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及解释

  • 四字成语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佛语四大皆空什么意思?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空、在梵文里叫做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Sunyata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知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

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道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不懂版佛法的人,他会脱权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皆空到底是什么意思

净空法师---四大皆空。“四大”是什么?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物质有四种性质,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用地、水、火、风来表达。

1?佛家常讲“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这两句与“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的意思完全相同。

2“四大”是什么?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物质有四种性质,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用地、水、火、风来表达。

3“地”表物体,我们今天讲,它是一个固体,这个物体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在佛法里叫“微尘?”;现代科学家用仪器看到了原子、电子、粒子。

4现代科学家所看到的是不是佛经里面讲的“微尘”?不晓得,不得而知。因为佛经上讲的“微尘”?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

5假如将来科学进步了,现在所看见的原子、电子还可以分解,就不是佛经上所说的。佛经上讲的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了。

6四大特性中,“地”表示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我们在科学仪器能把它看出来,叫“地大”,它是?一个物体。

7第二个特性是“水大”,表示它有湿度。

8第三个特性是“火大”,表示它有温度。

9现在科学里不叫做“火”,也不叫做“水”,现在叫“电”,带阳电、阴电。阳电就是佛经里讲的?“火大”,阴电就是“水大”。

10第四个特性叫“风大”。风是什么?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而且以很快的速度在动。

11现代科学确实证明佛经上讲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森罗万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

12《金刚经》上讲“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这一个基本的物质组合成了森罗万象。大至组成星球、星系,小则我们讲的微尘,佛经上常讲的汗毛,都是这个东西组成的。

13我们现代科学家也看出来了,统统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的。所以你说有没有东西?没有,只有一个基本的物质。

14基本的物质从哪儿来的?从心法变现出来的。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就是“三细相”里面的“见分”跟“相分”,“能见相”跟“境界相”。

15基本的物质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家讲的“万法皆空”,这是事实。

16我们眼前这些法,摆在面前,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从理上讲是空的,事上讲是有的,摆在面前。

17这个“有”叫“假有”,“有”不是真的,“有”是假的,而“空”是真的。

18真假怎么说法?在佛经里面的定义,所谓“真”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它会变,就不是真的。所以“

空”永远不变,故叫“真空”;至于“有”,一切现象都在变化。

19我们人很显著的变化,“生老病死”,任何一个人都能觉察出来。其实微细的变化,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都不停,所以它是在变化。

20我们这个物质的肉身,是基本的物质组合的。佛在三千年前讲经说法,这种物理的现象就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搞得透彻。

21至于植物,经上讲有“生住异灭”;矿物,甚至于星球,有“成住坏空”,都是我们能够理解、觉察到的。

22一切的物相统统都是在变化,既然都是在变,那就不是真的。所以“有”,佛叫它做“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

23诸位要知道,佛家所讲的“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把“空”、“有”分开,就大错特错。

24“真空”在哪里?“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哪里?“妙有”就在“真空”里面。

25“真空”是体,“妙有”是相,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看明白。看清楚、看明白有

什么好处?帮助你“舍离一切执着”,都清楚了,没什么好执着。

26执着从哪里生的?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可以得到,这才执着。搞清楚了,晓得原来什么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样都得不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那还有什么好执着?自然就肯放下,就容?易放下。

27真正放下了,说老实话,那个真的、永远不灭的,你才会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

28真空是讲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叫做真空?因为它没有迹象。它没有色,眼看不见;它没有音声,耳朵也听不见;甚至于我们连思维想象都达不到,我们六根完全对它失去效用。

29但是“真如本性”确实存在,它是宇宙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所以什?么叫成佛?你见到性,就叫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

30见到性之后,就像经上讲的,你就不生不灭了。至于你要现相,那就很自在,喜欢现什么相,就现什么相。像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怎么想都枉然,都变不出来;见到性之后,自己就能够变现得出来了?。

31尽虚空、遍法界,自己作了主宰,自己作了主人,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晓得事实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这是从理上说的、从本体上说的。

32“四大皆空”,这讲物质组成的现象,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举四个比喻。缘聚就有这个现象,缘散这个现象就没有了。

33仔细去观察,缘聚的时候这个相也不生,缘散的时候这个相也不灭,你才见到事实真相是什么?不生不灭。这是讲物质现象,不生不灭。

34除了物质之外,还有精神的现象,精神我们讲心理的现象,你要认识清楚。心理现象:受、想、行、识,有四个现象。

35受是感受,苦乐忧喜的感受;想就是念头,妄念纷飞;行就是执着;识是阿赖耶识。

36想是我们今天讲的思想、见解,如果对思想见解有执着,我们今天讲成见,成见是属于末那识。

37阿赖耶识含藏一切习气种子,这是佛跟我们讲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有这四种,物质现象也有四种,?佛说得简单明了,让我们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善根发现了。

