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瓜字初分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瓜字初分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说出所有有“瓜”字的词语或成语,呵呵

瓜分鼎峙

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瓜分豆剖

见“瓜剖豆分”

瓜李之嫌

比喻处于被怀疑的境地

瓜连蔓引

喻人事上辗转牵连

瓜剖豆分

犹瓜分

瓜剖棋布

如瓜剖分,如棋分布。比喻区分布局,职司有序

瓜区豆分

犹言区分有序

瓜熟蒂落

亦作“瓜熟蒂落”。瓜成熟后瓜蒂自然脱落。原比喻胎儿成熟,自然会分娩。后多比喻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瓜熟蒂落

见“瓜熟蒂落”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亦作“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不要举手端正帽子。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李下

瓜田纳履,李下整冠,有被怀疑为盗瓜窃李的可能。因以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瓜田之嫌

犹言瓜李之嫌。比喻处在被怀疑的境地

瓜衍之赏

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

抱蔓摘瓜

摘完瓜连瓜蔓也抱去。比喻滥加株连,斩尽杀绝。语本唐李贤《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煎豆摘瓜

喻亲属相残。煎豆,语本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摘瓜,语本唐李贤《黄台瓜辞》:“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老王卖瓜

比喻自己称赞自己的货色或本领等

避李嫌瓜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后以“避李嫌瓜”表示避免嫌疑

沈李浮瓜

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谓天热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后以“沈李浮瓜”借指消夏乐事。亦用以泛指消夏果品

水底纳瓜

同“水里纳瓜”

水里纳瓜

把瓜捺在水里,放手便浮起。形容不能容纳

桂形浅拂梁家黛 瓜子初分碧玉年是什么意思

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

【年代】:百度唐

【作者】:李群玉

【题目】:醉后赠冯姬

【内容】:

黄昏歌舞促琼筵,银烛台西见小莲。

二寸横波回版慢水,一双纤手语香弦。

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权。

愿托襄王云雨梦,阳台今夜降神仙。

瓜字开头的成语

瓜字开头的成语如下:

瓜田李下、瓜熟蒂落、瓜瓞绵绵、瓜分豆剖、瓜李之嫌、瓜葛相连、瓜剖豆分、瓜区豆分、瓜字初分、瓜熟而代、瓜分鼎峙、瓜衍之赏、瓜熟蔕落、瓜连蔓引、瓜田之嫌、瓜剖碁布、瓜皮搭李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读作guā,最早见于金文。瓜本意是挂在藤上的葫芦状果实,后引申为形状如瓜的饰物、仪仗、兵器之类的器物,又引申为瓜成熟、瓜分等含义。

瓜的基本释义

①蔓生植物,叶子像手掌,花多是黄色;果实可以吃。种类很多,如西瓜、南瓜、冬瓜、黄瓜等。

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③(Guā)姓。

扩展资料

成语运用

①瓜李之嫌

【解释】: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出自】:《旧唐书·柳公权传》:“瓜李之嫌,何以户晓?”

【翻译】:《旧唐书·柳公权传》:“瓜田李下之嫌,为什么家喻户晓?”

【示例】:若是未能调动有关雇员的职责,亦可考虑成立一个由较高级职员主持的工作小组,专责处理该事项,以避免瓜田李下之嫌。

②瓜田李下

【解释】: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自】: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翻译】: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患于未然,不处于嫌疑之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示例】:但瓜田李下,嫌疑难辨,万一已拘者畏法混供,也甚怕堂讯之下,玉石不分。

③瓜分豆剖

【解释】:瓜被剖开,豆从筴中分裂而出。比喻国土被并吞、分割。

【出自】: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晁无咎》:“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翻译】: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晁无咎》:“五代干戈,四海国土被分裂,斯文道灭。”

【示例】: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重,被列强瓜分豆剖之局势触目惊心。

④瓜田之嫌

【解释】: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自】:明·李贽《与耿克念书》:“我欲来已决,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

【翻译】:明·李贽《与耿克念书》:“我已经决定要来,但是反过来想,难免有瓜田李下的嫌疑。”

