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李广难封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李广难封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造成李广难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自身原因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斩敌千级以上;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等。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外界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在前人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如“杨咸从当时的用人政策分析认为,李广的悲剧是由于封建社会亲贵用事,即用人惟亲造成的”;

张德芳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应从西汉王朝内部寻找,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始终尖锐,李广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不能逃脱斗争的冲击,统治阶级的尔虞我诈造成了李广悲剧性的命运“。

三、自负其能

就李广自身的内部因素看来,李广难封原因出自个人,概括来说就是李广“自负其能”。表现在其领兵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注意谋略,治军方面也是如此;此外还表现在私受梁王印和杀霸陵尉两事上。

扩展资料:

西汉名将李广,精于骑射、骁勇善战一生与匈奴大战七十余场,令当时的草原霸主匈奴颇感畏惧,“号曰“汉之飞将军”,但正是这样一个名满天下的将领却不得封侯,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李广更因”失道“而选择自杀。

未得封侯的遗憾以及悲剧性的结局让李广备受当世人的同情,”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而伴随着“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传并广为认可,李广逐渐成为那些壮志难酬的文人骚客、失意官吏的精神寄托。

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则更是将李广幻化为针砭当时军队建设弊端、寄托人们呼唤与寻找军魂的希望”,落破才子王勃更是在名篇《滕王阁序》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直接感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广难封

其一,因为是名将,大家对他要求的比较高,但李广却屡次败北。李广天下名将,多次带兵远征匈奴,因为是名将,匈奴人对李广如临大敌。匈奴出动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边逃边用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得以逃脱,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后来几次,亦然。

其二,李广是将才,不是帅才,指挥小规模的作战尚可,支护大规模的作战,难免顾此失彼。从《史记·李将军列传》来看,李广确实是一位难得的虎将,但他勇则勇矣,智略不足。独“勇”独“猛”,又刚愎自用,“自负其能,”犯了骄兵大忌,不免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少有胜利可言,因此徒劳无功,导致终身不候。

其三,李广清廉。《史记》载:李广廉洁,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家无余财。俗话说“天下乌鸦一样黑”。不过如此以来,无法用自己的钱去跑官,要官。李广整天外出打仗,不会贪污受贿,不会克扣军晌,当然得不到朝廷官员的举荐,得不到皇王身边宠臣的欢心,近而也就得不到应得的爵位。

其四,李广性格直爽、胸狭量小。李广被贬为民期间,曾遭一官吏刁难,待李广再次得到重用,第一件事就请皇上让那一官吏随其从军,并借故把其杀死,然后又向皇上请罪。一个大将胸中不能容一个小小官吏,何况天下诸侯?再者,李广就算想治一个小官吏的性命,想点办法,用些手段,给其穿双小鞋,扣个帽子,就能实现目的。干什么非得直来直去,况且还要让皇上知道,岂不是很愚蠢?

其五,李广口拙不善言辞。《史记》载:“广讷口少言”。不客气地说,李广就是一只哑嘴的母鸡,只会拼命地下蛋,而不会张扬自己的成绩。在官场上,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才有旋转腾升的可能。如果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必然会吃亏。说到底,既会下蛋又会咯嗒的才是好母鸡,既会干活又会宣传的才是好干部。

其六,李广没有后台,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既没有显赫的家世,又没有女儿姐妹在宫中做贵妃,虽然作战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闻。

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让这位将军更有气势,多少年来,读过史记的人,都对他肃然起敬。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可见,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诗歌中对李广充满敬畏。“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中华名将之林,如李广之骁勇者屈指可数。司马光笔下的飞将军更是栩栩如生:

汉景帝初年,随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并“取旗”。立下赫赫战功。

匈奴大入上郡之时,中贵人所率之数十骑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杀将尽。中贵人走至广处。李广率百骑追击并包围射雕者。并亲自射杀二人,生得一人。欲归时与匈奴数千骑相遇。李广沉着冷静,迷惑敌军,终于化险为夷。

