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以暴易暴及解释

  • 关于成语以暴易暴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成语】:以暴百易暴

【拼音】:yǐbàoyìbào

【解释】: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度治没有改变。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知其非矣。”

【示例】:吏转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道,游移不敢即应。★清·蒲松龄《聊斋志内异·周三》

【近义词】:以暴易乱

造句:中国反对任何暴力活动,认为以暴易暴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会激起更多容的怨恨,使事态进一步复杂化。

以暴易暴的意思:

【成语】:以暴易暴

【拼音】:yǐbàoyìbào

【解释】:以:用;易:改变,更换;百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度的统治没有改变。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造句】:

1.阿权武功不凡,决定以暴易暴,可是李国楝为知求自保,出卖了阿权。

2.处理时不要纵容孩子,也不要长篇大论说道理,更不应以暴易暴,责打孩子。

【用法道】:作谓语、定语;指残暴统治

【故事】: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内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都不愿为王,跑到周文王那里。文王死后,武王要出兵讨伐暴君商纣王,出发那天,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他不要采取军事行动容,认为“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面对各种不公平,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暴易暴,以copy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这样做会使人陷入不道德的深渊,而失去道德高地是我们付不起的代知价;所以对待不公,只有矫枉而不过正,以补偿性措施填补不公造成的伤害道即可,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道德的阳光下自由生长。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用暴力来取代暴力,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区别。神农氏、虞和夏zhidao朝一个代替一个都走向了灭亡,我应专该回归到哪里呢?

采薇歌

先秦:佚名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属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以暴易暴是何意·出自于哪?

“以暴易暴”形容残暴的统治代替残暴的统治。

此典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殷朝时,有个小国叫孤竹国,是殷汤封的。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齐。依照传统,接替君位的应是伯夷,但孤竹国君却想将君位传给叔齐,后来孤竹国君死了,叔齐要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愿接受,逃走了。叔齐也不愿做国君,也悄悄逃走了。国人便立孤竹国的二儿子为国君。伯夷、叔齐两人听说西伯昌很得人心,便去投奔,谁知到了那里以后,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用车载着西伯昌的神位,到东方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一起上前去劝阻,武王的左右要抓捕这两个人,姜太公把二人放走了。不久武王灭了殷纣王,自称周武王,封他父亲为周文王,整个国家便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了。

伯夷、叔齐却誓死不吃周朝的米,他们居住在首阳山中,采野菜充饥,饿得快要死了,做了一首歌,其中有两句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说:周武王用他的暴行除去了残暴的君王殷纣王,结果仍然是一暴换一暴,他们自己真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

殷纣王荒淫暴虐,百姓痛苦不堪,周武王率诸侯讨伐,正是顺从民意,伯夷、叔齐的见解,迂极,愚极,可叹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