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古稀之年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古稀之年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的是多少岁

不惑是40岁;花甲,指60岁;古稀,指7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来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花甲,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扩展资料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源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zhidao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不惑指的百是30岁;花甲指的是60岁;古稀是指70岁。

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度孩专七岁。

4.始龀、龆年:属男孩八岁。

5.黄口:十岁以下。

6.幼学:十岁。

7.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8.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9.志学:十五岁。

10.及笄:女子十五岁。

11.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2.弱冠:二十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5.而立:三十岁。

16.不惑:四十岁。

17.天命:五十岁。

18.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19.古稀:七十岁。

20.耄耋:八十、九十岁。

21.期颐:百岁之人。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

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岁

古稀之年是指70岁。

拓展zhidao资料: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10岁以下称黄口。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版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权之年、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称鲐背之年,

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百度百科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来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李贽《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自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百"

《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度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拓展资料:

人各个年龄段的称号:襁褓:不满周岁。问答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古稀:七十岁。

读音gǔxīzhīnián

成语结构:偏正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古稀之年:汉语成语

释义: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

拓展资料

造句

1.与日月同辉的诗人王之涣来到了景色秀美的黄山,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已是白发苍苍,但依旧精神矍铄,他徒步登顶黄山。

2.在接近古稀之年,她同抄一个与她同年的密友漫游欧洲。

3.作为演员的他,年逾古稀之年,戴着耳袭环,成为一名出色的水手,至今仍志存高远。

4.2年前,这位早逾古稀之年的老船匠彻底不造船了,但还是放不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手艺。

5.学生临行前,陛下曾言,太尉以古稀之年与宦官阉人同朝争衡,一人身系天下,为朕,为天下万民都应当保重身体。

6.奶奶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她容光焕发,精神仍然很好。

7.老伯到了古稀之年,身体还这么健壮,真是难得。

8.李伯伯到了古稀之年,身体还这么硬朗,真是难得呀!

9.八月桂花香,母亲大zd寿时。古稀之年身体健,劳作不辍精气足。宽容仁爱邻里赞,善良节俭美德传。亲朋好友齐祝愿:健康快乐,寿比南山!

10.今天您已迈入了古稀之年,对于您这样的老人,健康乃第一财富我衷心祝您健康、长寿。

古稀:七十岁。

拓展资料

一、简介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道,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内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之年,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二、造句

1.与日月同辉的诗人王之涣来到了景色秀美的黄山,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已是白发苍苍,但依旧精神矍铄,他徒步登顶黄山。

2.在接近古稀之年,她同一个与她同年的密友漫游欧洲。

3.作为演员的他,年逾古稀之年,戴着耳环,成容为一名出色的水手,至今仍志存高远。

4.2年前,这位早逾古稀之年的老船匠彻底不造船了,但还是放不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手艺。

70被称为古稀之年,那80是什么?

80岁称为“耄耋之年”。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出处】三国.魏.曹操《对酒》诗:“人耄耋,皆得以寿终。”《北史·尉元传》:“虽老、更非官,耄耋罔禄,然况事既高,宜加殊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李大钊《青春》:“斯则人类之寿,虽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奋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於无尽青春之域?”

【反义词】垂髫

扩展资料:

襁褓:初生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不惑之年:男子40岁

知命之年:男子50岁

花甲之年:男子60岁

古稀之年:男子70岁

喜寿:男子77岁

杖朝: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米寿:男子88岁

鲐背之年:90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男子100

茶寿:男子108岁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耄耋

80岁是:“耄复耋之年”

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

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制耄耋”,意思是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扩展资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知心所欲。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知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道命的真谛。

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从学业和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来说的,今人赋予它很多其他的意义!也算是发扬光大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耄耋之年

襁褓:不满周岁。来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自年:十五至二十岁。百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度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知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道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

80岁成为“耄耋之年”

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

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zd”。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拓展资料: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1、耄: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版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2、耋: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权泛指老年同本义

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七十是古稀之年,那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八十是什么年?