元狩二年,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会合。途中被匈奴四万骑包围。李广先命其子与数十骑直贯胡骑而回。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并命汉军布圆阵外向御敌,从容应战。匈奴攻势如潮,汉军伤亡惨重,且箭矢将尽之际,李广以大黄弓连续射杀数名敌前指挥官,终于瓦解了敌人的进攻并盼到了张骞的军队。

如此骁勇善战,使匈奴闻之色变的飞将军最后不得善终。笨笨和司马迁一样,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笨笨先对李广的军事才能做一个比较公允地评价:一方面,李广骁勇异常,再加上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能与士卒同富贵,共患难,故其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另一方面,李广擅长冲锋陷阵,却无力统帅大军。其部常被敌人包围甚至全歼。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广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骁勇善战,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将军列传》。作为世界名著的《史记》,最精华之处是其列传部分。而《李将军列传》更是列传中的颠峰之作。此篇传记使一无名之辈(夸张一点的说法)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将。

李广任陇西太守之时,羌人发生叛乱,李广诱骗800多人投降后,又杀之。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余万赵国降兵。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地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40余万降军就像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肯定是诚心地归顺。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由此事可知李广之本性——无仁义、失诚信、奸诈、卑鄙和阴险。

汉军出雁门击匈奴之战中,李广兵败被俘,后又侥幸逃脱。汉法当斩,赎为庶人。赋闲数岁。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最初笨笨认为,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疯狗对其狂叫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疯狗活活咬死。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但后来又得知,汉法禁止提刀夜行。霸陵尉让李广在其管辖地留宿完全是履行公务。霸陵尉虽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职责并依法办事。而李广却公报私仇,滥用职权,报复并杀害了秉公执法的霸陵尉。

由此事又可知李广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滥用职权,对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打击报复,草菅人命。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统治者得残酷无情、李广不善用兵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狭窄、奸诈卑鄙、目无法纪所至。李广若真被封侯,不知会有多少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被他打击报复致死。

吴起杀妻求将,终被乱箭射死。白起杀已降,最后不得善终……如此种种,一言蔽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李广之恶比吴起、白起更甚。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谴,焉得封侯。

附:司马迁虽对李广地遭遇鸣不平,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赞他。但对其依然善恶并书。将李广杀已降和杀霸陵尉之事真实地记录于史书之中。司马迁不以个人情感篡改历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进一步证明了《史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无愧于“实录”、“良史”之名。

李广难封,是不是命乖时蹇?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各带一万兵马出征。其中,卫青是第一次任将出征。结果,公孙贺未遇敌,白跑一趟;卫青杀入龙城,斩敌七百;公孙敖损兵七千;李广最惨,全军覆灭,自己被俘,后逃回。

汉匈作战中,令汉军最头疼的问题,是不知道匈奴军队在哪里,因此,要么无功而返,要么遭遇强敌吃败仗。这就是命运!

李广确实命运不济,四路人马中唯有他遭遇强敌。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李广随卫青出征,未立功。

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秋,汉武帝派张骞和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率四万大军包围李广率领的四千人,李广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张骞救兵到达,李广才得以脱险,但是,四千士兵几乎全军覆灭。

上述三次战役,李广两次遇险,一次无功。

命耶?非耶?

李广确实有机遇不佳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并非李广一人;当时许多将领都有类似经历。《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的末尾,司马迁记录了诸多抗匈将军的遭遇,大都和李广相差无几。

命耶?非耶?

龙城之战,李广已是资深将军,卫青则初出茅庐。卫青直指龙城,应当说不是天意,而是人意。龙城并非卫青所专有。这一选择可以给四人中任意一个人,包括李广。李广没有作此选择,看起来是命,又怎一个“命”字了得?

血性长留千古名

李广难封,有没有自身之过?

项羽困于垓下,三呼“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世间纯粹偶然的失败极少,更何况李广确有自我之过。那么他过在何处?