【示例】:为了避免瓜田之嫌,孤男寡女不宜独处一室。

⑤瓜熟蒂落

【解释】: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出自】: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六:“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翻译】: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六:“整体地法天,负阴抱阳,比喻瓜熟蒂落地,尝啄同时。”

【示例】:况吉人天相,自然瓜熟蒂落,何须过虑。

1、瓜田李下[guātiánlǐxià]

释义: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出处: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白话翻译: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2、瓜熟蒂落[guāshúdìluò]

释义:瓜熟了,蒂自然脱落。比?喻时机、条件成熟,就能顺利成功。蒂:连接枝茎与瓜果的部分。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六:“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白话翻译:效仿天地,调和阴阳,就好像瓜熟之后,蒂自然脱落,鸡子孵化时,小鸡将出,即在壳内吮声。

3、瓜田纳履[guātiánnàlǚ]

释义:经过瓜田,弯腰提鞋,比喻容易招惹无端猜疑。

出处: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白话翻译: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4、瓜瓞绵绵[guādiémiánmián]

释义:瓞:小瓜;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出处:

《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白话翻译: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

5、瓜剖豆分[guāpōudòufēn]

释义:像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人分割。

出处: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白话翻译:前前后后三个朝代,五百多年,现在居然像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被人瓜分了国土。

瓜瓞绵绵瓞:小瓜;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瓜分鼎峙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瓜分豆剖瓜被剖开,豆从筴中分裂而出。比喻国土被并吞、分割。

瓜葛相连瓜、葛:都是蔓生植物,其藤能攀随在别的物体上。①比喻辗转攀连的社会关系。②比喻两件事或两个人相互牵联的关系。

瓜李之嫌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瓜连蔓引比喻人事上辗转牵连。

瓜皮搭李树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

瓜剖豆分象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人分割。

瓜区豆分犹言区分有序。

瓜熟蒂落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瓜田之嫌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有关年龄的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女至30岁???——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

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如13岁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庆”。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十岁称“幼学之年”。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十三岁称“舞勺之年”。语出《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勺是一种管乐器。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

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十四岁常称“二七”。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十五岁称“志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

女子十五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及笄”、“笄岁”谓女子十五岁。如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谈献三·抱松女》:“宣城诸生罗恺妻孙氏,年始笄,遇兵变,从姑避山中松下。”《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宋代柳水《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宫腰指女子的细腰)。

女子十六岁称为“破瓜”、“及瓜”。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可拆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晋人孙绰《情人碧玉歌》之二:“碧玉(女子名)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如同二七一十四,十六岁称二八。如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女子十六岁还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梁家熏指女子美丽的眉毛,梁指东汉外戚权臣梁翼,史称其妻“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黛指眉毛。

十八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

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后来人们就称二十岁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等。不满二十岁为“未冠”或“未成冠”。《汉书·叙传下》:“贾生矫矫,弱冠登朝。”贾生指汉朝名士贾谊。宋叶适《司农詹公墓志铭》:“公始冠,第进士。”第进士,即科举得中进士。《旧唐书·崔胤传》:“冠岁名升甲乙,壮年位列于公卿。”甲乙即甲科乙科的并称。汉时科考分甲乙丙三科,升甲乙,即科科考及第。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的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南朝梁人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新唐书·车服志》:“未冠者童子髻。”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未成冠登仕。”

弱冠还称“弱年”、“弱龄”、“弱岁”。如晋陆机《赠第士龙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在另一本上“弱年”作“弱冠”,可见弱年与弱冠同义。南朝梁人任昉《序》:“时司徒袁粲,有世之度,脱落尘俗,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时粲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可见弱龄也是弱冠之年。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述旧怀言》诗:“弱岁游玄圃,先容幸弃暇。”孙汝听注:“弱岁,谓弱冠也。”

古时还称二十岁为“七尺”。《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注释说:“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为什么以七尺来代称二十岁呢?因为古时尺短,一尺只合二十多厘米,七尺才一米多,正是成年人的身体高度。,而二十岁算成年人,所以以七尺代二十岁。