38善根发现了,我们就会以真诚的心处事待人接物。对人平等,对事平等,对物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真诚心如诸佛如来一样,你就入佛境界了。

39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天天在此地提醒大家的,自私自利,这个关口不能突破。突破这一关,我们就?入佛境界;这一关不能突破,永远不能入佛境界。

40可是大家一定要晓得,不能入佛境界,学了这些佛法,只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善根,对于这一?生生死轮回它不能帮助。

41换句话说,不能入佛境界,我们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如果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要有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契入。

42从什么地方契入?要以真诚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们,决定不害怕。别人欺骗我们是他的?事情,我以真诚心待人。

43别人欺骗我们,我们不是不知道,我们要不知道,那就变成白痴了。我们知道、清楚,绝对不把它放在心上,这是智慧,这是高明,这是修行,这是涵养。

44真正修行人,外面境界无论加给你什么样的侮辱、伤害,全是假的。他伤害我的名誉,名誉是假的;他伤害我的身体,身体四大皆空,也是假的。

45换句话说,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都不是真的,如梦幻泡影,你想想看他能伤害什么?什?么都伤害不到!

46你真正通达明了的时候,没有东西能伤害;如果你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你就受了伤害;你知道全?是假的,你就不受伤害。不受伤害,就成就功德。积功累德从哪里成就?就从这些地方成就。

47伤害的力量愈大,成就你的功德也愈大,感激都来不及了,怎么会怨恨别人?所以对伤害我们的人?,觉悟的人是感恩,决定没有报复。每遇一次伤害,自己境界一定提升一层,你说怎么不感谢?

48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欢喜、生忧悲苦恼、生怨恨,都不正常。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随顺佛陀的教诲,不能够随顺世间的不正常,这个重要!

这是佛教的经典用语,源于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

所谓的“四大”,即地水来火风,是印度对世界观察而得出的基本构造元素,类似于中国的“金木水火土”,我们可以理解为:古印度原始的“元素周期表”。

古印度认为,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转化为对人体生理的描述,则毛发骨肉自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zhidao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此为“四大”,而世间万物皆由此“四大”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这种本质叫“空”,即“四大皆空”的由来。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鉴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空、在梵文里叫做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Sunyata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法指宇宙万有),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们不著空有两边,而求合乎中道。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转变不空),不了解整个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性空”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害人害己害社会;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据此,笔者认为“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下面摘录的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用了很多的佛学名词,一般读者要看懂这“言含万象、字括千义”的话是有些困难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最后摘录一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的论文中的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义:佛法认为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1、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2、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3、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无我;2、诸法无常;3、涅盘寂静。……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故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鉴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释。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Sunyata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法指宇宙万有),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们不著空有两边,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转变不空),不了解整个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性空”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害人害己害社会;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据此,笔者认为“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摘录的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用了很多的佛学名词,一般读者要看懂这“言含万象、字括千义”的话是有些困难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

最后摘录一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的论文中的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义:

佛法认为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1、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2、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3、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无我;2、诸法无常;3、涅盘寂静。……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故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高人解解?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鉴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释。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之产生误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现实世界面前坠入常见;有的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坠入虚无主义的断见。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佛经是从梵文译来的,“空”字也由之而来。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义是“性空”,玄奘法师简译为“空”。下面摘录一段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Sunyata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笔者已找到的《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法月和知慧轮及施护都译作“五蕴自性皆空”;法成译作“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见这里的“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余年来,深入民间,传布最广的,是玄奘的译本,他译的是“五蕴皆空”。当然,他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当时也不会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以致千载以来,引起了不少误解。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对“性空”的解释是:“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我们只要冷静推论反复思考就会发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而产生的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产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印度学者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人们通常认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对立。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体,“有”“空”不二。可见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心经》中下列几句话对于正确解释“四大皆空”有很大帮助。“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色”(指一切物质)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空”指事物的性质。从色(物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存在,但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多种因素组合的一种现象,并不存在不依条件的绝对单一独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空。具有空这种性质的物质就是色。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并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缘和合之物的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宗喀巴说“什么东西依靠条件,什么东西就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还说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为前提的,龟毛兔角之类本来没有的东西,说它空与不空毫无意义。“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法指宇宙万有),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们不著空有两边,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转变不空),不了解整个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性空”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害人害己害社会;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据此,笔者认为“四大皆空”的正确解释应为:佛教用语,“空”的含义是“性空”。佛法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众多的条件。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叫作“无自性”,即“性空”。2、缘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

下面摘录的是《佛学大词典》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用了很多的佛学名词,一般读者要看懂这“言含万象、字括千义”的话是有些困难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产生新的误解。

最后摘录一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的论文中的内容,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义:

佛法认为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1、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2、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3、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无我;2、诸法无常;3、涅盘寂静。……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故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各是什么意思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什么是六根呢?