第一,恃才而骄。

李广确实有才,但是,他自负其才,不讲谋略。公孙昆邪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自负其才,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无疑是一处致命伤。

第二,铤而走险。

追杀三位匈奴射雕手,李广大展神勇,但并非良将所应为。

一不和军中商议;

大军根本不知道统帅李广去哪儿了,因此,无法组织接应。

二不该亲自追杀;

李广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雕手后,派人追击即可,不应撂下大军,亲率一百骑兵前往。“兵不可一时无将”,这种兵家常识,对李广这个“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老将来说,是不应该违逆的。

如果匈奴识破李广的圈套,或者也冒险赌一把,这一百名骑兵包括李广本人,能够逃此一劫吗?绝难。

李广作战时,惯用近距离射击。敌人未接近,他从不发箭;一旦出手,敌人应声而倒。但李广也因此多次在战斗中受困,射猎时常为猛兽所伤。(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李广只求百发百中,反而将风险控制放在其次了。

第三,适应能力。

李广于文帝时从军,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御战中与匈奴对阵。这种防御战,李广打了多年,他的才干、勇气得到充分发挥,声名显赫。但是,到了武帝朝,汉匈作战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汉军要深入匈奴腹地,长途奔袭。这种运动战,要求指挥员敢于深入敌后,善于在运动中歼敌。卫青用此法首战龙城告捷,霍去病更是将这种战法发挥到极致。

龙城之战时,李广从军已三十七年,从十几岁的青年成为五十多岁的老将军。比起年轻气盛、敢打敢闯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已是暮气有余、锐气不足,无法适应长途奔袭、运动歼敌的新战法。

第四,武帝之虑。

李广恃才而骄、多次失败,对此,指挥全军作战的汉武帝不得不有所顾虑。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武帝在漠北之战中对李广的处理不公,又要看到汉武帝着眼全局的负责态度。

李广自杀之后,和他一起的右将军赵食其被判死刑,赵食其交钱赎罪,免死为庶人。李广大半生位居高官,五十万是交得出来的,而且,此前他多次因误期失军判为死罪,而舍财保命,为什么这一次引刀自刎呢?

无声抗争。

李广早就明白,自己从军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这次被任命为前将军,更是难得。但是,李广并不知道,汉武帝在任命自己为前将军之时,已吩咐卫青适时调离李广;他至死不知道,汉武帝使他这次出征从一开始就变得毫无意义。

卫青在临战关头将他调开,李广既无奈,又悲愤。公孙敖和卫青的关系,李广清楚;卫青的私心,李广也清楚。

男人血性。

士可杀不可侮。卫青强迫李广至右路军,李广再三抗议无效后,未向卫青辞行,就愤然踏上东路(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这非常失礼,但李广被逼无奈!所以,失期之后,李广拒绝面对刀笔之吏,细数迷路的详情。

右将军可以忍气吞声,交钱买命!但李广不行。李广的血性决定了他只能自杀,不能被辱!

李广难封的典故是什么

成语,出自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使匈zhidao奴人闻风丧胆,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因此这个成语被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少胜多,险中取胜,以一生与匈奴战

李广身材高大

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匈奴人闻名回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答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但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广无功,只怨“数奇”?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为什么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事件,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

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

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折叠外界原因

【数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

【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折叠千古难解

第一,说李广功低难封侯是不对的。为何卫青儿子在襁褓中都能封侯,而李广不能,莫非李广功劳还不如襁褓中人?即便除去外戚,有些人如张当居、赵商、王弃之等能因为父亲没有跟从赵、楚反,致使被杀而封侯,这些人或者这些人父亲的功劳能有李广大?

