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爽然自失及解释

  • 关于成语爽然自失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高手:"爽"再古文里怎么解释??

爽1〔shuǎnɡㄕㄨㄤˇ〕

〔《广韵》疎两切,上养,生。〕

亦作“慡1”。

1.明亮;清朗。《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陆德明释文:“爽,明也。昧爽,谓早旦也。”南朝宋鲍照《望水》诗:“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唐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诗:“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杨朔《香山红叶》:“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2.昌明。《书·大诰》:“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孔颖达疏:“爽,明也;由,用也。有明国事用智道。”清龚自珍《臣里》:“三世耳相续,三世目相续,三世心知相续,社鬼护之,其爽十世;水不溺,火不烧,雷霆不求,其爽百世。”3.开阔;宽阔。晋陆机《齐讴行》:“营丘负海曲,沃野爽且平。”宋欧阳修《会圣宫颂》:“地爽而洁,宇敞而邃。”宋陆游《南堂杂兴》诗之一:“屏除长物轩楹爽,洗濯尘襟肺腑凉。”4.豪爽。《晋书·王济传》:“[济]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至於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宋陶谷《清异录·文用》:“萧颖士文爽兼人而矜躁为甚。”5.畅快;舒服。唐王勃《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懽。”元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诗:“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老舍《骆驼祥子》十一:“路本来极宽,加上薄雪,更教人眼宽神爽。”6.《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孔颖达疏:“精,亦神也;爽,亦明也。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昭。”后用以指心神、神志。三国魏曹植《释愁文》:“寂寂长夜,或羣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荀彧之於曹操,本许以天下。及议者欲加九锡,彧未之许,非不之许,欲出诸己耳。操不悟,遽杀之。然则天夺其爽以诛彧,宁不信乎?”7.用以指依附于形体的精神,即所谓“魄”。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承命惊惶,魂爽飞越,俯仰天地,若无所容。”金王若虚《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惧夫魂爽之无依也,於是招之以葬于先茔。”8.差失;不合。《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朱熹集传:“爽,差。”《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李善注引《尔雅》:“爽,差也。”唐刘知几《史通·杂记上》:“非惟与左氏有乖,亦於物理全爽者矣。”《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三》:“虽逾孔子之文,未爽周公之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织成》:“因各出相较,长短不爽毫厘。”李大钊《民彝与政治》:“究之,因果报偿,未或有爽。”9.差别;不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进让之道,其何爽与?”裴駰集解引徐广曰:“爽,差异也。”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二途如爽,即用兼通。”参见“爽籁”。10.丧失;失去。《国语·周语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晋张载《杂诗》:“君子守固穷,在约不爽贞。”唐杜甫《病橘》诗:“剖之尽蠹蚀,采掇爽所宜。”清湘灵子《轩亭冤演说》:“这时候不早了,怎麽还没有来,莫非他们爽了约麽?”11.伤败;败坏。《老子》:“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楚辞·招魂》:“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王逸注:“爽,败也。楚人谓羹败曰爽。”《列子·仲尼》:“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张湛注:“爽,差也。”12.受伤害。《汉书·贾谊传》:“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王先谦补注:“《广雅·释诂》:‘爽,伤也。’言上数为忧所伤也。”13.古代南诏国所设官制名。《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督爽,总三省也。”14.句首助词。《书·康诰》:“爽惟民迪吉康。”《书·康诰》:“爽惟天其罚殛我。”15.书法用语。肃穆飘然。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肃穆飘然曰爽。”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五:“劲力外爽,古风内含。”16.古水名。爽水。在函谷关城东,又名紵麻涧。《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爽水……世谓之紵麻涧,北流,注于谷。”17.通“鷞”。《左传·昭公十七年》:“爽鸠氏,司寇也。”《尔雅·释鸟》郭璞注引作“鷞鸠”。18.草鞋上的绞绳。《西游记》第一回:“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

爽2〔shuānɡㄕㄨㄤ〕

〔《集韵》师庄切,平阳,生。〕

通“驦1”。

《左传·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弗与。”杜预注:“肃爽,骏马名。”参见“肃爽”。

