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和而不同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和而不同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和而百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度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问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答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内“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容高度智慧。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意思

和而不同指有德行有志向的人,能与大家和睦共处,但是人家有自己不同大众的理想和智慧。

出自儒家经典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

原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这样的话,培养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

拓展资料:

和而不同

1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

2“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包括我们看影视剧,常常会从肱股之臣的议政场所看到一副匾额,上书“一团和气”四字,可见这四字在当时并非贬义。

3“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德不孤,就是彼此认同却不结党营私、守望相助而不拉帮结派。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道尽了和谐的真义。

5?和而不同如左右手天下一家息息相关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心照神交血肉相连意气相投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志同道合周而不比。

6中国自古讲求和而不同、敦亲睦邻,同东南亚文化深度契合。

美美与共

11、真真的心,想你;美美与共,恋你;暖暖的怀,抱你;甜甜的笑,给你;痴痴的眼,看你;深深的夜,梦你;满满的情,宠你;久久的我,爱你!

12、一份绵绵的思念,包含着我美美与共的祝愿;一句悠悠的祝福,代表着我浓浓的惦念;一条暖暖的短信,书写着我久久的问候。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

13、家是什么?家,是一盏灯一个屋檐一张柔软的床。有了灯,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有了屋檐,不再害怕风吹和雨打。有了床,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觉,美美与共。

14、森林里,没有了笑闹,叶子在静寂的等待阳光的温暖,因为这里的故事它已经都看得很明了,现在就想在阳光里美美与共,哪怕是明天的野火来焚烧,它也会懒懒地说:“生命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增添养料。”。

15、好像所有的糕点都是有魔力的,每每路过蛋糕店就鬼使神差的停下来,买上它几块,或是坐下来美美与共的吃上一块蛋糕,喝上一杯咖啡、奶茶。真是能美上一整天啊!

“和而不同”,是出自儒家经典中的一句话,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有德行有志向的人,能与大家道和睦共处,但是人家有自己不同大众的理想和智慧。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回”中的前一句,说的是,和睦共处相互包容。

和起来说的是,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他们会有答不同于普通人的崇高的理想,但他能与大众一起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和谐共处,同而有别。

1、和而不同héérbùtóng

释义: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简单来说,就是指和谐的共生关系。(和:和睦;同:苟同。)

出处:春秋战国·《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例句:我们提倡在同志和朋友之间,和而不同,相帮共勉,一起进步。

2、兼收并蓄jiānshōubìnɡxù

释义:把各种不同性质或内容的事物都吸收保存下来。(兼收:多方面吸收。并蓄:一齐保存。)

出处:唐·韩愈《昌黎先生集·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意思是,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

例句: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要有所批判,有所选择,不能兼收并蓄。

扩展资料: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而不同百度百科—兼收并蓄

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原文选段:

子曰: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君子,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白话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孔子说:“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所著的《论语·子路》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算命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简言之复,和谐共处,同而有别。

“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简单来说,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制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几乎在所有的问zhidao题上,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兼收并蓄”的意思是::收:收罗;蓄:储藏,容纳。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和而不同的例子?

和而不同的例子: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

“司马光砸缸”,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

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

除了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外,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

按当时的标准,他基本上算是神经病。然而皇帝很欣赏他。

尽管王安石是典型的“脏乱差”,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相当的不对付。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彼此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

所以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两人丝毫都不客气,用各种手段,向对方痛下杀手。

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风水轮流转。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愤世嫉俗的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不仅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

“曾参岂是杀人者,一日三报慈母惊”。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王安石既然已经被罢官,很多言官就跳将出来,向皇帝告他的黑状。一时间诉状如雪,充盈丹樨。

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很多人都以为,王安石害司马光丢了官,现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时机。然而司马光并不打算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

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张。

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

待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有底线,这才是君子。

年轻时,丘吉尔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英国下议院做议员。

他有一位叫玛格丽特的长相几乎可以称得上丑陋的女同事,两人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

丘吉尔同意的事,玛格丽特常常反对,同样,玛格丽特提出来的主张,丘吉尔一般都投反对票。

两个人动不动就在议院吵得面红耳赤,彼此指责谩骂,到最后不欢而散。

有一天,丘吉尔午餐时喝多了酒,醉熏熏打着饱嗝,摇摇晃晃来到下议院开会,正巧在走廊里碰见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怒气冲冲地对着他吼叫:“温斯顿,你又喝醉了!你的样子真让人恶心。”

丘吉尔很刻薄地反击道:“是的,你说的没错。我喝醉了确实很恶心。明天我酒醒了就不恶心了。可是你呢玛格丽特?你天生很丑,昨天很丑,今天很丑,明天同样还会很丑!”