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四大皆空:是指‘地知、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都是虚幻的。

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道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版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六根清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清净没有烦扰的。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权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宣化上人---“六根清净”就是眼见了色,不为色尘所摇动;耳听了声尘,不为声尘所摇动;鼻不为香尘所摇动;舌不为味尘所摇动;身不为触尘所摇动;意不为法尘所摇动;能不为境界所摇动,这叫三昧,也就是定。“定”不一定打坐才有定,行、住、坐、卧都在定里面。

净空法师---讲解四大皆空

1?佛家常讲“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这两句与“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的意思完全相同。

2“四大”是什么?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物质有四种性质,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用地、水、火、风来表达。

3“地”表物体,我们今天讲,它是一个固体,这个物体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在佛法里叫“微尘?”;现代科学家用仪器看到了原子、电子、粒子。

4现代科学家所看到的是不是佛经里面讲的“微尘”?不晓得,不得而知。因为佛经上讲的“微尘”?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

5假如将来科学进步了,现在所看见的原子、电子还可以分解,就不是佛经上所说的。佛经上讲的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了。

6四大特性中,“地”表示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我们在科学仪器能把它看出来,叫“地大”,它是?一个物体。

7第二个特性是“水大”,表示它有湿度。

8第三个特性是“火大”,表示它有温度。

9现在科学里不叫做“火”,也不叫做“水”,现在叫“电”,带阳电、阴电。阳电就是佛经里讲的?“火大”,阴电就是“水大”。

10第四个特性叫“风大”。风是什么?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而且以很快的速度在动。

11现代科学确实证明佛经上讲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森罗万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而成的。

12《金刚经》上讲“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这一个基本的物质组合成了森罗万象。大至组成星球、星系,小则我们讲的微尘,佛经上常讲的汗毛,都是这个东西组成的。

13我们现代科学家也看出来了,统统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的。所以你说有没有东西?没有,只有一个基本的物质。

14基本的物质从哪儿来的?从心法变现出来的。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就是“三细相”里面的“见分”跟“相分”,“能见相”跟“境界相”。

15基本的物质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家讲的“万法皆空”,这是事实。

16我们眼前这些法,摆在面前,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从理上讲是空的,事上讲是有的,摆在面前。

17这个“有”叫“假有”,“有”不是真的,“有”是假的,而“空”是真的。

18真假怎么说法?在佛经里面的定义,所谓“真”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它会变,就不是真的。所以“

空”永远不变,故叫“真空”;至于“有”,一切现象都在变化。

19我们人很显著的变化,“生老病死”,任何一个人都能觉察出来。其实微细的变化,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都不停,所以它是在变化。

20我们这个物质的肉身,是基本的物质组合的。佛在三千年前讲经说法,这种物理的现象就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搞得透彻。

21至于植物,经上讲有“生住异灭”;矿物,甚至于星球,有“成住坏空”,都是我们能够理解、觉察到的。

22一切的物相统统都是在变化,既然都是在变,那就不是真的。所以“有”,佛叫它做“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

23诸位要知道,佛家所讲的“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把“空”、“有”分开,就大错特错。

24“真空”在哪里?“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哪里?“妙有”就在“真空”里面。

25“真空”是体,“妙有”是相,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看明白。看清楚、看明白有

什么好处?帮助你“舍离一切执着”,都清楚了,没什么好执着。

26执着从哪里生的?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可以得到,这才执着。搞清楚了,晓得原来什么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样都得不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那还有什么好执着?自然就肯放下,就容?易放下。

27真正放下了,说老实话,那个真的、永远不灭的,你才会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

28真空是讲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叫做真空?因为它没有迹象。它没有色,眼看不见;它没有音声,耳朵也听不见;甚至于我们连思维想象都达不到,我们六根完全对它失去效用。

29但是“真如本性”确实存在,它是宇宙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所以什?么叫成佛?你见到性,就叫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

30见到性之后,就像经上讲的,你就不生不灭了。至于你要现相,那就很自在,喜欢现什么相,就现什么相。像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怎么想都枉然,都变不出来;见到性之后,自己就能够变现得出来了?。

31尽虚空、遍法界,自己作了主宰,自己作了主人,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晓得事实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这是从理上说的、从本体上说的。

32“四大皆空”,这讲物质组成的现象,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举四个比喻。缘聚就有这个现象,缘散这个现象就没有了。