【爽口】1.清爽可口。南朝梁萧统《七契》:“金盘荐美藉之珍,玉杯沈缥清之酒,义曰和神,事非爽口。”元刘埙《隐居通义·古赋一》:“犹蝤蛑瑶柱,食之爽口,终不免动气而嚬眉。”《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哥今日这面,是那位姐儿下的,又爽口,又好吃。”2.伤败胃口。《晋书·张载传》:“耽爽口之馔,甘腊毒之味,服腐肠之药,御亡国之器,虽子大夫之所荣,顾亦吾之所畏,余病未能也。”《文选·张载<七命>》作“口爽”。李善注引《广雅》:“爽,伤也。”3.犹爽气,干脆。高晓声《解约》:“‘大伯’,陈宝祥爽口地叫了一声,像早就准备好了似的。”

【爽心】谓使心情畅快。李娴娟杨颖《血染的爱》第二九章:“就在人们刚刚舒了一口爽心的气息,第二口气还没有喘上来的时候,最大不幸落到了中国人民头上。”

【爽心悦目】谓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碧野《新疆在欢呼》:“这千年万代无边的戈壁荒滩已经出现了无数水光闪闪的纵横渠道和水库,已经出现了无数爽心悦目的绿洲。”

【爽心豁目】心神爽朗,眼界开阔。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故梅村诗嫌其使典过繁,翻致腻滞;一遇白描处,即爽心豁目,情余於文。”

【爽旦】黎明,清晨。《列子·周穆王》:“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

【爽失】差错;差失。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仇》:“今之流俗,径读仇为讐,读尝为曾,读邀为要,殊为爽失。”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爽伉】豪爽刚直。清昭连《啸亭杂录·醉公》:“睿忠亲王嗣曾孙名塞勒,性爽伉。”

【爽迅】1.豪迈奔放。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2.快捷。艾芜《意外》:“矮汉子一面穿上军衣,一面向迟起来的人骂:‘爽迅点!胶粘着腿子哪!’”

【爽忒】差失。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天道》:“天惟健顺之理充足於太虚而气无妄动,无妄动,故寒暑化育无不给足,而何有於爽忒。”按,《尔雅·释训》:“晏晏、旦旦,悔爽忒也。”邢昺疏:“爽忒,差失也。”

【爽别】清亮。唐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爽利】亦作“爽俐”。

1.爽快。唐韩偓《喜凉》诗:“豪强顿息蛙唇吻,爽利重新鹘眼睛。”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你这厮不爽利。”《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今日手裏无钱,却赌得不爽利。”茅盾《无题》二:“[女主角]颇象个‘笑要笑得痛快,哭要哭个爽利’的女革命家。”2.利落。《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取了十五贯钱,扯条单被包裹得停当,拽扎得爽俐。”《水浒传》第四三回:“李逵拽扎得爽俐,只跨一口腰刀……便下山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二章:“[和尚]转身走至马前,攀鞍认蹬,腾身而上,动作极其爽利。”3.索性;干脆。《醒世姻缘传》第五八回:“咱既吃了这半日的烧酒,又吃黄酒,风搅雪不好,爽俐吃烧酒到底罢。”茅盾《子夜》十:“这么想着的吴荪甫便用爽利果决的口气对费小胡子下了命令。”孙犁《白洋淀纪事·村歌下八》:“这回就爽利的来一个平分。”

【爽秀】1.明丽。隋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襟带遐长,原陆爽秀。”2.聪明俊秀。《新唐书·方技传·李淳风》:“淳风幼爽秀,通群书,明步天历算。”宋王禹偁《五哀诗》之五:“遗孙方稚齿,爽秀已遒遒。”

【爽身粉】用滑石粉、碳酸镁、氧化锌、硼酸、薄荷脑等加香料制成的一种粉末状的日用品,扑在身上可以吸收汗液,防止生痱子,产生清爽的感觉。

【爽言】1.差谬之言。《汉书·叙传上》:“周贾荡而贡愤兮,齐死生与祸福;抗爽言以矫情兮,信畏牺而忌鵩。”颜师古注:“抗,举也。爽,差也。谓二人虽举言齐死生,壹祸福,而心实不然,是差谬也。”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匪爽言以自姱,冀神方之可请。”2.违背诺言。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若公之忠节,上感苍旻,群帅同谋,必匪携贰,则齐师返旆,义不陵江;如致爽言,誓以无克。”