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花信本指开花的信息。相传应花期而吹来的风有二十四番,故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

三十岁称“而立”、“立年”、“始立”。《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还就称三十岁为“而立”、“始立”。如鲁讯《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诗:“始立何容减宦情?”“立年”是而立之年的省语。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九:“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三十岁还称“始室”、“壮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有室即有妻子,所以始室指三十岁。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壮室”源于《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唐代蒋防《霍小玉传》:“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

四十称“强仕”、“不惑”。《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是气力强也。所以以前称四十岁为“强仕之年”。明代东阳《和沈地官时游城西朝天宫韵》:“君今已强仕,我亦非儿童,及时不努力,倏忽成老翁。”“不惑”源于《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人以不惑为四十的代称。陶潜《饮酒》诗之六十:“行行而不惑,淹留遂无成。”

五十岁称为“艾服”、“及艾”、“知命”、“知非”、“杖家”。《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艾,指艾的苍白的颜色。孔颖达注释解说:“年至五十,气力已衰,发苍白如艾色也”。“服官政”即是做官从政,后来就以“艾服”作为五十岁的代称,北周人王褒《太保尉迟纲碑铭》:“年逾艾服,任重台衮。”台衮即台辅,古时三公宰辅的官位。

因五十岁称艾,所以五十岁也叫“及艾”。如明人归有光在《道难》中说:“而余门人沈孝,年已及艾,有原宪之贫。”“原宪之贫”是个典故。原宪是孔子的弟子,是个清高贫寒之士。原宪住处十分破烂,上漏下湿,杂草丛生。子贡乘高车驷马去见他,原宪杖藜而应门。子贡说:“嘻!先生何病?”原宪对答说:“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愧而不前,后来“原宪之贫”就成为文士清贫的典故。

《论语·为政》:“五十岁而知天命。”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后来就用“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如郭沫若《沸羹集·无题》:“照年龄来说,我已是知命晋一的人,但不知怎么的,我却感觉着一切都还年轻。”“知命”,也作“知命之年”。

《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人,是一个急求上进,而且勇于改过的贤大夫。这句话是他五十岁时知道了前四十九年的过失。后来就以“知非”代称五十岁。如白居易《自咏》诗:“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尊老制度,古已有之,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礼记·王制》说:“五十杖于家。”意思是五十岁时可以拄着拐杖自由地在家中行走。后来就把“杖家”作为五十岁的代称。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刘钟宛)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山东,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五十岁还称“大衍之年”或“半百”。大指大数,衍即演。大衍,指大数演褂。《易·系辞上》:“大衍指数五十。”意思是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古人又解释“五十”的含意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后人就以“大衍”代称五十,如鲁讯《书信集·致台静农》:“但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

半百即五十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年过半百等。

五十一岁称为“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将近六十称为“望六”。“望”是接近的意思。

六十岁称为“六秩”、“花甲”、“花甲子”、“杖乡”、“耳顺”、“耆”(qí音旗)。

前文曾说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六十岁。如李准《大年初一》:“今年是'鸡年’,阮辛酉(人命)是属鸡的,六十年花甲子,到正月初一,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岁了。”

“杖乡”同“杖家”一样,来自《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南朝梁人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尚齿,指尊老。矜,注重、崇尚之意。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其注释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所谓“微旨”指精深微妙的意旨。后来就用“耳顺”作为六十岁的代称。《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

六十也叫耆。《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汉书·孔光传》:“大师光…今年耆有疾。”

六十一也称“开七”或“华甲”。开七前已说过,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六十一岁为·

“华甲”。如《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华甲重逢。’”

六十四岁也称“破瓜”。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六十四岁的代称。宋人杨亿《谈苑》:“吕洞宾仙翁多游人间……。洎(人名)见之,索纸笔八分书七言一绝留题,颇言将佐鼎席意。末句云:'功当成在破瓜年。’俗以破瓜为二十八,洎果六十四,乃其兆也。”