33仔细去观察,缘聚的时候这个相也不生,缘散的时候这个相也不灭,你才见到事实真相是什么?不生不灭。这是讲物质现象,不生不灭。

34除了物质之外,还有精神的现象,精神我们讲心理的现象,你要认识清楚。心理现象:受、想、行、识,有四个现象。

35受是感受,苦乐忧喜的感受;想就是念头,妄念纷飞;行就是执着;识是阿赖耶识。

36想是我们今天讲的思想、见解,如果对思想见解有执着,我们今天讲成见,成见是属于末那识。

37阿赖耶识含藏一切习气种子,这是佛跟我们讲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有这四种,物质现象也有四种,?佛说得简单明了,让我们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善根发现了。

38善根发现了,我们就会以真诚的心处事待人接物。对人平等,对事平等,对物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真诚心如诸佛如来一样,你就入佛境界了。

39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天天在此地提醒大家的,自私自利,这个关口不能突破。突破这一关,我们就?入佛境界;这一关不能突破,永远不能入佛境界。

40可是大家一定要晓得,不能入佛境界,学了这些佛法,只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善根,对于这一?生生死轮回它不能帮助。

41换句话说,不能入佛境界,我们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如果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要有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契入。

42从什么地方契入?要以真诚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们,决定不害怕。别人欺骗我们是他的?事情,我以真诚心待人。

43别人欺骗我们,我们不是不知道,我们要不知道,那就变成白痴了。我们知道、清楚,绝对不把它放在心上,这是智慧,这是高明,这是修行,这是涵养。

44真正修行人,外面境界无论加给你什么样的侮辱、伤害,全是假的。他伤害我的名誉,名誉是假的;他伤害我的身体,身体四大皆空,也是假的。

45换句话说,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都不是真的,如梦幻泡影,你想想看他能伤害什么?什?么都伤害不到!

46你真正通达明了的时候,没有东西能伤害;如果你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你就受了伤害;你知道全?是假的,你就不受伤害。不受伤害,就成就功德。积功累德从哪里成就?就从这些地方成就。

47伤害的力量愈大,成就你的功德也愈大,感激都来不及了,怎么会怨恨别人?所以对伤害我们的人?,觉悟的人是感恩,决定没有报复。每遇一次伤害,自己境界一定提升一层,你说怎么不感谢?

48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欢喜、生忧悲苦恼、生怨恨,都不正常。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随顺佛陀的教诲,不能够随顺世间的不正常,这个重要!

一:四大是指构成我们这个色身及外在世界的zd四大元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在人体中,地大指骨骼肌肉等坚固物质;水大指唾液、血液、尿液等湿性物质;火大指温度;风大指呼吸、气。外在的四大就比较显而易见了。四大皆空比较难体会,而且很难用文字语言来形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就个人结合一些经典和大德的开示来理解的话:空性就是无常的、非永恒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法掌握的,不可得的。你说现在,现在又过去了两秒,再讲现在,时间就又过去了两秒。世界万物,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分,缘(条件)生缘灭,没有一专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

二:六根是指眼(视根)、耳(听根)、鼻(嗅根)、舌(味根)、身(触根)属、意(念虑之根)。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就必有嗔。以养生而言,色迷于眼乱心,声迷于耳烦脑,香迷于鼻邪气,味迷于舌伤胃,细滑迷于身堕情,乐境迷于意丧志。过于声色犬马,以至神伤身伤,病邪易侵入,危及健康。只有尽可能的做到六根清净,才能病邪难存,健康长寿。

这要细说,是大学问。包涵整个佛学。简单说,四大皆空,指人身体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zd,即是水,代表血液水份。火,代表温度,土,代表肉骨头,风,代表气息,四大皆空,即是指四种元素,是暂时回的聚集在一起,早晚要散,归为空了。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识。这六根清净,即是对应六尘答,不被色声香味触法而染。如果说简单片面,说复杂不易懂,建议您看,心经的浅释。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

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印度古代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称为四大。)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则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

扩展资料:

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则是指物态的现象,并非根本元素。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然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

而“四大皆空”也有指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使之空无一物,即非常直观的告诉世人现存的物质也是会被“四大”所空,也就是指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词目:四大皆空

发音:sìdàjiēkōng

释义: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古印度教的宗教理论。后为大乘佛法继承并究竟圆满的阐述了其产生,发展的真相。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示例:胞胎浑沌,~,没甚姓名。(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例句:她信奉佛教,自觉心无牵挂,~~~~。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无牵无挂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四大:地火水风,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风。皆:一切既一,一既一切。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不取亦不离。四大皆空也有只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使之空无一物。地震,(地空)火灾(火空),大风(风空),水灾(水空)。即非常直观的告诉世人现存的物质也是会被四大所空。菩萨,佛渡劫也不外乎靠修行渡过这四空。四种方式都不会完全将外物空想要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只有靠修行来得到。心无外物得道成佛。只有靠修行。水空为最厉害的一种,摧毁旧世界的时候又创造呢全新的世界,旧事物不留一点痕迹。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什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