【爽快】1.舒适畅快;痛快。明贾仲名《升仙梦》第一折:“今宵爽快,趁一天风清月白。”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梨枣正熟,即摘取噉之,聊解饥渴,殊觉爽快人意。”《孽海花》第十七回:“凉风飒飒,冷露泠泠,爽快异常。”郁达夫《采石矶》:“稚存骗仲则睡着之后,自己也哭了一个爽快。”2.直爽;直截了当。《老残游记》第十四回:“此种人不宜过於爽快,你过爽快,他就觉得奇货可居了。”茅盾《子夜》九:“猛不防是这么‘爽快的办法’,李玉亭有点窘了。”巴金《春》六:“‘婉儿要来,我就在家等她,’淑英爽快地答道。”

【爽拔】1.豪爽出众。《隋书·王世积传》:“世积容貌魁岸,腰带十围,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唐符载《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神宇耸峙,襟灵爽拔。”2.秀美挺拔。前蜀贯休《早秋即事寄冯使君》诗:“落叶峥嵘处,诸峯爽拔时。”3.爽朗昂扬。《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正大如《经国谈》,读之可令人心旷而神爽拔。”

【爽直】直爽。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由我看来,大约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

【爽味】清爽的味道。晋支遁《述怀》诗之二:“膏腴无爽味,婉娈非雅弦。”唐贾岛《黄子陂上韩吏部》诗:“疎衣蕉缕细,爽味茗芽新。”

【爽明】1.黎明。《逸周书·尝麦》:“爽明,仆告既驾,少祝导王,亚祝迎王,降阶。”朱右曾校释:“爽明,旦明也。”2.明白。明李贽《四书评·孟子·尽心上》:“文字爽明直捷。”

【爽和】违和;失调。宋范仲淹《与朱氏书》:“久不致恳,得儿子书,知体理爽和。”明刘基《拟连珠》之三九:“是以一星见变,能使九服同灾;一脉爽和,能使百体俱病。”

【爽法】违背礼法。《新唐书·蒋乂传》:“昔鲁侯改服,晋襄墨縗,缘金革事则有权变。安有释縗服,衣冕裳,去垩室,行亲迎,以凶渎嘉,为朝廷爽法?”

【爽性】1.丧失本性。《北史·程骏传》:“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人若乖一,则烦伪生;爽性,则冲真丧。”2.索性;干脆。《孽海花》第三十回:“她在窗外听得不耐烦,爽性趁此机会,直闯进去,把出去的问题直捷痛快的解决了。”老舍《女店员》第三幕:“要是爽性来个女商店,我们女的就一点也不倚靠男的了!”沙汀《航线》:“‘爽性点!查完就开。’他吩咐着火夫。”

【爽宕】犹放荡。明冯梦龙《山歌·大脚妓》:“行来爽宕又风骚。”

【爽指】犹言违意。南朝梁简文帝《与琰法师书》之一:“伫望来仪,一日三岁。想思弘利益理,当无爽指。”南朝梁简文帝《与琰法师书》之二:“追往年之宿眷,述即日之寸心,此事必期,冀非爽指。”

【爽俐】见“爽利”。

【爽信】失信。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杂记》:“先是上面许成功与卿扬州,既而难於爽信,即除举(马举)淮南行军司马。”《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麻林》:“林许其必祭,宋郑重而去。越宿,复梦之,责以爽信,林以乏钱对。”

【爽俊】亦作“爽儁”。

1.豪爽秀俊。《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讳髦”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公神明爽儁,德音宣朗。”《世说新语·品藻》“裴瓒方王敦”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瓒字国宝,楷之子,才气爽儁。”《北史·牛弘传》:“吏部侍郎高孝基,鉴赏机晤,清慎绝伦,然爽俊有余,迹似轻薄。”2.明快秀逸。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二十八人》:“倩(袁倩)子质,姚最云:风力爽俊,不坠家声。”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孔(孔融)语便是唐律,桓(桓玄)句亦是唐选,而桓尤爽俊。”

