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武经七书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武经七书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武经七书》有哪七部?

《武经百七书》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这七部兵度书已分别介绍,这里只介绍作为丛书的《武经七书》的整体情况。

《武经七书》这部兵书丛书是封建社会根据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的需要逐渐形成的。早在南北朝时《孙子》就被称为“兵经”(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宋初也曾出现过“七书”之称(“七书”指哪七部书不详,见《太平御览》),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切二,公历24日),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回吴于》、《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答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这来七部兵书已分别介绍,这里只介绍作为丛书的《武经七书》的整体情况。

《武经七书》这部源兵书丛书是封建社会根据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的需要逐渐形成的。早在南北朝时《孙子》就被称为“兵经”(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宋初也曾出现过“七书”之称(“七书”指哪七部书不详,见《太平御览》),知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切二,公历24日),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于》、《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道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七书的次序,是北宋国子zd司业朱服组织校定“七书”时确定的。

《武经七书》这部兵书丛书是封建社会根据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的需要逐渐形成的。早在南北朝时《孙子》就被称为“兵经”(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宋初也曾出现过“七书”之称(“七书”指哪七部书不详,见《太平御览》),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内: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切二,公历24日),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于》、《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容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武经七书其中收录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孙子兵法》。

相关介绍: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知书颁行的兵法丛书。其中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是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抄本了,《形篇》就是文字不尽相同的甲乙两个写本。《武经七书》包括了北宋以前的军事代表作,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

其中,《孙子兵法》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道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问题。

扩展资料

宋本《武经七书》校刊精审,明清以来翻刻传抄,多据为底本,成为独具特色的《武经七书》系统本。《武经七书》问世之后,注家蜂起,存世之作,不下数十种。《武经七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被宋及后世版确定为兵学经典,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子权兵法》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武经七书》是宋代官方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收录中国古代七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有《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武经七书》北宋刊本已不可见,现存南宋孝宗或光宗时刻本,原为陆心源皕(音bì)宋楼藏书,后被日本岩崎氏买去,藏日本静嘉堂。国内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

扩展资料

《武经七书》问世之后,注家蜂起,存世之作,不下数十种。宋朝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是现存最早的注本,对明清注家起了发凡启例的作用。

明朝建国,重视武学,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促进了对《武经七书》的研究。代表性的注本有刘寅《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武经开宗》、张居正辑注《武经七书》、李贽《七书参同》、陈玖学《评注七子兵略》等。其中《武经七书直解》因“注疏详明,引据切当”,最为后人重视。

清朝沿袭宋明旧制,亦重《武经七书》,然注家大多限于汇辑前人旧说,少有新意。影响较大的有朱墉《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武经七书全解》等。《武经七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被宋及后世确定为兵学经典,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各种注本对人们学习和研究《武经七书》具有参考作用。

《孙子兵法》。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来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北宋政府颁行《武经七书》是遵照皇帝赵顼(即宋神宗)的旨意进行的。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年)命令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书。武学博士何去非参与了此项工作。源校定这七部兵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到元丰六年(1083年)冬才完成了刊行的准备工作。校定后的这七部兵书命名为《武经七书》,共25卷。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作为武学经典。可见,这七部兵书是何等重要。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zd

《孙子百兵法》。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度汇编而成。北宋政府颁行《武经七书》是遵照皇帝赵顼(即宋神宗)的旨意进行的。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神宗于元丰三年知(1080年)命令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书。武学博士何去非参与了此项工作。校定这七部兵书,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到元丰六年(1083年)冬才完成了刊行的准备工作。道校定后的这七部兵书命名为《武经七书》,共25卷。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作为武学经典。可见,这七部兵书是何内等重要。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容,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武经七书分别是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百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汉度族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军事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不仅版是汉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权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武经七书》由《孙子百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度》《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孙子兵法》:孙子《吴子兵法》:吴起《六韬》:颜师古《司马法知》:此书作者争议颇多,有人认为道是姜子牙。《三略》:相传其源出于太公姜尚《尉缭子》:有种说法认专为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李卫属公问对》:李靖

武经七书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宋辽金元时期,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火药和指南针的应用为军事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火器在战场上的使用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战争频繁,刺激了兵书的整理和武学的兴办,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在宋代问世,从而确立了《孙子》等古兵书的经典地位。在宋辽、宋夏之争和抗金、抗元战争中,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沈括、岳飞、陈亮等都阐述过富有新意的兵法理论。辽金夏元统治者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论述,也都为中华民族兵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据各种书目记载,宋辽金元出现的兵书有500多种,而现存仍有70余种,其中尤以两宋兵书为多。两宋兵书的编撰和整理不仅数量大大超过前代,而且编撰形式多种多样。北宋官方颁定的《武经七书》是一部兵法丛书,由宋神宗于元丰三年(1080)四月下诏校定,收《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古兵书七部25卷,集中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武经七书》传世版本很多,今存最早为南宋刻本。此书注本也极多,存世注解不下数10种,宋朝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为最早注本,对明清注家起到发凡体例的作用。

2019-07-2700

战国中期齐国的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四世百孙,著有《孙膑兵法》。它的体系与风格和《孙子兵法》一脉相承,强调“必攻不守”、“贵势”的战术思想。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朝廷将《孙子》、《六韬度》、《吴子》、《三略》、《尉缭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合在一起,号为“武经七书”。

相关回答

实战龙哥2007-10-06

《武经七书》

你好!