第二,因杀降、杀霸陵尉而体现的人品恶劣原因难封侯也是站不住脚的,须知在汉武帝时,绝非清平之世,地方上有郭解、灌夫这些游侠、豪族作恶,百姓苦不堪言,朝中汉武帝卖官鬻爵,官员求田问舍兼并土地,酷吏罗织罪名草菅人命,汉武帝时期是中国非常黑暗的一段时期,人品恶劣的人太多了,汉武帝自己就人品恶劣,李广这样的人品问题绝不影响他封侯,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武帝不喜欢他,为什么不喜欢他呢?说李广年老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汉武帝对待韩安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韩安国允文允武,但在汉匈战和问题上却是主和派的骨干力量,反对汉武帝大规模用兵,并且年龄也很大了,汉武帝是个穷兵黩武的大暴君,喜欢改革和扩张,但他却喜欢韩安国这个政见不同的大臣,让他做御史大夫,甚至差点当上宰相(可惜命不好,才当上代理宰相就摔断腿而作罢)。因此,我认为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在个人情感上不喜欢他,而汉武帝不喜欢他的原因并不是他年老,真正的原因难下断论,这也正是为何李广难封的问题成为古今以来人们共同探讨而没有得出结论的话题。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辨析

为什么李广难封

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

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广的典故就是基于这个史实。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而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自身原因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为什么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事件,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

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

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外界原因

【数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

【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有现成滴,本熊转给你看看!

飞将军李广,纵横沙场与匈奴大小70余战,却未被封侯,最终自刎而死。《滕王阁序》亦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句。笨笨今献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广之难封。

中华名将之林,如李广之骁勇者屈指可数。司马光笔下的飞将军更是栩栩如生:

汉景帝初年,随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并“取旗”。立下赫赫战功。

匈奴大入上郡之时,中贵人所率之数十骑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杀将尽。中贵人走至广处。李广率百骑追击并包围射雕者。并亲自射杀二人,生得一人。欲归时与匈奴数千骑相遇。李广沉着冷静,迷惑敌军,终于化险为夷。

元狩二年,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会合。途中被匈奴四万骑包围。李广先命其子与数十骑直贯胡骑而回。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并命汉军布圆阵外向御敌,从容应战。匈奴攻势如潮,汉军伤亡惨重,且箭矢将尽之际,李广以大黄弓连续射杀数名敌前指挥官,终于瓦解了敌人的进攻并盼到了张骞的军队。

如此骁勇善战,使匈奴闻之色变的飞将军最后不得善终。笨笨和司马迁一样,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笨笨先对李广的军事才能做一个比较公允地评价:一方面,李广骁勇异常,再加上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能与士卒同富贵,共患难,故其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另一方面,李广擅长冲锋陷阵,却无力统帅大军。其部常被敌人包围甚至全歼。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广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骁勇善战,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将军列传》。作为世界名著的《史记》,最精华之处是其列传部分。而《李将军列传》更是列传中的颠峰之作。此篇传记使一无名之辈(夸张一点的说法)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将。

李广任陇西太守之时,羌人发生叛乱,李广诱骗800多人投降后,又杀之。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余万赵国降兵。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地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40余万降军就像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肯定是诚心地归顺。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由此事可知李广之本性——无仁义、失诚信、奸诈、卑鄙和阴险。

汉军出雁门击匈奴之战中,李广兵败被俘,后又侥幸逃脱。汉法当斩,赎为庶人。赋闲数岁。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最初笨笨认为,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疯狗对其狂叫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疯狗活活咬死。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但后来又得知,汉法禁止提刀夜行。霸陵尉让李广在其管辖地留宿完全是履行公务。霸陵尉虽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职责并依法办事。而李广却公报私仇,滥用职权,报复并杀害了秉公执法的霸陵尉。

由此事又可知李广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滥用职权,对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打击报复,草菅人命。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统治者得残酷无情、李广不善用兵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狭窄、奸诈卑鄙、目无法纪所至。李广若真被封侯,不知会有多少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被他打击报复致死。

吴起杀妻求将,终被乱箭射死。白起杀已降,最后不得善终……如此种种,一言蔽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李广之恶比吴起、白起更甚。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谴,焉得封侯。

附:司马迁虽对李广地遭遇鸣不平,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赞他。但对其依然善恶并书。将李广杀已降和杀霸陵尉之事真实地记录于史书之中。司马迁不以个人情感篡改历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进一步证明了《史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无愧于“实录”、“良史”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