【爽风】方言。通风。周立波《艾嫂子》:“这里很爽风,又朝阳。”

【爽亮】1.豪爽开朗。《水浒传》第九四回:“关某单骑同唐斌到抱犊山,见文仲容、崔野二人爽亮,毫无猥琐之态。”2.明快响亮。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陆釴》:“少石诗多郁而未畅,录其音节爽亮者,亦是翩翩雅奏。”3.明亮。夏衍《法西斯细菌》第四幕:“一个晴朗的下午,应该是下雪的季节,但南国的香港正是绝好的小春天气,爽亮的太阳照在画满了十字的窗上。”

【爽神】使心神爽快。唐常建《听琴》诗:“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明陈所闻《驻马听·题新安汪无如环翠园》曲之四:“几不飞尘,笔砚精良独爽神。”许钦文《鉴湖风景如画》:“处处使人眼开眉展,爽神悦目。”

【爽约】失约。唐李商隐《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郭伋还州,尚不欺於童子;文侯校猎,宁爽约於虞人?”《水浒传》第四二回:“百日之外,专望鹤驾降临,切不可爽约。”郭沫若《断断集·屈原时代》:“屡次爽约,故成讼事。”

【爽烈】1.清冽而湍急。《艺文类聚》卷六十引《蒲元传》:“[元]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2.豪迈壮烈。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词曲》:“至如《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覊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

【爽气】1.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宋张元干《陇头泉》词:“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西山忘言。”清张恂《江城子·登华山》词:“朝来爽气画图中,石崖穷,索垂龙。”2.谓凉爽之气。宋陆游《水亭独酌十二韵》:“清风扫郁蒸,爽气生户牖。”清吴伟业《大中丞心康韩公九月还自淮南生日为寿》诗:“阊阖清秋爽气来,尚书新自上游回。”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三:“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到新秋的爽气。”3.豪迈的气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唐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4.爽快;干脆。钱锺书《围城》五:“[方鸿渐]只嫌轿子走得不爽气,宁可下了轿自己走。”徐兴业《金瓯缺》第十五章:“他们的谈判,甚至比耶律克定还不爽气。”

【爽笏】借指孤高有致的僚属。笏,大臣上朝时携带的手版。明王逢《奉寄赵伯器参政伊时中员外五十韵》:“超然延爽笏,肃若卫寒更。”参见“拄笏看山”。

【爽健】1.硬朗矫健。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高逸》:“五人年皆八十余,康宁爽健,相得甚欢。”2.形容文笔明畅刚健。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王摩诘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虽用李嘉佑之联,加此四字,爽健自别。”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方兴邦》:“懋藩近体爽健,有唐贤遗韵。”盛英《探索“非常时代”人们的心灵》:“[冯骥才]以爽健清新的文笔,真实形象地展示了天津义和团运动的兴衰始末。”

【爽脆】1.脆而爽口。元吴莱《南海山水人物古迹记》卷一:“果有荔枝、龙眼……芬香艳冶,鲜甜爽脆。”叶圣陶《坐羊皮筏到雁滩》:“后来在上海吃新鲜的苹果,方才领略到苹果的爽脆和鲜美。”2.清脆。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一:“要是你在隔房听到她那高朗爽脆的谈话,一定会猜她至多四十许。”郭沫若《高渐离》第一幕:“从前那么愉快爽脆的声音,现在变得非常沉郁。”3.直爽。杨朔《锦绣山河》:“他呢,忍饥受气,总算熬到今天。李湘见他挺爽脆,留到大队当通讯员。”

【爽悟】聪颖;明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罗汰私婆]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浄自居,国王宗敬师事之。”《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隋书·卢恺传》:“恺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书记,颇解属文。”

【爽朗】1.开朗;直爽。晋葛洪《抱朴子·勖学》:“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唐高适《奉和鹘赋》:“豁尔胸臆,伊何凌厉以爽朗。”《明史·卢迥传》:“爽朗不拘细行。”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七章:“她带着肃然不可侵犯的神情,爽朗地笑着。”2.形容天气明朗或空气流通,令人舒畅。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清赵翼《海珠寺》诗:“我来一登临,爽朗豁心意。”郁达夫《迟桂花》:“窗内窗外已饱浸着晴天爽朗的清晨光线。”邹韬奋《萍踪寄语》一○三:“风景的美丽,阳光的和煦,清风的爽朗,我们竟好象到了瑞士!”