《武经七书》鉴赏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武经七书》鉴赏编委会编著的,书中分别对《孙子知》、道《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孙膑兵法》这八部中国古代兵法读物的历史背景、其人其书、特色与地位、思想特色、兵学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版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北宋政府颁行《武经七书》是遵照皇帝赵顼(即宋神宗)的旨意进行的。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神宗于元丰三年权(1...全部

展开

“武经七书”指的是哪几本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百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度》。

这七部兵书已分别介绍,这里只介绍作为丛书的《武经七书》的整体情况。《武经七书》这部兵书丛书是封建社会根据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的需要逐渐形成的。

早在南北朝时知《孙子》就被称为“兵经”(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宋初也曾出现过“七书”之称(“七书”指哪七部书不详,见《太平御览》),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道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切二,公历24日),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于》、《六韬》、《司马法版》、《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

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权。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百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度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汉族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军事史问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答的特点。

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不仅是汉民族的精版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孙子兵法》

在孙武晋见吴王阖闾时就是一部独立的军事著作。既后又增加了他在吴国的战争经验,从而更加完备。它问世之后,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重视和流传。《韩非子.五蠹》说:战国时候,“藏孙(孙武和孙膑)、吴(吴起)之书者家有之”。从现存汉、唐、宋古籍对《孙子兵法》的征引看,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抄本。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是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抄本了,其中《形篇》就是文字不尽相同的甲乙两个写本。北宋时的《十家注孙子》本与《武经七书》系统的《孙子》本也有某些不同。

在汉朝中期以前,《孙子兵法》十三篇是独立而完整的。西汉未年刘向《七录》则称《孙子兵法》三卷。不说“十三篇”而说“三卷”,可能是由于从简策变为帛书的缘故。而晚于《史记》一百多年的《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却记载为《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清朝学者毕以珣在《孙子叙录》中指出了这一篇帙骤增的原因。他说:八十二篇中,除了孙武见阖闾以前所作的十三篇外,其余六十九篇都是孙武的佚文。这六十九篇佚文,大部分已失传了。恢复十三篇原型的工作,直到距《汉书》六十多年后的东汉末年,才由曹操亲自完成。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宋朝《十家注孙子》古本。它把十三篇以外的六十九篇另编为《续孙子兵法》二卷。在《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中都有著录,大概在唐以后才失传。

《尉缭子》

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历有着录,但篇数不等,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等存世,5卷,24篇,9000余字。另唐魏征《群书治要》辑存4篇;1972年,银雀山汉初墓出土残简6篇,与其他版本相应之篇大同小异。《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有疑为秦王政时尉缭所作,也有疑为后人伪托。据现有资料推断,成书似在战国中期。

《尉缭子》传世本共五卷二十四篇,以南宋刻《武经七书》本为最古。《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家著录《尉缭》三十一篇。据《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传世的是杂家的《尉缭》。其篇数与《汉书》不符,当因在流传过程中有部分亡佚。该书内容大部分论兵,因此宋以后多视为兵家著作,但其论兵,与《汉书》所谓兵形势家异趣,有人以为即《汉书》兵形势家的《尉缭》,恐不可信。《汉书》杂家《子晚子》下注有“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可见今所传《尉缭子》有可能列入杂家。

《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着,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吴子》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着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时,军队成分的改变,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吴子》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下同),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认为“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它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司马法》

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武经七书相关图书

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土”。(见苟悦《申鉴·时事篇》)司马迁称道《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读之书,其重视程度,也不减晋唐。

《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三略》

《三略》,原名《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在这里遇见一位自称谷城山下黄石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黄石公三略》,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李卫公问答》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撰,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此书有人怀疑是北宋阮逸伪作,因为此书在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没有记载。此书多半为后人托名之作。

现存《李卫公问对》共三卷,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一万余字,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九十八条次。内容丰富,多联系唐以前战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其军事思想。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亦易主客,于兵家微言,时有所得”。这一概括应该说是简明扼要的。

从现存的《李卫公问对》来看,该书主要表现了李靖如下几个方面的军事思想:一、“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已”。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让敌人受制于己方,而不让己方受制于敌方。李靖在书中提出的奇正、虚实、攻守等,都是为了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也可以说,李靖的整套战略战术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设计的。客观地说,这种“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并非李靖的首创,在《孙子兵法》等兵书中都有反映,但都没有李靖强调得这么突出。二、奇正思想。“奇”与“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对重要范畴。。《李卫公问对》对这一问题的贡献和发展表现在:首先是进一步充实了奇、正的内容,认为奇、正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例如,它认为,对敌进行政治声讨是正,进行军事打击是奇;公开出兵是正,奇袭是奇;主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是正,助攻方向或次要防御方向是奇;前进为正,后退为奇等等。其次是提出了“正亦胜,奇亦胜”的思想。《孙子兵法》曾提出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而《李卫公问对》则认为,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是正,无处不是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