年将七十称为“望七”。文珦《冬日遣兴》诗:“吾年亦云衰,逾六已望七。”诗圣杜甫的《曲江》诗之二曾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句,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古稀”也作“古希”。明人李贽《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宋代李昂的《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地位到公辅,耆艾过稀年。”耆艾是尊长的意思。

《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国指都邑和国都。意思是说七十岁可以拄杖行走于都邑国都。后来就用“杖国”作为七十岁的代称。唐代官仪《代刘幽州清致仕表》:“钟漏已殚,齿历云暮,杖国之年斯及,夜行之惧载深。”这是上官仪为刘幽州写的请求退职的表章,意思是将到七十,年高衰迈之意。

七十岁还称“致仕之年”、“致政之年”、“悬车之年”、“悬车之岁”。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礼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所以致仕之年、悬车之年(岁)都作为七十岁的代称。如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证》诗序:“少是反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相。”清人梁章钜《归日琐记·七十致仕》:“若今人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之期,即不必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岁。”

七十一岁称“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七十七岁称“喜寿”。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所以这么称呼。将近八十谓之“望八”。韩愈《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竟不充。”

八十岁称“八又称“耋”(die音喋)。《诗·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毛注解说:“耋,老也;八十曰耋。”陆游《书志》诗:“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耋。”与“耋”相关,还有个多解的寿称――髦(mao音帽),毛杜预皆说:“八十曰髦。”《礼记·曲礼上》说:“八十、九十曰髦。”汉代宽《盐铁论》中说:“七十曰髦。”由于众说纷芸,所以一般指七十至九十岁的高龄。

八十岁还称为“杖朝”。《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意谓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后来就把“杖朝”用作八十岁的代称。清赵翼《初用拐杖》诗:“我年届杖朝,卅载林下叟。”

八十八岁称“米寿”。因米字可以分为八十八三个字,所以称八十八为米寿。

将近九十称“望九”。如明人吴晋《与林茂之前辈书》:“先生以望九之年,犹灯下书头字。”

九十岁称九秩。宋任广《书叙指南》说:“九十曰髦,又曰□(左雨右台)背,又曰鲵齿,又曰黄耇,又曰眉寿,又曰冻梨。”“□(左雨右台)”(yi音宜),即河豚,背指老人背上生斑如鱼。“齿”指老人齿落后又生的细齿,黄的黄指老人白头发脱落后又生长的黄头发。耉(音gou,苟),高寿的意思。眉寿,即豪眉,老人长出的长眉毛。冻梨指老人面皮上生有斑黑如冻梨一样。以上种种都是老人长寿的特征,通常指高寿,但也作九十岁的代称。

九十岁还可称“九龄”。语出《礼记·文王世子》:“文王谓武王曰:'女(即汝)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者。’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我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面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原来周文王寿命为一百,周武王为九十,后文王给武王三岁。文中的“九龄”即指九十岁。郑玄对其注解说:“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如宋代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龄终。”但“九龄”也指九岁。如陶潜《责子》诗:“通(人名)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九十九岁称“白寿”。因为白字是百字少一,所以作为九十九岁的寿辰。

一百岁称“期颐”。《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孙希旦还进一步解释说:“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所以百年称“期”。如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

顺便说一下,人死时的年龄称为“终年”、“卒年”或“落年”。其中“落年”不大常见。宋人罗泌所著《路史·后记七·小昊》曰:“小昊青阳氏……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一百有一。”小青阳氏,指传说中黄帝的儿子之一,东夷集团的首领。

再说几句日本人的寿称。日本人称八十岁为“伞寿”。因为汉语中的伞子日文简体字中没有“十”上的两个点,字形就是上八下十,成八十的意思。日本称九十岁叫“卒寿”。因为“卒字”在日文中简写为上九下十,就是九十了。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中文卒字含有死亡的意思。另外,“喜寿”、“米寿”、“白寿”等都与我们一样。但喜寿的解释不同,日本喜字的简体写法是三个七字呈品字形重叠起来,近似七十七之意。这些相同处大概是因为日本文字源于汉字之故吧。

以上来自网上。

襁褓,不满周岁;垂髫:指幼年;豆蔻:女子十三、四岁;束发,男百子十五岁以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度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九十耄耋;一百岁期颐。