【爽理】纹理分明。晋陆机《桑赋》:“形瑰族类,体艳众木,黄中爽理,滋荣烦缛。”

【爽爽】1.俊朗出众貌。晋孙绰《竺法汰赞》:“爽爽法汰,校德无怍,事外萧洒,神内恢廓。”《南史·文学传·何思澄》:“人中爽爽有子朗。”唐寒山《诗》之一八二:“精神殊爽爽,形貌极堂堂。”2.形容怡然,喜悦。清宋起凤《核工记》:“叩钟者貌爽爽自得。”3.清脆响亮。魏巍《山雨》:“秋风飒飒,铜铃爽爽。”

【爽异】聪颖特出。宋蔡襄《尚书屯田员外郎郭公墓志铭》:“景佑元年,年十八,与其父同日登第。仁宗皇帝临轩,赏其爽异,为改今名。”

【爽脱】明朗洒脱。宋范晞文《对床夜话》卷四:“言思爽脱,信不在前诗下。”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沈恺》:“环溪论诗,皈依何李,五言亦爽脱有致。”

【爽逸】1.爽朗潇洒。《南史·刘孝绰传》:“第六弟孝威,气调爽逸,风仪俊举。”宋陶谷《清异录·仙宗》:“[朱起]年逾弱冠,姿韵爽逸。”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之七:“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2.豪放超逸。明徐渭《书米南宫墨迹》:“阅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

【爽越】丧失。宋叶适《汉阳军新修学记》:“随习迁改,常性爽越,千载之后,终为楚人之材。”

【爽惑】迷乱失常。《列子·黄帝》:“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宋范成大《问天医赋》:“躁为嚣呼,静为爽惑。”

【爽然】1.爽快舒畅貌。唐李白《游秋浦白笴陂》诗之二:“白笴夜长啸,爽然溪谷寒。”《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李克让看见湖山佳胜,宛然神仙境界,不觉心中爽然。”《花月痕》第八回:“[荷生]登时把先前思慕心肠,如濯向冰壶,不留渣滓,倒也爽然。”2.豁然;了然。清侯方域《豫省试策五》:“天下积玩之所致,固有激之以赏而人不知劝,陈之以罚而乃以爽然悟、废然返者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端始爽然自悟,然恐晚霞恶其非人,嘱母勿复言。”清姚莹《来孝女传》:“世有以殉身为愚孝者,观於来女,可爽然矣。”3.茫然。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八·梅诗》:“予每与施愚山侍读言及《宛陵集》,施辄不应,盖意不满梅诗也。一日,予曰:‘扁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此谁语?’愚山曰:‘韦苏州、刘文房耶?’予曰:‘乃公乡人梅圣俞。’愚山为之爽然久之。”茅盾《动摇》八:“[他]不愿自寻烦恼,所以只爽然片刻,便又高兴起来。”参见“爽然若失”。4.消失貌。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爽然自失】见“爽然若失”。

【爽然若失】本作“爽然自失”。

形容茫无主见,无所适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论》:“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明李东阳《寿祭酒罗先生七十诗序》:“诸同年闻之,盖爽然自失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陈宝祠》:“阳爽然若失,徘徊四顾。”鲁迅《朝花夕拾·琐记》:“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

【爽慨】豪爽慷慨。《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婆留也爱二钟为人爽慨,当下就在小阁内,八拜定交。”《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张大]秉性爽慨,肯扶持好人,所以乡里起他一个混名叫张识货。”

【爽发】焕发。《南史·宋纪中》:“[孝武帝]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梁书·张缵传》:“眉目疏朗,神采爽发。”

