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同仇敌忾表示什么?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亚卿(副执政)宁俞出使鲁国,鲁君设宴招待。席间,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表示恩赐和奖赏的宴乐。宁俞听了很不以为然,所以在宴席上他并无半句答谢之辞。

鲁君很是奇怪,宴毕,即命人私下探询宁俞:刚才席间不辞不答是何道理?宁俞微笑说:“当年诸侯为周天子尽力,征服四夷(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天子为了表示酬谢,设酒宴,赐彤弓(朱红色的弓),赋《湛露》,这是可以理解的。”

宁俞继续说:“可是,今天我们卫国来与鲁国通好,鲁君特地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人奏起《湛露》、《彤弓》来,我又不便唐突,所以只好不开口了。”宁俞的讽喻和规劝使来人大为感服,即告辞回复鲁君。

鲁君听到宁俞所说的意思,也自觉惭愧,下次再不敢这样颠倒周礼了。而宁俞所说的“敌王所忾”,却被作为成语“同仇敌忾”的一个语源而广为流传。

到了公元前506年,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因父亲被杀逃亡在吴国,他带了吴国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楚昭王出奔随国。伍子胥到处搜求昭王,以报杀父之仇。

其实,伍奢是被昭王的父亲楚平王杀死的,当时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掘开楚平王的墓,刨出尸首,用钢鞭打得稀烂,然后再找平王的儿子楚昭王讨还血债。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捎信给伍子胥说,物极必反,你适可而止吧!子胥不听,复书包胥,大意说,为报父仇就顾不得楚国了。包胥得信,叹口气说:“子胥要灭楚,我岂能坐视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两国有甥舅之亲,所以决定到秦国求救。他昼夜西奔,足踵流血,好不容易奔到秦国。

申包胥求见秦哀公说:“吴若灭楚,便要进一步攻秦,请赶快派兵解救楚国。”秦哀公说:“我们秦国处于西部边陲,兵少将寡,自保不暇,怎能救楚?”包胥又动以甥舅之情,秦君仍不肯点头。

秦哀公让申包胥在馆驿中安心住下,待自己和群臣商议后再作决定。但一连好几天,哀公沉湎于酒色,竟把这事抛在一边。

申包胥便不脱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日夜号哭,计七天七夜,不吃不喝。

秦哀公听到申包胥如此哀号,大为感动。他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并为他唱《无衣》歌:“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申包胥听这歌词明明在说有衣同穿,有仇同报,还提到整修武器,准备打仗。他知道秦哀公已同意发兵,便顿首称谢,并恢复饮食。

申包胥终于请得秦兵,挽救了楚国。《无衣》诗本是秦军中十分流行的一首从军歌,自从申包胥哭秦廷后,“与子同仇”更为时人乐道。后人也就把“同仇”与“敌忾”合为成语,以表达共同一致对敌斗争的决心。

同仇敌忾的意思是什么

【注音】tóngchóudíkài 【释义】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共同作战;多用作褒义。 【结构】动宾结构 【近义词】同心同德、戮力同心齐心协力众人一条心 【反义词】自相残杀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典故】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愤恨的人为敌人,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一望见穿上制服的人,就发生同仇敌忾之心,马上想动手收拾掉他。(瞿秋白《乱弹·狗样的英雄》) 军民同仇敌忾,拚死一战,宁可头断,不作敌虏,表现出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高尚气节。 这一切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之心,愤怒的情绪在滋长,急躁的情绪在滋长。 这样做,也不是为的讲究排场,为相公婶和绍亮争面子,而是既以慰死者于地下,亦以激励生者同仇敌忾。 守卫宛平县和上海的中国驻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同仇敌忾,奋勇抵抗。 而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军的劣势情况下,仍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血染的丰碑》

【解释】:同仇:共同对敌知;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修我道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示例】: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的。◎鲁迅《且介亭杂内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近义词】:同仇敌慨

【语法】:复容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注音】tóngchóudíkài 【释义】同仇:共同对zhidao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全释义】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别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版;指共同作战;多用作褒义。 【结构】动宾结构 【近权义词】同心同德、戮力同心齐心协力众人一条心 【反义词】自相残杀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解释】: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来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自】:《诗经自·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百·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示例】:因为读者度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知

【近义词】:同仇敌慨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道、分句;含褒义

同仇敌忾是形容什么的???????????????????????????????????????

同仇敌忾是形容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意思是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

【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出自秦代,作者无名氏。

白话文释义: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2.《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出自晋代,作者左丘明。

白话文释义: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

扩展资料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

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湛露》即《小雅·湛露》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彤弓》是先秦的佚名所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仇敌忾

这则成语故事出自《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戈,与子同仇。”又据《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后人就总结出了这个词。同仇敌忾的意思就是用来形容同心同德,团结起来一致对付敌人。敌忾就是抵抗所愤恨的敌人。这个词经常被使用在类似于誓师大会的场合,此词一出,万众一心。

下面用白话文翻译一下上面的话。春秋时期,军队中流传着一首表现士兵们共同抗敌、保卫祖国英勇气概的歌谣《无衣》。这首歌谣第一节的大意是:“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要兴兵作战了,快修好刀枪长矛,和我一起对付敌人。”另外还有这样一则典故:公元前623年,宁俞受卫国国君之命出使鲁国。鲁国国君设下宴席来招待他。在席间,鲁文王命人演奏《湛露》和《彤弓》,这是周天子奖赏诸侯时用的宴乐。宁俞听后,没有对鲁文王说任何答谢的话。文王便命人私下询问宁俞,宁俞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己愤,所以都愿为天子立下战功。天子为了赏赐诸侯,便在宴席中命人演奏《湛露》。但现在我们卫国使者来鲁国,鲁文王也命乐工演奏这首乐曲。此时,我只好沉默不语了。”

这就是成语同仇敌忾的意思跟出处了。其中“同仇”和“敌忾”分别来自上面的两则典故。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相同,合在一起组成了“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