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以战养战及解释

  • 关于成语以战养战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以战养战利与弊?

《希望对你有用》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战争都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那么进行战争的目的,就孙子兵法这部兵家宝典,所推行的军事哲学来说,就是用战争牟利。这就是所谓的以战养战的根本面目。其中速战速决,百战百胜,是以战养战的最理想形式。如果是一场持久战,这一场战争肯定会有大量的消耗。假如说是突袭性质的“速战”,能够快速结束战斗,对自身的伤害最小,人员消耗也最低,装备消耗也最小。所以说,这两个特点,无论哪种情况下的“以战养战”的精髓。

不过我们的主题,与其说是以战养战,不如说是如何以战养国。这就是典型的军国思想。“国家的剑,为国家的犁赢得土地”。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二战的轴心国。日本原本想通过战争的掠夺,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不过结果反而增加了困难。无论日德,最早的构想,也确实是迅速结束战争。不过同盟国的反击使这个幻想彻底破灭,最终走向了毁灭的结局。不过日本的想法,就是将国家利益,极大的依托在战争上。通过侵略,掠夺资源和人口。这是我们提到国家如何“以战养战”是的一个标准套路。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土地争端有所减少,并且陆上资源,已经被各个势力详尽的瓜分了,引此这种旧式的“以战养战”观点肯定是行不通的。

说到现代战争是如何“以战养战”就一定要提到美国。说美国是战争发家是一点没错,从建国到二战,到冷战结束成为世界老大,美国似乎在每场战争中都能过获益是其发展的关键。而持续到现在还能继续发战争财的国家,也只有美国一家。所以现代战争究竟能不能发财,我们看美国就对了。美国在新世纪发动了多次战争,其主要都是针对中东的石油国家,这些石油国武装庞大但臃肿,空有规模但技术落后。对比起自身的资源属性,将这些军力放在美国面前,只要挑起直接战争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因此美国战争时的所有消耗,都能在战争结束后收获更大的利益。伊拉克战争是有可以说美国人定义了现代信息化战争,美国华丽胜利的背后就是巨额的花费。完成这场战争共计耗费约7000多亿美金,但借伊拉克战争的机会,美国稳固了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唯一货币之地位,同时也像很多中东国家展示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而这两点收获远远比7000亿美金要值钱。通过战争中的种种现实需求,美军新增的现实需要,美国由低成本的GDP做成的7000亿军费蛋糕瓜分给了国内的军火寡头,新的装备,新的武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力被开发出来。美国自身又借由战争完成了工业制造行业的硬件升级。而在战争后的外源影响力,又能将美国的对外军售继续维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平。同时美国支出的巨额军费,完全可以由自己的印钞机搞定,新印的货币向全球输入通胀,流向世界上所有的美元国家,而美元作为全球性的结算货币,无疑只要在地球上的国家都会中招。全球原材料价格飙升,就是在给美国的军费买单。金融资本来钱太容易,能够支撑和维持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全球存在并继续推广美国的国家利益。这是由上一场战争美国获利的美元霸权决定的,而也继续决定着下一场战争美国获利的模式。这种现代战争的“以战养战”,是在算计整个世界,也是在时刻准备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动战争。“现代战争的”以战养战“是美国人的规则,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效仿的。

战争本身,对于经济的影响就极为复杂。首先战争本身就是一项搞财政投入的项目。于此同时,在古代后勤条件下,战争往往还会大量占用社会中的人力和畜力,因此对日常的经济生产生活,也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古代军队的管理等等问题,军队即使在己方领土行军,也时常会出现军队扰民,甚至是“老乡借头”的情况。因此战争本身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是相当明显的。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国家被战争所累,甚至是越打越强,那么就必须要让自身通过战争所带来的利润最大化,同时尽量缩减自身的战争消耗。

