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大笔如椽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大笔如椽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大笔如椽的成语典故

《晋书·王珣传》:“来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源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百)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解释:王珣梦中得如椽大笔,醒来果然要他负责起草重要文章。后度遂以“如知椽笔、笔如缘、椽笔、笔椽、大手笔、大笔”等称扬著名道作家、作品,或淮写作才能极高。

大笔如椽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原意指所用的笔有椽子那么巨大。比喻笔力雄健或大手笔之作。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珣传》。

东晋时,20岁便被大司马桓温zd聘为主簿官的王珣,是宰相王异的孙子,他很有才华。有一次,官员们在一起开会议事,桓温想试一下他的才学,就派人偷偷拿走了他的发言稿,但王珣发觉后并不回慌张,仍旧侃侃而谈,讲出自己的观点,令在场的人惊佩不已。从此,恒温更加重视王珣。

有一天夜里,王珣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大笔,粗大得像架在屋梁上的椽子(大笔如椽)。答王珣被梦惊醒了,马上告诉家里人说:“一定又有用得上我这支大手笔的时候。”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写讣告、哀策、谥议等一系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珣承担了起来。王珣把这一切都做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如椽巨笔的意思

“如椽巨笔”指像椽子一般粗大巨大的笔,用来称颂别人的文章或写作才能。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出自唐代房玄龄《晋书·王珣传》。

原文: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译文:

晋朝武帝时,有个文人名叫王珣,他曾在梦中遇到一个神人,给了他一支很大的笔,那支笔的笔杆就有屋椽那么粗。醒后,很觉惊异。他对人说:“从这件事看来,我一定要成为大作家!”不久,武帝逝世,哀册之类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负责起草,文采很好。

扩展资料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同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

《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

《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个特点是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第四个特点是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椽巨笔

如椽的大笔,用来称颂别人的文章或写作才能。

椽:椽子,房梁。

拼音:rúchuánzhībǐ

出处:如椽之笔”出自《晋书·王珣传》,原文为:“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典故zhidao:晋朝武帝内时,有个文人名叫王珣,他曾在梦中遇到一个神人,给了他一支很大的笔,那支笔的笔杆就有屋椽那么粗。醒后,很觉惊异。他对人说:“此当为大手笔事!”(“大手笔”,即大作家。他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这件事看来,我一定要成为大作家。”)不久,武帝逝世,哀册之类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负责起草,文采很好。后来赞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叫容“椽笔”、“大笔如椽”,或“如椽之笔”。

用法举例:乔致庸的一次次的历险,一次次的成功,促成了这本书的不同凡响,加之朱先生的如椽之笔,也就成就了《乔家大院》的不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