89十读maodie仅对楼上上的进行补充楼上的做知法就觉得不对了吧复制人家的啊!·!·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

60-顺耳道(花甲)70-古稀80、90-耄耋

100-期颐

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版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权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话

不满周岁:襁褓

婴儿:黄口

二三岁:孩提

七八岁:始龇

幼年百:垂髫

幼年\童年:总髫\总角

童年\少年:总发\束发

女子十三四岁:豆蔻年华

女子十五岁(成年):及弈度之年

男子二十岁(成年):弱冠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耳顺\花甲

七十岁:古稀内

八九十岁:耄耋

百岁:期颐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

60-顺耳(花甲)70-古稀80、90-耄耋

100-期颐

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容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满周岁zd:襁褓

婴儿:黄口

二三岁:孩提

七八岁:始龇

幼年:垂髫

幼年\童年:总髫\总角

童年\少年:总发回\束发

女子十三四岁答:豆蔻年华

女子十五岁(成年):及弈之年

男子二十岁(成年):弱冠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耳顺\花甲

七十岁:古稀

八九十岁:耄耋

百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婴儿:黄口

二三岁:孩提

七八岁:始龇抄

幼年:垂髫

幼年\童年:总髫\总角

童年\少年:总发\束发

女子十三四岁:豆蔻年华

女子十五岁(成年):及弈之年

男子二十zhidao岁(成年):弱冠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耳顺\花甲

七十岁:古稀

八九十岁:耄耋

百岁:期颐

字有什么成语?

【不立文字】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不易一字】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八字打开】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

【白纸黑字】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拆白道字】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

【拆牌道字】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同“拆白道字”。

【春山八字】八字:喻指眉毛。漂亮的眉毛,宛如淡淡的春山。形容女子眉毛秀美。

【待字闺中】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

【点指画字】指在合同文约或供词上按手印签字画押。

【点纸画字】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纥字不识】纥:人名。连“纥”字也不认识。指文盲。

【鸿章钜字】犹鸿文。比喻巨着、大作。

【句比字栉】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同“句栉字比”。

【矜句饰字】矜:慎重;饰:整饰。形容写文章时字斟句酌,十分慎重。

【讲文张字】指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锦字回文】绣在锦缎上的回文。指情诗。

【嚼字咬文】嚼:将食物咬烂。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实质。

【句栉字比】一句句梳理,一字字比较。形容认真校核。

【金字招牌】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现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

【句斟字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目不识字】指一个字也不认得。

【片文只字】指少数的几句话语。

【片言一字】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贫于一字】贫:贫乏。贫乏得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字。形容苦心作文,炼字艰难。

【片言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僻字涩句】冷僻的字、词和晦涩的文句。

【片纸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人生识字忧患始】忧患:忧愁,苦难。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指一个人识字以后,从书中增长了见识,对周围事物就不会无动于衷。

【生辰八字】生辰:生日;八字:指出生年、月、日、时所值干支,每项用两个字代替,共八字。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

【识文断字】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识文谈字】知晓文字。

【梳文栉字】指训释文字。

【俗下文字】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三写易字】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十字打开】比喻话说的很清楚或道理讲的很明白。

【十字街口】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

与“字”匹配的四字成语93条:

【不立文字】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不易一字】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八字打开】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

【白纸黑字】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拆白道字】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

【拆牌道字】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同“拆白道字”。

【春山八字】八字:喻指眉毛。漂亮的眉毛,宛如淡淡的春山。形容女子眉毛秀美。

【待字闺中】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

【点指画字】指在合同文约或供词上按手印签字画押。

【点纸画字】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纥字不识】纥:人名。连“纥”字也不认识。指文盲。

【鸿章钜字】犹鸿文。比喻巨着、大作。

【句比字栉】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同“句栉字比”。

【矜句饰字】矜:慎重;饰:整饰。形容写文章时字斟句酌,十分慎重。

【讲文张字】指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锦字回文】绣在锦缎上的回文。指情诗。

【嚼字咬文】嚼:将食物咬烂。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实质。

【句栉字比】一句句梳理,一字字比较。形容认真校核。

【金字招牌】旧时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现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

