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淡泊明志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淡泊明志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淡泊明志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补充:

宁静致远

2009-8-21 8:00:50 心情:幸福 天气:晴 温度:34℃

昨晚,在看电影时不经意间发现剧中人家中挂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字画,不免使我联想到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中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一至理名言。

宁静是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种古朴的情怀,也是成就一切的前提。人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才能有机会去回忆难忘的旧日,也才能去享受美好的现在和展望憧憬的未来。只要拥有了这一份优雅的心境,才会把忧愁雕刻成永久的历史,把狭隘衔入流水般的时光,把失落冲散为点点雪花,消融于满怀感激的土地。

宁静以致远,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胜不骄,败不馁,何其难哉?但这种宁静中却蕴涵着一种豪放和含蓄,豪放是一种美德,含蓄则是一种性格,就在这种含蓄的静穆中,那份清幽淡雅的幸福渗透出了生命的悠远和旷达。或许,这正是宁静以致远的禅机。

假若有一天,你肯把心交给芭蕉叶与快活的雨滴,那么浮躁将一点一点地消去,清逸与纯真却一缕一缕地从纤尘不染的内心流出,那被雨打造过的芭蕉叶,也就会显得格外灵秀与清新了。这也正是心静自然凉的一种境界。

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烦躁、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移。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

追问:

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回答:

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个有点难说。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淡泊明志:

1、读音:【dànbómíngzhì】

2、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造句:

①高老师常用诸葛亮的“淡泊明源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言行的准zd则。

②人们常说淡泊明志,宁静以致远,试问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③他从不计较功名利禄,淡泊明志,潜心于科学事业。

④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⑤送给立志成才的人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才知能使志趣高洁。【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示例】:至于宽闲之野道,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回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语法】:偏正式;答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淡泊其实百就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

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

致远,致,有实现的其实,远,即远大的目标,合起来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扩展资料:

《戒子书》是孔子的后代孔藏的作品,问用来告诫后人要品行端正,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可妄想一步登天。

人要求进步,但进步的方法、途径,关键在于他定立的志向。在追求的过程上,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此外,勤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这样才会有丰硕的成果。答山溜,即是山间的滴水,是柔软之体,但凭这柔软之体却可穿过坚石。

木里的蠹虫是十分细小的昆虫,但却可以破坏巨木。水滴原不专是坚石的凿子,蠹虫原不是钻木的工具,但是它们却能以自己羸弱之体,轸过坚硬的木石,这不就是因为逐渐累积所造成的结果吗?

古人说:“单单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并属不值得多誉,反而学以致用才值得表扬。”所以,学者要修炼自己多种多样的品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戒子书

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的原文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候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书信中,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戒骄戒躁。他不但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更指明了放纵怠慢的危害。短短的86个字蕴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这不仅是每个人修身养性的参考,也对育儿教子有着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忠告孩子不要过分讲求名利,只有静心反思,才能了解自己的志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诸葛亮作品)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

指不追求名zd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淡泊明志:

1、读音:【dànbómíngzhì】

2、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造句:

①高老师常用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②人们常说淡内泊明志,宁静以致远,试问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③他从不计较功名利禄,淡泊明志,潜心于科容学事业。

④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⑤送给立志成才的人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一、拼音:dànbó?míngzhì,níngjìngzhìyuǎn

二、赏析: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出自《三国演义》第37回,《三国演义》作于元末明初。而且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信。但是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联的来源就是这句话,但是是否在当时的草庐当中就有这副联,应当存疑。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此联可以看做是诸葛亮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道家哲理。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平仄极不和谐。

三、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有哪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

历史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陶渊明、贾岛、郑板桥、李叔同。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饮酒》这首诗已成为其隐士心态的代表作。

贾岛:作诗认真刻苦,僧敲还是僧推已传为美谈,后出家做了和尚。

郑板桥:诗人、画家,擅长画兰、竹,君子气节,坚贞正直。

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却也是一名高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

"燮"读音xiè,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贾岛(779~843年):

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淡泊明志的意思

【解释】:指不追复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制以致远。”【示例】: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知,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语法】:偏正道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淡泊明志释义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复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制无以致远。”

示例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zhidao处处流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来》:“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源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释: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例子:

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zhidao》卷三)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淡泊其实就是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致远,致,有实现的其实,远,即远大的目标,合起来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

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古人较之于现代人,似乎对读书学习更为重视,而且这读书的目的也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屋”、“颜如玉”那么的不堪,那时候的读书,既是经世济用的需要,也是传承家学、安身立命、维系家族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对学习的重视,可以从林林总总的家训中随意看到,那也是家训的主体内容之一,即使早年顽劣放纵,鄙薄读书的汉高祖刘邦,后来在给太子的手书中,也对自己早年轻视学习进行了反思。这位讨厌读书、也讨厌读书人的开国皇帝,曾经荒唐而又搞笑地拿儒生的帽子撒尿,后来是这样告诫太子刘盈的:“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自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又说:“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没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这里就可以看出孙叔通、陆贾对他的影响了,而字里行间则又体现出平和亲切的亲情意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copy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

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就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

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知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

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

不追求名利,不虚伪待人,不谄媚讨好,追求宁静惬意的生活。

面对真实的自己,不要被利益等等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道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百现远大的理想。

淡泊:恬度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知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道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版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权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百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度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问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答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回性。年与答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