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头柳的意思

  • 霸头柳的意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生活常识

我们时常能够在一些武侠类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孤独的侠客一个人落寞地走在街头,夕阳的红光更是加上了几分孤寂的味道... ...而往往此时,旁边会有一家客栈,总有个伙计跑出来,带着一口京腔招呼道:大侠来打尖还是住店?

 

住店我们当然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就理解的了。可是对于“打尖”这个词,我们依托情景猜测应该是吃饭休息的意思,可是,真说要从字面上来理解“打尖”这个词却是理解不了的,吃饭就吃饭为什么要说一个看似与饭毫无关系的“打尖”呢?

清代的福格写了一本叫做《听雨丛谈》的书,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于“打尖”的记载。

 

在清代,人们出远门的时候,中午吃饭只能自己找个饭馆,而找饭馆吃饭就被称作“打尖”。可“打尖”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

福格为了解答这个疑惑,特引了《翠华寻幸》中的内容,按照这本书的说法:打尖应该是讹传于“打火”这个词,当时人们习惯称午饭为“中火”,并且,在清朝前的记载中也只有“打火”这个词表示找饭馆吃午饭。并且,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回家吃晚餐。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打尖”实际上是打发舌尖的缩略词。舌尖是人对味道最敏感的地方,赶路的时候饿了,好赖吃点东西,打发一下舌尖,而后继续上路。广东方言里的“打尖”是指人不守秩序而插队的行为,称之为“兼队”或“尖队”,其本意还是跟我们今天说的“打尖”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古代人们为什么又将吃饭称作“打火”呢?

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这样一句话:“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里的火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军队的一个编制,十人为一火,就类似于今天部队中的班。从而《木兰辞》中会有“火伴”这个词的出现,并且,逐渐衍变成了我们如今的“伙伴”。

 

做饭要火,可是,为什么要用“打”呢?

其实,我们研究一下现在打火机的工作原理,就可以理解打火的形象之处了。最早的打火机是先要用力拨动钢轮,从而使得钢轮与火石之间有摩擦,生出火花,火花引燃那些可燃气体,火苗就有了。中国古代生火也是类似的,那时候,人们使用一种叫做火镰的工具,其实,就是一小块金属片。

其中,这个打火除了火镰还需要艾绒,打火时把干燥的艾绒放在火石下面,然后,再用火镰猛力击打火石。碰撞的那一瞬间产生出来的火星掉在艾绒上,引燃艾绒,火焰就产生了。

 

在《水浒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打火”这个词,并且,能够知道表达的就是吃饭的意思,虽说是成书于明代,但是,毕竟描写是宋朝的事情,所以,作者在叙述时也会尽量去贴合当时人们的语言习惯。在第六十回,吴用和李逵去往北京大名府中就有:“每日天晚投店安息,平明打火上路。”的描写,从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打火”这个词表达的就是吃饭的意思。

除了《水浒传》,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作品中也有关于打火的字样。

《西厢记》中有一句:“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马致远的《黄粱梦》这本书中也有:“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其实,这两本书都成书早于《水浒传》,我们也能很直观的理解“打火”这个词的含义。还有,《红楼梦》十五回:“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

 

“打火”这个词的诞生可能还和明清两代的黑话有关,那时,官府严禁邪教以及一些非法社团,这些灰色势力没办法只好转入地下,为了不让官府发现,各自间交流都有自己的一套黑话。像著名的“天地会”,成员行走江湖时就把吃饭叫“打沙”,把喝粥叫“打浪”。黑话的诞生是为了让同属于一个组织的人能够互相辨识,同时也为更隐秘和安全,而这,也可能使得“打尖”这个词转变成了“打火”。

明清时期的这些隐秘组织,为了诸多原因而诞生的“黑话”体系,对中国人的生活用词及习惯着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像我们如今所称的“扛把子”应该也是由那个时期传来。

 

“打尖”这个词具体的诞生时间,如今,也难以再去考证了。但是,早在清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这本书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这样的描写,加上本身“尖”与“火”字形上就相近,人们更有可能将之误读或误写了。

其实,中国还有许多字的用法及意思也和其本意有了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讹传”。“打尖”这个词流传的时间逐渐变长,流传的范围也变广,可能,到后面打尖这个词就成为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个规定。所以,最后也就没有人去纠结“打尖”和“打火”的区别了,反正大家都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