【句斟字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目不识字】指一个字也不认得。

【片文只字】指少数的几句话语。

【片言一字】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贫于一字】贫:贫乏。贫乏得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字。形容苦心作文,炼字艰难。

【片言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僻字涩句】冷僻的字、词和晦涩的文句。

【片纸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生辰八字】生辰:生日;八字:指出生年、月、日、时所值干支,每项用两个字代替,共八字。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

【识文断字】识字。指有一点文化知识。

【识文谈字】知晓文字。

【梳文栉字】指训释文字。

【俗下文字】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三写易字】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十字打开】比喻话说的很清楚或道理讲的很明白。

【十字街口】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

【十字路口】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十字路头】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识知无字】指幼儿识字。

【识字知书】指有文化知识。

【推敲字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用意。

【天文数字】表示极大的数字。

【挑字眼儿】从措辞用字上找小毛病。

【文从字顺】

【行间字里】指文章的字句中间。

【瞎字不识】讥嘲人是睁眼瞎子,一个字也不认识。

【惜字如金】指极其节省文字,不多费笔墨。

【言从字顺】从:通顺。语言文字通顺、流畅。

【齩文嚼字】同“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咬文啮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咬文啮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一言半字】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咬音咂字】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

【一字褒贬】褒:赞扬,夸奖;贬:给予不好的评价。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记事论人,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

【一字不差】一个字也没有更改,与原文雷同。

【一字不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不苟】苟:马虎,随便。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一字百金】增损一字,赏予百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不落】落:丢下。指整篇文章都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背诵。

【一字百炼】百炼:上百次的锤炼。形容写作时在文字上反复推敲。

【一字不识】一个字也不认识。

【一字不爽】一个字也不错。指交待的话与原话一致或与事实符合。

【一字长城】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一字兼金】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见心】看到一个字就能看到人的思想。形容书法艺术能体现出人的个性。

【一字连城】极言文辞的精妙。

【一字千金】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钧】钧:古代重量单位,1钧=30斤。形容文字有份量。

【一字千秋】指文字警辟,足垂久远。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吐字清晰,也指严肃认真,毫不苟且或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咬字眼儿】在措辞用字方面过分挑剔。

【一字一句】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泪】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

【一字一珠】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字夹风霜】夹:夹杂、搀杂。字句里夹杂着风霜。比喻文章森严而有力

【载酒问字】载:携带。带着酒去别人家问字。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逐句逐字】挨次序一字一句地。

【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字若涂鸦】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比喻书法拙劣、幼稚

【知书识字】指有文化修养。

【字顺文从】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字挟风霜】比喻文笔褒贬森严。

【只字不提】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

【字斟句酌】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只字片言】指零星的文字和很短的话。形容提到的很少。

【只字片纸】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逐字逐句】挨次序一字一句地。

【字字珠玑】珠:圆的珍珠;玑:不圆的珍珠。形容诗文语言精炼,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珍贵。

【字字珠玉】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珍贵值钱。形容文章作的好,声价高。

其他含“字”的成语:

【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人生识字忧患始】忧患:忧愁,苦难。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指一个人识字以后,从书中增长了见识,对周围事物就不会无动于衷。

【三字狱】狱:指官司,罪案。指宋朝名将岳飞的冤狱。后也泛指冤狱。

【天字第一号】天: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个字。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比喻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

【文字狱】统治者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而造成的冤狱。

【严以律己,宽以字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一字入公门】事情一旦告到官府,有案为凭,就无法挽回。告诫人们诉讼应慎重。

【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一字值千金】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荏苒韶华,若白驹过隙,已是碧玉年华。什么意思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都是指时间百过得很快的意思。

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碧玉年华。出自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度》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时光荏苒问(读音rěnrǎn):时间渐渐过去,常形容时光易逝。例:郭沫若《洪答波曲》第一章六:“荏苒之间版快要过新年了。”

白驹过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白驹:白色骏马权,比喻太阳;隙: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