【爽垲】1.高爽干燥。《左传·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杜预注:“爽,明;垲,燥。”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虽河北之爽垲,犹橘柚之不迁。”《明史·梁庄王瞻垍传》:“正统元年言府卑湿,乞更爽垲地。”2.指高燥之地。林纾《苍霞精舍后轩记》:“余家洲之北,湫溢苦水,乃谋适爽垲。”

【爽号】美号。南朝陈徐陵《谢敕赐祀三皇五帝馀馔启》:“昔绛罗为荐,既延王母,紫盖为坛,允招太乙。同斯爽号,理致众星。”爽,一本作“美”。

【爽节】天高气爽的季节。指秋天。南朝齐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之一:“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隋炀帝《与释智顗书》:“既乘爽节,因得顺风。去留之宜,事理咸会。”唐虞世南《秋赋》:“观四时之代序,对三秋之爽节。”

【爽伤】犹败坏,病伤。《淮南子·精神训》:“五味乱口,使口爽伤。”高诱注:“爽,病;病伤滋味也。”

【爽鸠】1.鸟名。鹰类。2.指爽鸠氏,传说为少皞氏的司寇。《左传·昭公二十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而后太公因之。”杜预注:“爽鸠氏,少皞氏之司寇也。”晋陆机《齐讴行》:“爽鸠苟已徂,吾子安得停?”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一:“临淄齐侯墓,在邑东南十里,为往来必经之处,予作二绝句云:……可怜上古无书籍,何处青山葬爽鸠。”3.借指掌刑狱之官。清吴伟业《送詹司理之官济南》诗:“匹马指营丘,风清肃爽鸠。”

【爽恺】豪爽而随和。明高攀龙《三时记》:“午后至自麓家,刘鸿阳大参往访,其人甚爽恺。”

【爽畅】1.舒畅;爽快。明高攀龙《山居课程》:“瞑目少憩,啜茗焚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至日昃而止。”《封神演义》第二四回:“三春景色繁华,万物发舒,襟怀爽畅。”2.指爽直。郑振铎《漩涡》:“‘倒亏他这样慢吞吞的教着,只是敷衍时间罢了。’周效文爽畅的批评道。”

【爽儁】见“爽俊”。

【爽误】失误。唐刘知几《史通·探赜》:“夫以彼聿修,传诸诒厥,欲求实录,难为爽误。”

【爽飒】1.飞扬貌。明刘基《重用韵答严上人》:“尘埃爽飒枯蓬鬓,霜露凄凉破衲衣。”2.劲捷貌。郭沫若《孔雀胆》第一幕:“段功:(匆促向树下走去,甚为爽飒)王子,我段功来接你下来!”3.苍劲貌。明刘基《题赵学士松图》诗:“蜿蜒不上霄汉去,爽飒长留烟雨浓。”

【爽适】畅快舒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顷梦至书斋看月,意殊爽适。”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三八回:“单说两宫自济宁启行,一路上看山玩水,颇觉爽适。”

【爽实】失实。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中说》]内篇所采杨素、李密、刘炫诸人问答,文既爽实,义亦非精。”刘师培《文说》:“虚美相酬,言多爽实。”

【爽慧】明慧。《晋书·华谭传》:“[谭]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

【爽迈】爽朗超逸。《晋书·苻坚载记下》:“[苻朗]性宏达,神气爽迈。”宋曾巩《知开封府制》:“某爽迈开达,练习治体,阅试惟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劳山道士》:“一道士坐

(一)爽

shuāng

——如“肃爽”(sùshuāng):古骏马zd名

(二)爽

shuǎng

(1)会意。甲骨文字形,像人左右腋下有火,表示明亮(从于省吾说)。本义:明亮;亮

爽,明也。——《说文》

(2)畅快;舒适

老太太心里不大爽。——《红楼梦》

(3)明白;明智

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左传·昭公元年》

(4)开朗;豪爽

温豪爽有风慨。——《晋书·桓温传》

(5)开阔;宽阔

沃野版爽且平。——晋·陆机《齐讴行》

(三)爽

shuǎng

(1)差错,失误

言爽,日反其信。——《国语·周语》

伦理无爽。——《文心雕龙权·论说》

(2)丧失;失去

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国语·周语》

(3)伤败;败坏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

(4)使清爽

如:爽味(清爽的味道);爽心(使心情清爽畅快);爽神(使心神爽快)