如何能从战争中,迅速获得短期红利以填补战争的消耗,则是将战争长时间持续下去的关键。也因此,在古代很多将领,都会刻意放任甚至指挥军队去劫掠被刚刚占领的村庄和城市。因为这样就可以让士兵去自行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从而降低军队后勤的压力,并且劫掠所带来的财富诱惑,也可以提升士兵的士气。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暴力劫掠,还可以将其中获得的财物、人口用于继续战争的资本。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最具考验的,还是如何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尽快建立起自身稳定的统治。因为这不仅在于能否为军队的继续战争,提供重要的财政补贴,同时在战争中,也意味着军队后方的安全。不过这一点,对于不同的政权体系,往往会出现巨大得差异。因为这不仅是对一个政治文明长时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考验,同时对于统治者和将领本身的能力,也有着极大的考验。这方面极端的例子就是蒙古人那种杀光新征服土地上人口的做法。最后,重点讲述一下,对于战争经济来说,同样重要的如何降低战争成本。

总的来说,由于人类千万年来对于利益本能的向往,因此历史的发展,终究是由一些共性在其中。不过一个好的战争经济学自然也不是万能,即使是能够做到完全“低能耗”的进行扩张,国家政权和经济的复杂性,也往往会为每个政权设置他们无法跨越的扩张界限。

什么是以战养战?

这是当然的!

无论那个国家都需要以战养复战!

你认为制一粒大米,一根柴火、一支香烟、一块纱布都需要百从中国运来???

后来将越南北部的东西全部抢光!机械度、工厂、水利知、电力。

般不走的全部炸毁。以免中国走后这群白眼道狼继续利用这些资源。

就是用战争来维持战争。

战争就必然需要投入很多物力财力人力,复甚至整个国家的一切力量都会被调动起来,为了应付战争;这就导致国家的许多事业荒废无人管理制,比如农业手工业......使国家的正常经济无法运转。而战争需要物质作为基础,且消耗很大,这样就知容易把国家拖垮。所以就会通过掠夺(包括土地掠道夺,经济掠夺等)敌国来补给自己,使战争机器得以运转下去。

日本以战养战是什么

上世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当时日本已经是世界一流发达国家,中国仍然是四分五裂的积贫积弱之国,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而中国地大物博,所以日本无力支撑一场长期的对华战争。鉴此,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实行“以战养战”“现地存活”的战略,尽可能减少侵华战争对日本本土的经济消耗。

也就是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拿沦陷区的资源,供养战争的费用。1931年日本占领了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中国东部最繁荣富庶的省市,国民政府被迫迁移到重庆,有效管辖的地方只有西北、西南的一些落后贫穷地区。日本占领中国东部地区后,掠夺东部地区的资源,用于对中国的战争。日本原打算在数月之内灭亡中国,但计划落空后,也认识到战争难以速胜,须作长久打算。日本国民经济从1939年开始下滑,日本国内惊呼“历年所积贮的资源,尤其军需原料已快用尽罄,经常产品,又不够供应需要”。

尤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与美英中多国作战,财力压力空前增加,单凭日本国内经济力量根本无法支撑长期战争,这种形势更加促使日本“以战养战”指导思想的形成。以战养战,最简单的就是控制沦陷区物资和资源,为战争服务。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的《处理中国事变纲要》说,对于“旧中国官方机关和土地、建筑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加以适当利用”。这样,日本人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所有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资产,一概视作敌产予以查封和冻结,当作战利品没收。

1939年8月,日本正式设立了由日本驻华中军、政、财三方参加的主要由军方控制的“军配组合”,控制华中地区的物资和流通,其分支机构遍布华中十多个城市,涉及行业有棉花、棉纱、棉布、人造丝、毛丝及毛丝制品、工业药品、染料、纸张、谷肥、砂糖等众多领域,直接控制这些行业的原料和产品。

1940年11月,又成立“输配对被没收的“官产”中尚有生产能力的工厂企业,日军实行“军管理”,对于中国私人企业则暂为“保管”,实际上仍然是“军管理”。所谓“军管理”,要么是日军自行经营,要么是委托给日本会社代为经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上海租界,不仅没收接管了近百家英商和美商的工厂企业,还宣布华商工厂企业为“敌产”,全部予以接管,实行“军管理”。除了实行“军管理”外,日本还在沦陷区以“委任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形式占有、操纵华商工厂企业。为了更方便地垄断、控制沦陷区的工矿交通等多项产业和公共事业的经营和运作,日本在华设立国策公司,如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这两大国策会社隶属于日本“兴亚院”,而“兴亚院”是由首相任总裁、专门负责侵华事务、直接从事经济掠夺的骨干机构,在它们下面又成立了许多深入中国各行各业的子公司。形形色色的公司、银行和协会,成为密布沦陷区的吸血管,沦陷区源源不断的资源尤其如粮食、煤炭和棉花等战略物资,通过这样的吸血管流入日本人之手。