这简直太过分了。玛格丽特没料到丘吉尔居然如此恶毒,当场气得痛哭失声。

平心而论,丘吉尔的做法非常的不绅士,估计是因为酒喝太多的缘故。

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在下议院广为流传,大家都认为,玛格丽特对丘吉尔一定恨之入骨。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当时的英国首相是张伯伦,因为他一味对希特勒实行绥靖政策,遭到国民强烈反对,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国王乔治提名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一职,但必须获得议会三分之二以上议员赞同才合法。

有人反对丘吉尔任首相,联络一些议员打算投反对票。他们去找玛格丽特,希望她加入反对丘吉尔任首相的阵营。

然而玛格丽特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她说:我全力支持丘吉尔,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我想不出还有谁比他更适合领导英国,在我见过的人当中,他的勇气智慧以及他的爱国心,无人能出其右。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和而不同。

玛格丽特不赞成丘吉尔的政治主张,甚至不认可他的生活方式,然而,她内心深处,敬重丘吉尔的才华和爱国情怀。

因此,作为政治对手,当打击政敌的机会来临时,她选择了放弃。

从这个意义上说,玛格丽特是真正的君子。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雄,也是开国元勋,被称为“美利坚之父”。

在他率领北美殖民地的民兵打败了英国军队赢得独立之后,他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

很多部下都拥戴他,希望他做国王。面对王冠的诱惑,华盛顿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拒绝了。

他说:“如果我答应你们的请求成为国王,那么,十三州人民为自由而战所流的血,完全没有价值。”

部下被他的高尚人格所感动,一致推举他担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华盛顿的好朋友,大陆宣言起草者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同意华盛顿担任总统,但是他坚持总统必须有任期,不能无限制、没有期限地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他同时极力鼓吹参众两院的设立,强烈建议三权鼎立,以国会和参众两院来限制总统的权力,约束总统的行为。

杰斐逊说:我们都知道,华盛顿先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担任总统若干年后,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为人性有弱点,而且是会变的。我们更无法知道,一百年后的美国人民,选出的总统会是什么家伙?所以我们今天要立法,限制总统的权力,保障美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任何时候都不被侵犯。

杰斐逊是华盛顿的亲密战友,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他和华盛顿并肩作战,毫无保留地支持他,他们彼此欣赏并相互尊重。

然而杰斐逊并不因为这种亲密关系而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并不因为华盛顿立下了丰功伟绩而对他顶礼膜拜,并不因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而放弃原则。

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因为认同人品,不同是为了坚持正义。

华盛顿担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期间,作为国会领袖的杰斐逊经常反对总统的施政方针,很多时候,他们会为对方的行为和言论感到愤怒,吵的不欢而散。

然而平静之后,彼此又会以信件向对方解释、道歉并再次重申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领导国家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并不能称得上是团结,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算是敌人。

四年后,华盛顿回到家乡芒特佛农种植园,以一个农场主的身份安度晚年。

卸任前,他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热情洋溢地称赞杰斐逊的人品和才能,称杰斐逊先生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君子”。

华盛顿先生同样是令人尊敬的君子。

上帝眷顾美国。美国人民非常的幸运,因为在开国之初,有华盛顿和杰斐逊这样的君子,才造就了今天的繁荣昌盛,可谓万世基业。

解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一、和而不同?[héérbùtóng]

【解释】: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知译】: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二、求同存异?[qiútóngcúnyì]

【解释】:求道: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出自】:《人民日报》1965.3.23:“共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扩展资料

一、和而不同的反义词:同流合污?[tóngliúhéwū]

【解释】: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自】:春秋.孟子《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翻译】:同于流俗,污版浊的社会同流合污。

二、求同存异的反义词:求全权责备?[qiúquánzébèi]

【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出自】: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和而不同的中文解释来【解释】: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语法】:复自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求同存异的中文解释【解释】: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示例】:在这个问题上,zhidao我们还是求同存异吧。

【近义词】:大同小异

【反义词】:求全责备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如何理解"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这,也便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

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百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苟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儒度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在为问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在中国古代,答“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回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答规律。

例句:彼既人而无礼,此亦和而不同。——《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党的十六大把“zhidao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自古内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纯和、家庭和睦,“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前提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承认多样,承认差别,承认不同。只有不同社会制度、不容同经济形式、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长期共存,才是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