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齐纨鲁缟及解释

  • 关于成语齐纨鲁缟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男耕女桑不相失”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啊?

〖忆昔二首〗

书名:《全唐诗》作者:杜甫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抄马,

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袭,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百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度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知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道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

洒血江汉身衰疾。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作品:忆昔二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百。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度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其中所描述的人民安乐、路答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渔阳鼙鼓动地来”,致使“九重城阙烟尘生”——“安史之乱”回爆发了,伟大的唐朝自颠峰急剧向下滑落,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幕历史大戏,至此灯光一下子黯淡了。但是,江山代有英杰出。在波澜壮阔的伟答大历史时代,又会有新的英雄因时依势而出,五彩眩然,英姿勃发,令人目不暇接。

这句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抄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zd。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杜甫《忆昔》的问题

杜甫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后的日渐衰落。这首《忆昔》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写下的。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意思是zhidao天下太平,旅途安宁,没有行凶打劫,不需要择吉日出行。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齐纨鲁缟是指山东内地区出产的素色丝绢,泛指名贵丝织品。意思是运输良容品织物的车辆络绎不绝,男耕女织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本段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当时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中国大地的道复路上没有豺虎的出没,出远门也不用因为担心遇到坏人而选择吉日出行。输齐纨鲁缟(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制。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的车辆络绎不绝,务农的男女们分工协作、井井有条。反zhidao应了当时国家自然经济的一片繁荣景象。

王融诗:“澄清九州牧,百道路无豺虎。”

《楚辞》:“历吉日兮吾将行。”

《汉书·地理志》:“齐俗靡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师古曰:度“冰谓布帛之细,色鲜洁如冰也。纨,素也。”《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韵会》:“缟,缯精白才,曲阜之俗善作之,尤为轻细,故曰鲁缟。”《后汉书》:“桓帝时京师童谣曰:回‘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车班班,言商贾不绝于道。

《吴越春秋》:“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答有受其寒。”

《忆昔》的翻译

唐·杜甫《忆昔》白话释义: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

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

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原文: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

洒血江汉身衰疾。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根据《杜臆》:“此是既为工部郎后,追论往事也。故以《忆昔》为题,乃广德二年严武幕中作。吐蕃陷京,在去年之冬。”

可知这首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广德元年,杜甫被召为京兆功曹参军,未去赴任。到了广德二年春,杜甫便寄居阆州。杜甫感于今昔变化,借忆昔表示对现实的忧虑和哀叹。

文章赏析:

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淳厚,礼仪等方面也秩序井然,胜于贞观之治。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败。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作此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东洛烧焚,西京狐兔,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乱后景象,是不忍直视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

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第二首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

诗人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甘愿“洒血江汉”、再图中兴。

古诗翻译为: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

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原文: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

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出自《忆昔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古诗组诗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年)。题目虽曰忆昔,其实是讽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杜臆》:“此是既为工部郎后,追论往事也。故以《忆昔》为题,乃广德二年严武幕中作。吐蕃陷京,在去年之冬。”可知这两首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广德元年,杜甫被召为京兆功曹参军,未去赴任。杜甫感于今昔变化,借忆昔表示对现实的忧虑和哀叹。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来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源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百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里,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度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商业和交通也十分发达。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中外商人汇集,城市特别繁华。唐都长安城里更是知热闹非凡,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使臣、商人、学者、工匠都争相前往唐朝进行友道好交往,开展贸易,学习文化、技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忆昔》的翻译:

回忆往日曾随军强渡渭水,在马背上看着遗民提着酒浆对我们哭诉。

夜里躺在高山上看着繁星,白天又在战车上眺望着胡虏逃跑的烟尘。

功名屈指可得,老了病了只能独自徘徊。

一盏青灯下握着书卷徒然痛哭,怎会想到竟是这世上的失意之人。

《忆昔》的原文: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全诗名称《忆昔》,朝代南宋,作者陆游是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赴南郑(汉中)襄赞军务,遂在当时的抗金重地南郑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这是陆游一生中唯一身临前线的机会,他认为驱逐金兵、立功酬志的时候到了。因而他会同王炎积极策划收复长安。然而,南宋最高统治集团苟安偷生,坚持投降路线。

所以,正在王炎和陆游认为长安唾手可得的时候,王炎被调离任,陆游也改任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对此,陆游是不甘心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局的变化,使他越来越感到希望渺茫。

诗人晚年,写了相当多的诗词回忆他这段军旅生活,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此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当时诗人处于闲职,以中奉大夫衔提举冲祐观。

此诗在章法上,每两句构成一个小的意群,再由这四个链条组成全篇,结构天成,思路精密。语言运用上,作者深于锤炼,比如“壶浆马首泣遗民”,一句三意,写尽了北方遗民的心情。第六句用“逡巡”写眼前,不仅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而且刻画出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彷徨心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忆昔

“齐纨鲁缟车班班”的典故或故事由来

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绘知了开元盛世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道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从诗歌中可以一窥开元时期回的富足和兴盛景象。

齐纨鲁缟车班班,齐纨鲁缟是山东答所特产的丝绸,车班班是说车多,说明当时丝织业发达。

唐·杜甫《忆昔》:“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知女桑不相失。”

所谓“齐纨鲁缟车班班”就是说纺织出品道运输不绝于道。

齐纨鲁缟是指古代最著名的两种丝织品——齐版地(主要指临淄附近)生产的纨和鲁地(主要指曲阜权附近)生产的缟。

齐纨鲁缟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

【出处】: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赍copy纳袈裟启》:“荀针秦缕,因制缉而成文;鲁缟齐纨,藉馨浆而受彩。”唐·杜甫《忆昔》诗:“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典故】: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的衣服由齐国纨布改为的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却禁止齐国百姓百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缟布钱,但是鲁国因此全国全织缟布而放弃农业生产,一年后,齐国拒绝鲁国的缟度布,而这时鲁国已经没有粮食了,不得不被迫签下尊从齐国的条约。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齐纨鲁缟

[qíwánlǔgǎo]

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copy。

中文名

齐纨鲁缟

出处

《谢敕赍纳袈裟启》

拼音

qíwánlǔgǎo

释义

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

注音

ㄑㄧˊㄨㄢˊㄌㄨˇㄍㄠˇ[1]

成语典故

【出处】: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赍纳袈裟启》:“荀针秦缕,因制缉百而成文;鲁缟齐纨,藉馨浆而受彩。”唐·杜甫《忆昔》诗:“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典故】:管度仲要求全国官员的衣服由齐国纨布改为的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却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缟布钱,但是鲁问国因此全国全织缟布而放弃农业生产,答一年后,齐国拒绝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已经没有粮食了,不得不被迫签下尊从齐国的条约。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意思是: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一、原文

忆昔二首

【作者】杜甫?【朝代】唐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二、译文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

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

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

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根据《杜臆》:“此是既为工部郎后,追论往事也。故以《忆昔》为题,乃广德二年严武幕中作。吐蕃陷京,在去年之冬。”可知这两首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

广德元年,杜甫被召为京兆功曹参军,未去赴任。到了广德二年春,杜甫便寄居阆州。杜甫感于今昔变化,借忆昔表示对现实的忧虑和哀叹。

二、作品赏析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

“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补四方,外能经营河北也。”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兵整肃。

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