除了控制物资生产和销售,日军也通过在沦陷区发行公债的办法,筹集战争经费。抗战期间日伪在沦陷区既发行日本公债也发行伪政权公债。“七七事变”后,仅1939年,日军在华北就发行过七、八次“中国事变”公债。在伪蒙疆地区,日军推行“中国事变爱国公债”,发行福利奖券,用日本公债换取蒙疆现钞,再以之收买各种生产资料,购买土地,开办工厂。

日本的一些机构或民间组织、企业也在中国沦陷区发行金融债、企业债,如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在华北发行华北开发债券,为在华北活动的日本企业提供资金,总共发行日元券55次。抗战期间,日本也在台湾大肆发行国债,为日本的侵华战争筹备军费。日本各银行成为日本公债的吸纳机构,到1945年末,台湾各银行持有的日本国债总额达到8.8亿元,占同期银行资产总额的35?同样,日伪统治下的满洲伪政权、汪精卫伪政权、蒙疆伪政权也大量发行公债,至日本投降前,伪满、汪伪以及伪蒙疆政权发行的公债超过100种,华北伪政权还发行“华北食粮债券”。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沦陷区发行债券34.4亿元,如果加上战时在台湾的30亿元,则发行量达到60亿元之多。

7这些公债大部分是长期债券,在抗战胜利之前绝大多数未得到兑付。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曾组织专家设立专门机构,对尚未兑付的日伪公债进行调查统计,准备向日本索赔,但最终因国内形势变化,未能实现。日军在伪满洲国、台湾和大陆沦陷区发行的债券,基本上是强制性的。它强迫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债券,如1943年伪满中央银行公布“普通银行资金特定用途制度”,规定私营各银行工企金融合作社等金融机关,须保有相当于存款额30?公债。它还向社会强行摊派债券,如1942年伪满《资金统制法》规定,买卖3000元以上不动产时,需强制购买相当于贩卖价格一半的公债,政府或机构发放津贴时需附一定数量的公债,后来更规定对职工一律按收入摊派相当比例的公债。

另外,日军强制沦陷区人民将钱存入伪银行,转而购买日伪公债。日伪公债发行还与伪币发行结合起来,通过公债和货币发行两手,隐蔽掠夺沦陷区的民资民财。日伪发行公债的办法,主要是让银行先购买债券,然后银行再用这些债券作为准备金发行纸币,如伪满洲中央银行自1937年宣布日本公债可以充作现金准备金,第二年又规定伪满洲国公债也可以充作准备金,且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到1944年时,允许日本公债可以无限制地充作准备金。日伪可以无限制地发行债券,伪政权的银行因此也可以无限制地向社会发行钞票,其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数千倍。

日本侵华之始,发行军票作为军费使用,强制规定与中国货币的比值,强制在黄河以南沦陷区使用。军票既无准备金,又不与日元挂钩,想发行多少就可以发行多少,完全是“空手套白狼”。

1942年日本和汪伪签订中央储备银行与正金银行(日本)往来存款契约(日称为“对存存款”),根据契约日本可以自由调拨汪伪的中储券。这样,汪伪政府就成为日本军费及其他所需资金的承担者,中央储备银行成为日本的提款机。此后汪伪发行的90?储券被日本正金银行获得,用以支付日本战费及在华日本机构的费用。中储券的发行源源不断,日军从中掠夺的中国人的财富也就源源不断,造成沦陷区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过这种隐蔽手段,日军于无形之中实现了财富的大转移。对税收的直接劫夺是日本实现“以战养战”战略的又一种做法。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就控制了东北的税收。为了给战争提供费用,日本人在东北进行了四次大幅度的战时大增税。