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40岁称之为不惑之年;50岁称之为“知命之年”;60岁称之为花甲之年或者耳顺之年;70岁称之为古稀之年;80岁或者90岁称之为耄耋之年;100岁称之为期颐之年。

注释:30岁而立之年是指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四十岁不惑之年人在中年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50岁知命之年是指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70古稀之年是指稀少的年纪;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期颐之年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

出自《论语·为政》,可以解释为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知命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花甲之年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花甲”是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是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是。

耳顺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古稀之年

出自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

出自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指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期颐之年

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为政

百度百科—花甲之年

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百度百科—耄耋之年

百度百科—期颐之年

三十岁:而立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三十而立’。”能够独当一面,坚守自己志向。

四十岁:不惑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鼎盛”。

五十岁:知天命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六十岁:花甲之年。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七十岁:古稀之年。

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八十岁:耄耋之年。

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扩展资料:

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耳顺,而没有写心顺。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十而立等名称相关知识

30岁称而立之年。百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度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称为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专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属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30岁称之为zhidao而立之年;40岁称之为不惑之年;50岁称之为“知命之年”;60岁称之为花甲之年或者耳顺之年;专70岁称之为属古稀之年;80岁或者90岁称之为耄耋之年;100岁称之为期颐之年。?

三十而立之年、四十不惑、zhidao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你懂的、八十耄耋。

这只是古人的理解,现代人彼此交流的多,很多事很早就明白了。有时也是因人因环境而定(七十八十的说法有赞寿命长之意,不同与前几个——前几个可琢磨琢磨,大意应该不难理解)。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版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权人为黄发等等

刚刚看到,回答得挺全的,顺便复制到这里了

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各是啥意思??简节一点!

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天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会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故弱冠之年指的是男子二十岁。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之年指的是四十岁。

天命之年也称知命之年,意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天命之年指50岁。

花甲之年,古时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甲之年指的是60岁。耳顺之年也表示60岁。

古稀之年,稀是少的意思,古时候的人能活到七十岁的已是少数,古稀之年即指70岁。

扩展资料

出处

1、弱冠之年

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释: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3、花甲之年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赵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释:赵牧等效仿李长吉作了短歌,举着酒杯相互说道:“算一算已过六十,循环反复就像弄珠一样。”

4、古稀之年

出自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释: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名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甲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

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抄不能用于女子。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不再有疑惑

天命:天赐与你知的生命到了,开始享用从动物那来的生命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一丝毫强求都没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果。夫子到五十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以后宋明理学家把人性与道德意识也看作是“天”所给予的,为封建伦理秩序的永恒性制造了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战国荀子把“天”看成是自然的、物质的,在道这样的前提下使用的“天命”概念,具有自然界的必然性的含义。

花甲: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古稀:古代很稀有的年龄

幼年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幼学之年1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花甲之年60岁。花甲代表六十岁。古稀之年70岁。古稀是七十岁。这些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1、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2、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4、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5、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翻译过来是因赊饮所负的债到处都有,但是能活到70岁的人就很少了。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幼学之年:1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花甲之年:60岁,古稀之年:70岁

襁褓指的是未满周岁的婴儿,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婴儿的被子。襁褓本意是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泛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垂髫指年少儿童(又名“总角”),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有一个成语叫做豆蔻年华就是从这里来的。

弱冠指男人二十岁(又“加冠”),泛指成年。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代一个甲子六十年)。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出自《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期颐之年一百岁,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古时称百岁。

幼学之年10岁。

而立之年30岁。而立:30岁,指有自己的学术体系,有自己的威望。

不惑之年40岁。不惑:40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花甲来之年60岁。花甲代表六十岁。

古稀之年70岁。古稀是七十岁。

八十是耄耋(màodié)之年。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百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度);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幼学之年来1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花甲之年60岁。花甲代表六十岁。源古百稀之年70岁。古稀是七十岁。这些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度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问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答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