1、明亮。李白《酬裴御侍对雨感时见赠》诗:“风严清江~。”(风严;指风刮的很紧。)zd

2、开朗。《晋书*桓温传》:“温豪~有风概."(风:风度。概:气概)

3、清爽。《晋书*王羲之传》:“西山朝来致有~气耳”。(朝:早上)今有熟语:“秋高气爽”。

4、败内坏。《楚辞*招魂》:“厉而不~些(suo四声)”(味浓而不败坏胃容口。些:语气词)。

5、违背、不合。李商隐《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宁~约于虞人。”(爽约:失约。虞人:管理山泽的官员。)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什么意思?

意思是:把火放在柴堆下面,而人睡在上面,火未烧起来就自以为很安全,这就叫偷安。

出自:贾谊《汉书·贾谊传》

原文语境:?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固谀者耳,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有个成语叫做抱火厝薪出自这句话,意思是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汉书·贾谊传》

本传叙述贾谊及其政论。贾谊年少能文,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间提升至太中大夫。建议适时改制,为文帝所欣赏,但被周勃等老臣所排挤,出任长沙王太傅,转为梁怀王太傅。多次上疏陈说政事,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诸侯王权力,抗击匈奴侵扰,倡导礼义教化,重农抑商,谕教太子。

后因梁王刘揖坠马而死,自伤失职,悲伤而死。他好辞赋,擅长政论,深识时势,议论剀切。

《史记》以贾谊与屈原同传,是因贾生有《吊屈原赋》,又有似屈原受贬的遭遇;从司马迁“爽然自失”的评语中,还可悟到作者同情怀才不遇的寓意。但贾谊究属不是一般文人,而是政论家,其著名的政论《陈政事疏》乃千古杰作。

《汉书》传写其人,详载其论,实是抓住了贾谊最主要最本质之点;班固又引刘向“其论甚美,通达国体”之论,颇有识见。于此可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固也有胜过司马迁的史识。

爽然自失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成语】:爽然自失

【拼音】:shuǎngránzìshī

【简拼】:srzs

【解释】:形容茫无主见,无所适从。

【出处】zhidao: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示例】:明·李东阳《寿祭酒罗先生七十诗内序》:“诸同年闻之盖~也。”

【近义词】:茫然自失、爽然若失容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

什么然若失

什么然若失相关的词语:怅然若失、惘然若失、爽然若失、茫然若失、恍然若失。

一:怅然若失[chàngránruòshī]

1.【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2.【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译文:殷仲堪很失望,心里觉得丢了点什么。)

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心情愁苦,仿佛丢了什么

二:惘然若失[wǎngránruòshī]

1.【解释】: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2.【出自】:《后汉书·黄宪传》:“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惘然若有失也。”(译文:当时,同一个郡里戴良是一个才气很高,又很傲慢的人,然而见宪的时候,也不曾经不神色严肃过,等到回来的时候,他看起来却很失意的样子。)

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

三:爽然若失[shuǎngránruòshī]

1.【解释】: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2.【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读《鵩鸟赋》,读到贾谊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把做官不做官看得很轻的话,我又茫然不知所从了。)

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

四:茫然若失[mángránruòshī]

1.【解释】: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2.【出自】:《列子·仲尼》:"子贡茫然若失。"(译文:子贡听了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3.【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宾语;形容人的心情

五:恍然若失[huǎngránruòshī]

1.【解释】: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2.【出自】: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9回:"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恍然若失,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

3.【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

词目惘然若失使用频率常用

发音wǎnɡránruòshī

释义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了什么东西zd似的。

出处《后汉书·黄宪传》:“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内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惘然若有失也。”

示例

近义词怅然若失、若有所失

反义容词胸有成竹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怅惘失意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copy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原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出处: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度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河南南阳淅川)。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问,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答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原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译文】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出自两汉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赏析】

《屈原列传》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如何理解"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语出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同死生:把死copy生同等看待。轻去就:指不把职务上的升降看得很重。爽然:默zd然。整句话的现代汉语意思是: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默然若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