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陈州粜米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陈州粜米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粜籴怎么读

读作[tiàodí]。

1、籴,拼音是dí。籴字为会意字。从入从米,也就是买米的意思,引申开来是买入之意。可组词为籴米。

古籍解释: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君书·垦令》

译文:让商人没有米可买,农民没有米可卖。

你来籴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

译文:你来买米,我来称钱。

2、粜,拼音是tiào。本意为卖米。引申开来是卖出之意。

古籍解释:

贩谷粜千钟。——《史记·货殖传》

译文:卖了很多米。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唐·?聂夷中《咏田家》

译文:二月卖新鲜的蚕丝,五月卖新鲜的稻米。

3、籴粜,组合在一起就是买卖粮食的意思。

扩展资料

粜籴庙:

位于泉州原郡治街左,唐代建,奉祀护国圣王李宽,后改为中和庙。

李宽,唐广陵(今扬州)人,初名珏,随父亲贩粜,居于泉州。他买卖公平,“平粜赈饥,泉人德之”。后来,李珏的父亲年纪大了,李珏居江阳市,仍旧从事贩粜。

他卖粮食时,让买者自量,只收息钱二,以奉养亲人。由于他买卖公平,人们争相到他店员里购买,遂“资养丰给”。

均籴:

jūndí

宋朝依照人户家产﹑土地多少,分等摊派征购食粮的制度。购价常常低于市价。徽宗政和3年(公元1113年)始行于陕西,后推行至诸路。参阅《文献通考.市籴2》。

粜籴的读音是:dítiào。粜本意为卖米百。引申开来是卖出之意。

粜详细解释:

1、粜字为会意字。从出,从囗,囗亦声。组词:粜米;粜出

2、下唇的胡须。

鲁迅先生《说胡须》:“假如翻一翻《康熙字典》,上唇的,下唇的,颊旁的,下巴上的各种胡

须,大约都有特度别的名号谥法的罢·..”——《康熙字典》中各种胡须的名称是:上唇知的叫“髭”,

下唇的叫“粜”,颊旁的叫“髯”,下巴的叫“襞”。

籴字为会意字。从入从米。也就是买米的意思(跟“粜”相对),引申开来是买入之意。~麦子。

扩展资料

“平籴法”:

公元前476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这次变法运动的一项主道要内容就是“平籴法”。由此可见,古时的圩集更多的是官方行为。

“粜者,圩尽籴也”就是说平民卖了东西,只在散圩的时候买点便宜货。而这些货,正是官方或者商号因质量差而不收购版的劣质货。苏轼的《籴米》正是写了百姓的百般无奈。

闹粜:旧社会灾荒之年,饥民被迫起来斗争,强迫他们平价粜权粮。地主、商人会把百姓粜出来的货全部买下(扫货)。

粜tiào

部首:米部外笔zhidao画:5总笔画:11

五笔86:BMOU五笔98:BMOU仓颉:UUFD

笔顺编号:52252431234四角号码:22904Unicode:CJK统一汉字内U+7C9C

基本字义

1.卖粮食:~米。容~谷。~粮。

籴dí

部首:米部外笔画:2总笔画:8

五笔86:TYOU五笔98:TYOU仓颉:OFD

笔顺编号:34431234四角号码:80904Unicode:CJK统一汉字U+7C74

基本字义

1.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米。遏~(阻止灾区来买粮食)。

“马上”和“立刻”哪个时间长?分别指多长时间?出自何典?

时间相同的。

马上解释:1,马上就是立即的意思。

2、在马背上,马上比武。

3、比喻在职做官。

典故:

版本一:古代一个大将,皇帝病危,大将骑在马上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没下马就直奔京城.所以后人用马上代表立即的意思。

版本二:荀子从马上掉下来,被后人称“马上就来”.版本三在古代“马”才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在“马上”就代表做好了准备,所以才有了马上这词的由来.。

出处:

1,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明兴,高帝创自马上,亦复优礼儒硕.”《醉醒石》第十五回:“深心薄马上,抑志延清流.”

2,比喻在职做官.《中国现在记》第二回:“既而一想,我亦是个男子汉大丈夫,小虽小,到底还在马上,不比他失势之人,我又何必怕他?”从维熙《远去的白帆》六:“寇安老头当时还在马上,他把这对情侣饲养在龙眼葡萄棚架之下.”

3,即时;立刻.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爷,有的就马上说了罢!”明唐顺之《请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马上差人齎文星驰付山西保定二廵抚处.”老舍《黑白李》:“老四也不催我,显然他说的是长久之计,不是马上要干什么.”

立刻,和马上的一个区别就是“立刻”所表示的时间更加短促,马上则还可以表示伸缩性较大的时间。如,A请马上来办公室,B,好的,我做完这些作业马上就去。A,不,请立刻来。

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立刻,往往用在衔接两件有因果关系且时间相继的事情上。马上则用在两件时间相继的事情,不需要它们有因果关系。如,我想了一下,立刻就明白了。我呆了一下,马上就明白了。

总体来说,马上大于立刻,凡是能用立刻的句子,基本都可以用马上。但,可以用马上的句子不一定可以用马上

马上:古代一个大将,皇帝病危,大将骑在马上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没下马就直奔京城.所以后人用马上代表立即的意思。

作为“立刻”之意:“马奔驰最速,俗因谓即时曰马上,盖亦取迅捷之义也。”(旧《辞海》)“马上”即马往前上,立刻就到,故用以表“立刻”意。楼上的观点我在网上也看到过,很有理,但我不能说出出自何籍,故不敢引用。但“马上”做为他义是有典故的——1、当指征战武功时——出自《史记·陆贾列传》:"高帝骂之曰:‘乃公马上而得之,安事!'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2、用于读书——是“三上”之一,郝懿行《晒书堂笔录》之《入厕读书》:“至欧公谓希深言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主要讲述的什么内容?

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里的张别古,耿介刚直,意志坚强。他知敢于斥责仓官是强盗。他临死前还叮嘱小别古斗争到底,包拯为了替张别古父子伸冤报仇,抢在皇帝的赦书来到之前,让小别古用钦赐的紫金锤打死赃官。仗着紫金锤把他打死,这是对封建专制主道义的嘲笑。这是包公戏的代表作,表明清官包拯清正爱民,能为民请命的性格特征。另一剧中写他在去陈州的路上,不带跟随,扮成一个庄稼老汉的身份,谈起天来,终于从王粉回莲口中了解到两个赃官的恶行。为了证实道听途说是否属实,又故意当面激怒了赃官,遭到了吊打。这两个赃官本来是迎接钦差大臣包待制的,结果却把包拯高吊在槐树上,还鞭打了一顿。这些包公戏中包拯的形象,虽然取自历史,但其故事情节,却大都是作者的虚答构。其中既有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但包拯的形象却永远刻在了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