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朗朗上口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朗朗上口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琅琅上口还是朗朗上口?

琅琅上口和朗朗上口都是正确的。

朗朗上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出自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百能朗朗上口。”

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译文:从小喜欢认度字,把唐诗传授给他,便能读起来琅琅上口。

扩展资料:

琅琅上口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指读书声

【示例】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调,就会有节奏感、旋回律美,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更加和谐悦耳、琅琅上口答,而且使前后语句浑然一体,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朗朗上口

【同义词】琅琅上口。

【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反义词】诘屈聱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琅琅上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郎朗上口

“琅琅上口”和“朗朗上口”都是正确的,只是在用法上不同。具体如下:

1、琅琅上口?[lánglángshàngkǒu]

【基本释义抄】: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袭。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百诗;琅琅上口。”

2、朗朗上口[lǎnglǎngshàngkǒu]

【基本释义】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处】: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度

扩展资料:

朗朗上口的同义词:琅琅上口。

近义问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反义词:诘屈聱牙。

例句:

1、老舍《赵子曰》第八:“学生入学先读二年《易经》答,《易经》念的朗朗上口,然后准其分科入系。”

2、贺宜?《序言》:“特别是有许多儿歌和歌谣,它们具有活泼自然的语言节奏、音乐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

两个成语都是正确的,均用来形容朗读时声音响亮,顺口,是意思相近的成知语。

1、朗朗上口?[lǎnglǎngshàngkǒu]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自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道朗上口。”

2、琅琅上口?[lánglángshàngkǒu]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自清·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扩展资料

反义词

抑扬顿挫?[yìyángdùncuò]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

出自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曹植)诗;委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回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反义词

聱牙诘曲答[áoyájiéqū]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出自清·郑相如《汉林四传·开明君传》:“有荐伏生工《尚书》,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诘曲。”

都可以朗上口【拼音】lǎnglǎngshàngkǒu【解释】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出处】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示例】老舍《赵子曰》第八:“学生入学先读二年《易经》,《易经》念的朗朗上口,然后准其分科入系。”贺宜《<儿童文学选>序言》:“特别是有许多儿歌和歌谣,它们具有活泼自然的语言节奏、音乐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

琅琅上口【词目】琅琅上口【发音】lánglángshàngkǒu【释义】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反义词】诘屈聱牙【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指读书声【示例】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调,就会有节奏感、旋律美,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更加和谐悦耳、琅琅上口,而且使前后语句浑然一体,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赞总理》)

“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

《语文月刊》2004年第10期《“琅琅”与“朗朗”》,漆德平先生在该文中对“琅琅”和“朗朗”作了全面地辨析后写道:“‘朗朗’不能与‘上口’搭配。”(言外之意是只能写作“琅琅上口”,)而文中对“琅琅上口”释义为“诵读熟练、顺口”。笔者认为这均失之绝对化。其实,《汉语大词典》(第6分册第1261页)已收入“朗朗上口”词目,其释义为“谓诵读诗文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笔者查阅了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十几家出版单位出版的成语词(辞)典,均只收“琅琅上口”词目,其释义可归纳为:(1)诵读熟练、顺口。(2)文辞通俗,便于口诵(3)形容诵读诗文声音响亮、顺口。有的还在释义(1)(2)后标出“琅琅上口”的反义词──佶屈聱牙。由此看来,释义(1)(2)是“朗朗上口”所没有的,只在释义(3)上“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相通,也就是说,前者包孕后者。

“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不仅在词义上有所不同,在语用上也是有区别的。“朗朗上口”只能用来形容诵读得语流通畅、语气连贯、铿锵有力,有时还伴有抑扬顿挫。而“琅琅上口”除此义之外还可以用于诵读的十分熟练,但不一定声音响亮,如“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二岁时,她已以把唐人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另外,“朗朗上口”必须用于有诵读的动作时,形容诵读的状态,而“琅琅上口”还可用于虽没有诵读的动作,但一经诵读便非常顺口。如“儿童文学工作者,以及老师和家长,是应当抓住儿童们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编出内容优美生动而又琅琅上口的歌谣……”(刘鼓楼)

朗朗上口什么意思

朗朗上口_成语解释

【拼音】:lǎnglǎngshàngkǒu

【释义】: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处】: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有哪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

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有:《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西zhidao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属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