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分进合击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分进合击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何人作于何时?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反围剿所做的,名为《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译文为:

白云山顶的浓云象是愤怒地站立起来,白云山下的冲杀声震天撼地,红军从山上猛冲下来,如同飞将军降临。枪枝如林,直逼敌阵,十五天长驱七百里,从苍茫的赣江边一直打到青翠的闽西山区,红军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势无阻挡如同卷席。

意思是:红军在这次反“围剿”首战告捷后,“接着打郭、打孙、打朱、打刘。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350公里,打五仗,缴枪两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

1931年5月,蒋介石又调集二十万军队,以何应钦为总指挥,开始了第二次大“围剿”。这回借鉴第一次“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失败,改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从吉安到建宁拉开1条800里长的弧形阵线,兵分4路向中央苏区大举进攻。

五月十六日,红军在吉安县东固伏击蒋军公秉藩部28师。接着在十五天内,从西向东横扫七百里,五战五胜,打破了第二次大“围剿”,并且乘胜追击,解放了广昌、建宁。6月1日,毛泽东带领总部和总前委进驻建宁县城。3日召开军民庆祝第2次反“围歼”成功大会。就在这前后,毛泽东在住所西门外天主堂楼上写了这首词。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31年夏季,国民党军队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兵力增加至十八个师又三个旅近二十万人马。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红军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派出侦查人员,加强战术训练,建立野战医院,甚至在部队集中时为节约粮食以减轻补给压力而把官兵的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与此同时,大批赤卫队员和少先队员再次出动,对敌人的后方和运输线进行不断的骚扰。

红军再次使用大规模的运动战术,自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的半个月中,从赣江边一直打到福建西北的山区里,一路上找到机会就回身一战,不战则已,战就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力求围歼。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毛泽东1931年夏反第二次大“围剿”胜利期间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反第二次“围剿”的首次战斗东固之战的生动描绘和整个战役的艺术概括,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无敌威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词即《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6月

白云山zhidao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专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就是说行军迅速属,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很快将敌人打败了

国民党五次围剿共产党所发生过什么事情

1、第一次围剿:

由南昌出发的国民党军分三路纵队,从袁水流域到赣江以东,一次次扑空,始终找不到红军主力。

红军的应对政策是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几天后,红军总部侦察得知,敌第一纵队司令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正大步向龙冈推进。毛泽东一直等待的机会出现了。

群山环抱的龙冈,中间是狭长的盆地,当地群众又能帮助封锁消息,是红军设伏的好场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击败国民党军10万兵力,第18师师长张辉瓒被活捉,第一次围剿结束。

2、第二次围剿:

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积极部署对红1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

红军决定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从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红1方面横扫七百余里,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红军粉碎敌人“围剿”后,乘胜转入进攻,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解放了赣东,闽西的黎川、南丰、建宁、泰宁、宁化、长汀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3、第三次围剿:

1931年7月,国民党军集结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赶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

1931年11月10日黄安战役打响,历时43天,国民党军被歼15000余人;1932年1月19日商潢战役打响,历时10多天,国民党军被歼5000余人。

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围了六安苏家埠等敌据点,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历时48天,国民党军被歼30000余人,总指挥厉式鼎被生擒,第三次“围剿”又以胜败告终。

红军第一方面军30000人,在毛泽东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支。第三次“围剿”又以失败告终。

4、第四次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

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经过黄陂、草台冈两仗,国民党近3个师被歼灭,1万余人被俘虏,第四次围剿又以失败告终。

5、第五次围剿:

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其部署为: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第1、第2、第3路军,计33个师又3个旅。其第1路军4个师又2个旅位于吉水、新淦(今新干)、永丰、乐安、宜黄地区;第2路军6个师位于金溪、腾桥、崇仁地区。

以陈诚任总指挥的第3路军18个师又1个补充旅为此次“围剿”的主力军,集结于南城、南丰、临川地区。北路军的任务是:由北向南,构筑碉堡封锁线,实施对中央苏区的主攻。

以第3路军在第1、第2路军策应下,向广昌方向推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由北路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的2个师扼守赣江西岸的吉安、泰和等地,配合西路军维护赣江交通;总预备队3个师位于抚州(今临川)附近。

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11个师又1个旅,筑碉扼守武平、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机动,相机向筠门岭、会昌推进,配合北路军作战。

西路军总司令何键所部9个师又3个旅,和浙赣闽边守军5个师又4个保安团分别“围剿”湘赣、湘鄂赣和闽浙赣苏区红军,并阻止红一方面军向赣江以西和赣东北机动。

第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指挥6个师又2个旅,负责福建防务,并阻止红军向东机动。空军5个队配置于南昌、临川、南城,支援作战。

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次反围剿

1、国民党第一次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2、国民党第二次围剿

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3、国民党第三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国民党第四次围剿

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5、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

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军反“围剿”战争

1、第一次围剿:

由南昌出发的国民党军分三路纵队,从袁水流域到赣江以东,一次次扑空,始终找不到红军主力。

红军的应对政策是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几天后,红军总部侦察得知,敌第一纵队司令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正大步向龙冈推进。毛泽东一直等待的机会出现了。

群山环抱的龙冈,中间是狭长的盆地,当地群众又能帮助封锁消息,是红军设伏的好场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击败国民党军10万兵力,第18师师长张辉瓒被活捉,第一次围剿结束。

2、第二次围剿:

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积极部署对红1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

红军决定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从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红1方面横扫七百余里,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红军粉碎敌人“围剿”后,乘胜转入进攻,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解放了赣东,闽西的黎川、南丰、建宁、泰宁、宁化、长汀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3、第三次围剿:

1931年7月,国民党军集结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赶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

1931年11月10日黄安战役打响,历时43天,国民党军被歼15000余人;1932年1月19日商潢战役打响,历时10多天,国民党军被歼5000余人。

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围了六安苏家埠等敌据点,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历时48天,国民党军被歼30000余人,总指挥厉式鼎被生擒,第三次“围剿”又以胜败告终。

红军第一方面军30000人,在毛泽东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支。第三次“围剿”又以失败告终。

4、第四次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

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经过黄陂、草台冈两仗,国民党近3个师被歼灭,1万余人被俘虏,第四次围剿又以失败告终。

5、第五次围剿:

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其部署为: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第1、第2、第3路军,计33个师又3个旅。其第1路军4个师又2个旅位于吉水、新淦(今新干)、永丰、乐安、宜黄地区;第2路军6个师位于金溪、腾桥、崇仁地区。

以陈诚任总指挥的第3路军18个师又1个补充旅为此次“围剿”的主力军,集结于南城、南丰、临川地区。北路军的任务是:由北向南,构筑碉堡封锁线,实施对中央苏区的主攻。

以第3路军在第1、第2路军策应下,向广昌方向推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由北路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的2个师扼守赣江西岸的吉安、泰和等地,配合西路军维护赣江交通;总预备队3个师位于抚州(今临川)附近。

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11个师又1个旅,筑碉扼守武平、安远、赣县、上犹地区,阻止红军向南机动,相机向筠门岭、会昌推进,配合北路军作战。

西路军总司令何键所部9个师又3个旅,和浙赣闽边守军5个师又4个保安团分别“围剿”湘赣、湘鄂赣和闽浙赣苏区红军,并阻止红一方面军向赣江以西和赣东北机动。

第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指挥6个师又2个旅,负责福建防务,并阻止红军向东机动。空军5个队配置于南昌、临川、南城,支援作战。

为什么普列含诺夫既是列宁的敌人又是列宁的战友?

普列汉诺夫(1856~1918)

Plekhanov,GeorgiValentinovich

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56年12月11日生于唐波夫省小地主之家,1918年5月30日卒于芬兰。1875年同民粹派秘密组织建立联系。1876年12月18日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前组织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政治示威,旋被矿业学院开除。1876年创建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1878年改称土地和自由社,任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编辑。1879年9月另组土地平分社,在工农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曾三次被捕。1880年1月流亡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同F.恩格斯建立联系,了解西欧工人运动,并陆续将《共产党宣言》等一些K.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译成俄文。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1900年同V.I.列宁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1903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多次参加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1898年上半年最早起来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后又同米勒兰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进行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转向孟什维克,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905年革命时期提出“分进合击”的机会主义策略,实际上把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责备无产阶级“本来用不着拿起武器”。1905~1907年革命失败后,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

他是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以也可以说是列宁的朋友。但就他本人的某些方面的观点正好与列宁相反,所以是敌人。

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56年12月11日生于唐波夫省小地主之家,1918年5月30日卒于芬兰。1875年同民粹派秘密组织建立联系。1876年12月18日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前组织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政治示威,旋被矿业学院开除。1876年创建北方革命民粹派小组,1878年改称土地和自由社,任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编辑。1879年9月另组土地平分社,在工农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曾三次被捕。1880年1月流亡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同F.恩格斯建立联系,了解西欧工人运动,并陆续将《共产党宣言》等一些K.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译成俄文。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并领导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批判民粹主义。1900年同V.I.列宁一起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火星报》和《曙光》杂志,草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1903年主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党的总委员会主席,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多次参加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长期担任国际局委员。1898年上半年最早起来批判伯恩施坦主义,后又同米勒兰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进行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转向孟什维克,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1905年革命时期提出“分进合击”的机会主义策略,实际上把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责备无产阶级“本来用不着拿起武器”。1905~1907年革命失败后,大多数孟什维克成了取消派分子。普列汉诺夫反对取消派,同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拒绝参加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叛乱。

他是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以也可以说是列宁的朋友。但就他本人的某些方面的观点正好与列宁相反,所以是敌人。

也是敌人中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