关羽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迎难而上,更加彰显出要光复华夏、忠于汉室的碧血丹心。

一句话,关羽的北伐,其气魄和决计一点都不输于诸葛亮之五出祁山。

为了防范孙吴小人使坏,关羽曾做了精心的预备:修筑江陵城、缔造烽火台预警系统、练习水军。

关羽以为,一旦出击樊城顺畅,东吴方面如果要搞什么小动作,自己有这套烽火台预警系统,足可处理一切问题。

反过来说,关羽如果不在这个时分进击樊城,一旦樊城的曹仁打过来,始终不忘克复荆州的东吴说不定会合作曹军做出什么事来。

主动出击,反而会占据先机。

所以,襄樊之战就打响了。

初期战事完全依照关羽的想象开展,发展顺畅,梁、郏、陆浑等地反曹实力纷繁遥接关羽的印信和号令,形势大好。

但遗憾的是,关羽孤军北伐,没有得到有力的策应和帮助,樊城守将曹仁以死据守,曹操的援军源源不断地赶来,东吴遽然背面捅刀,糜芳、傅士仁又不战而降,江陵城中将士的妻、子都做了俘虏,关羽的部众散尽,形势急转直下,终究关羽在临沮兵败被杀。

关羽的兵败身死影响巨大,也终究构定了三国格式,使整个蜀汉国成了偏安一隅的小国。

但无论如何关羽是以己一支偏师对立孙、曹两大集团,虽败犹荣。

楚汉相争,项羽是在具有绝对优势的状况下被刘邦一点点逆袭,终究在垓下做了逃兵,逃来逃去,在乌江自刎,姑且成为光照千古的大英雄。

关羽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审时度势,强挑横梁,可谓气势磅?,而且搅得华夏翻天覆地,简直就要成功,壮哉!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事,以一人挑大梁独唱主角的,仅此一出!

无怪于刘晔因称誉:“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综上所述,个人武力拔尖,军事才干一流,影响力巨大,个人存亡关系到全国形势的改变,赤心报国,行事历历落落,以忠义自律,鞠躬尽瘁,则关羽被尊为“武圣”,实至名归。

千载而下,以此为标准,有资历称“武圣”者,除关羽之外,也只要宋之岳飞能够比肩。

实际上,岳飞一向都是视关羽为偶像,事事争向关羽看齐。《金佗续编》卷二八《江东邵缉献书》中,记载有岳飞说过的话:“若使岳飞能手执重兵,进退禀命,何愁大功不建?存亡又何足道哉!后世史书载上岳飞之名,当与关羽、张飞等英雄豪杰平起平坐。”(原话为:“使某得进退禀命于朝廷,何功不立?一死乌足道哉!要使后世书册中知有岳某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岳飞身后,也被民间尊为“武圣”;而“武圣”岳飞自己对关羽是如此爱崇,则关羽被爱崇为“武圣”,乃是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