1941年12月第一次增税,增加8个新税目,原计划增收3000万元,由于搜刮苛细,实际增收13.2亿元。当年税收总额达到日本入侵前的11倍。1942年10月第二次大增税,带来1.6亿元的增收,当年税收总额达到日本入侵前的18倍。1943年第三次大增税,主要是提高原有税种的税率,增加了2.46亿元的税收,使当年税收总额达到日本入侵前的24倍。1944年12月第四次大增税,增加了税率,调整了税种,增加了“不动产所得税”,带来4.29亿元的增收,使当年税收总额达到日本入侵前的30倍。

四次战时大增税,使东北的税种由原来二十多种增加到六十多种,税率也大幅度提高,税收总额比增税前增加一倍以上。战时大增税带来的收入,主要用于侵华的战争费用。抗战开始前中国最重要的税收是关税、盐税和统税,这三大税种都集中在东部。中国东部地区沦陷后,关税、盐税和统税都落入日本人之手。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东北海关全部沦于日本人之手。

1937年10月,华北最重要的海关津海关也落入日军手中,收入占所有海关一半的江海关,于1938年沦陷。截至1939年底,全国22处海关被日军占领。1938年5月,日本通过外交谈判,与英国签订了关税协定,从英国手中取得了中国海关及关税控制权。日英协定规定,凡在中国的日本占领区内各口岸海关征收的关税,一律存入位于日本横滨的正金银行。日本占领下各口岸英国汇丰银行的关税项下的所有余额,概交日本正金银行。这样,日本就完全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关税收入。

汪伪政权建立后,日军名义上将征税权交由汪伪政权,但实际上仍然由日本人控制。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6月至1939年3月,日本扣留的江海关税收超过1亿元,从抗战爆发到1939年,日军劫夺的关税收入至少有1.5亿元。日军将一些关税收入充作军费,或用作日本特务机关经费,如1939年7月至1940年4月,日本特工组织“梅机关”就先后提取4500万元法币作为活动经费。盐税方面,

1938年3月日本占领华中地区主要产盐区后,立即接收当地盐场和盐务机关,仅1938年年度华中地区征收盐税8520万元,被日军提用5600万元。统税方面,当日军占领一些地区后,尤其占领一些富庶地区、交通比较发达地区或与中国军队交界的地区后,就立即设卡直接征税。日本占领上海后,于1938年4月由日本华中派遣队特务部策划成立了伪上海统税局征收统税。伪维新政府成立后,伪上海统税局改组为苏浙皖税务总局,仍然直接隶属于日本华中派遣军特务部。

在战争早期,中国最重要的税收关、盐、统都被日本人直接拿走。汪伪政府成立后,日本把沦陷区的税收逐渐划归汪伪政府。但是税收归汪伪政权使用后,也有相当大的部分开支用于配合日本人的清乡等行动,以维护日本人统治服务,帮助日本人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沦陷区的财政也成为“以战养战”的一部分。

日本在控制、劫夺沦陷区税收的同时,还在察哈尔等地大肆种植鸦片,实行鸦片专卖,据统计,侵华期间日本通过鸦片专卖可能获得折合当时3亿美元的收入。这些收入当然被用于侵华战费。日本到底攫取了沦陷区多少资财用于侵华战费,目前并无详实的统计;日本从沦陷区搜刮的资财占到日本侵华战费的比例是多少,目前也无数量上的精确统计;日伪攫取的有些资财也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并非全部用于战争,所以,对于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现地存活”“自给自足”所耗费的中国人资财,目前只有描述性的估计。但无论如何,日本通过攫取中国沦陷区的资源,企图实现侵华战争的“自给自足”及“现地存活”,用中国人的钱财攻打中国人,大大减轻了日本本土的经济压力和资源耗费,也加重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更使英勇抗战的中国军民承受了更大的牺牲。

利用占领地的粮食税收矿产工业等保障驻军的百开支,同时维持整个战争的运转,以减轻战争花费对日本本土经济的依赖压度力,和支持战争,问由于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人民军队的不断战斗,人民充分的组织,使敌人被困在据点答城市,交通线瘫痪,矿产等无法运输回日本国内,版据点内的敌人粮食供应也出现困难,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很难实现,而人民军队的力量由于采取的正确的战术权则在不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