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鸿渐于干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鸿渐于干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小子厉,有言,无咎 咎 什么意思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白话】初六,鸿雁飞起来逐渐前进到水涯旁边,落伍离群,显得不安;象征着年幼无知的孩子有危难,受到言语中伤,如果能够循序渐进,就不会受害。

———————————————————————————————————

第五十三卦:《渐卦》

渐:女归吉,利贞。

【白话】《渐卦》象征循序渐进:如同女子出嫁那样,按照一切婚嫁的礼节循序渐进,就会得到吉祥,有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白话】《象辞》说:《渐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巽(风)上,表明高山上的树木逐渐长得高大,象征循序渐进;君子观看高山上的树木逐渐长得高大的情况,由是修养德性,改善社会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白话】初六,鸿雁飞起来逐渐前进到水涯旁边,落伍离群,显得不安;象征着年幼无知的孩子有危难,受到言语中伤,如果能够循序渐进,就不会受害。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白话】《象辞》说:“年幼无知的孩子有危难”,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白话】六二,鸿雁飞起来逐渐前进到安稳的磐石之上,饮食和乐,吉祥。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白话】《象辞》说:“饮食和乐”,说明决不是尸位素餐不干事情的。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白话】九三,鸿雁飞起来逐渐前进到较平的山顶,好比丈夫远去出征而不复还,他的妻子非夫而孕难以生育,这当然是凶险的事;但却能以刚烈御强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白话】《象辞》说:“好比丈夫远去出征而不复还”,离开自己的同类是值得忧虑的;“他的妻子非夫而孕难以生育”,因为违反了妇道;“但却能以刚烈御强寇”说明守正能够使丈夫与妻子和顺相保。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白话】六四,鸿雁飞起来逐渐前进到高树之上,或许能找到较平的枝杈得以栖息,这样就没有愆尤。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白话】《象辞》说:“或许能寻找到较平的枝杈得以栖息”,说明六四柔顺和服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白话】九五,鸿雁飞起来逐渐前进到丘陵上,好比丈夫远出在外,妻子三年没有怀孕;但邪毕竟不能胜正,因此最终得到吉祥。

《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白话】《象辞》说:“邪终久不能胜正,因此就得到吉祥”,实现了夫妇聚首的愿望。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白话】上九,鸿雁飞起来逐渐前进到高山之上,漂亮的羽毛可以作为典礼上洁美的装饰品,吉祥。

《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

【白话】《象辞》说:“洪亮的羽毛可以作为典礼上洁美的装饰品,吉祥”,说明洁美高尚的志向不能相乱的。

鸿渐于陆 的解释

成语名称:鸿渐于干

成语发音:hóngjiànyúgàn

成语释义:以次而进,渐百至高处。后指始入仕途。

成语出度处:《易·渐》:“初六,鸿渐内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

成语示例:回思子平日节概,痴人说梦,尚是~而已,无足为异。

★明·海瑞《与博白大容尹林仲和书》

《易经.渐卦》

渐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三卦,阐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遁序渐进”的道理。渐卦上巽下艮,巽为木,艮为山,山上有木,木随山势而长,渐长之义。卦中三阴三阳,阴阳均衡,可只有“六二”和“九五”各得其位,相互应援;又巽为长女,艮为少男,有男女婚媾之象,故卦辞“女归吉,利贞。”古代认为,女子生来就是别人家人,所以女子出嫁叫“归”,这与下卦“归妹”是一个意思。古代女子出嫁有个烦琐的过程,要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占卜合婚,六聘之礼方可出嫁;而出嫁的礼仪又很复杂,需一步步有序地进行,故借用喻之“渐”。53.1渐:女归吉。利贞。白话渐卦:女大当嫁,这是好事。这是吉祥的贞卜。解读渐,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木;下卦为艮,艮为山。木植于山上,不断生长。喻人立身于道义,培养其德行,进而影响他人,移风易俗。所以卦名曰渐。渐,就是渐进的意思。归,古时侯以女子出嫁为归。53.2《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而不穷也。白话逐渐而进,女子出嫁吉祥。进而取得正位,前往有功。按正道前进,可以正邦国。渐卦的位是刚夭居中。能停下随顺地等待,行动起来就没有困穷。解读渐之进也,朱熹说:“之字疑衍。”朱说是。此句当为“渐,进也”。“进得位”两句,本卦初爻为阴爻,居阳位,升进而至于第二爻、第四爻,皆居阴位,是位像相得,喻女子出嫁夫家,得主妇之位。其位刚得中也,此以九五爻象、爻位为据。九五阳爻,为刚,居上卦中位,第五位又为阳位,是性相合而位得中。喻君王正其位,治理其邦国。止而巽,本卦下卦为艮,艮为山,其象为静止;上卦为巽,巽义为逊。沉着谦逊是渐卦的品德。《彖辞》说:渐,就是渐进的意思。本卦初爻为阴,进而升为第二爻、第四爻,皆以阴爻而居阴位,这种卦象显示,女子出嫁,可得主妇之位,能持家庭之政。推而广之,君王能正其位,治其国。渐的下卦为艮,艮义为止;上卦为巽,巽义为逊。像人沉着而谦逊,无往不利,永不困穷。53.3《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白话山上长有树木就是渐卦,君子从中得到启示,要居於安德,改善风俗。解读善俗,《释文》:“善俗,王肃本作善风俗。”善,改善。《象辞》说:本卦下卦为艮,艮为山;上卦为巽,巽为木,木植山上,不断生长,是渐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山之育林,从而以贤德自居,担负起改善风俗的社会责任。53.4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白话初六:鸿雁走进了山涧。筮遇此爻,警惕小孩顽皮,遭遇危险,应该加以谴责,则没有灾难。《象辞》说:小孩顽皮遭遇危险,由于有家长呵责制止,理应不会失事故。解读鸿,王弼说:“鸿,水鸟也。”渐,进,走到。干,《释文》“荀、王肃云:山间涧水也。”即山涧。鸿渐于干,这是象占之辞。本卦六爻均以鸿雁为占,所占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象辞》则附会解释。小子,指小孩。育,沙少海先生说:“当借为*。篆文言与*,形近而讹。《说文》:“*,语相诃拒也。训诃责、谴责。”爻辞是以鸿(大雁)为喻来说明渐进的过程。鸿是一种水鸟,性情温和,南北群行有序,寒暑往来有时,用以来喻女子及其婚嫁之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初六”以阴居卦之最下,上无所应,不能远飞,只能“鸿渐于干”。巽为少女,尚不具备出嫁的条件;艮为止,只能是等待。大雁慢悠悠地走上了岸,这时却有个“小子”贸然撞进来,这是危险的。为什么说“厉”呢?因为这个小子不懂“渐”的规矩,没有履行求婚的程序,应该先有媒妁之言,故“有言,吉”。53.5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白话六二:鸿雁走上水边高地,饱饮餍饫,自得喜乐。筮遇此爻,吉祥。《象辞》说:饱饮餍饫,自得喜乐,喻指其人,自食其力,从不白吃白喝。解读磐,本作般。王引之说:“《史记?孝武纪?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并引武帝诏曰:‘鸿渐于般’。孟康注曰:‘股,水涯堆也。’其义为长。”水涯堆,犹言水边高地。衎衎(kàn),《礼记?檀弓》上。“饮食衎尔。”郑玄注:“衎尔,自得貌。”“六二”居中得正,上应“九五”之尊,如“鸿渐于磐”,立足稳健,“九五”欲下而应之,“女归”之象。“饮食衎衎”《帛书》作“酒食衍衍”,说的是女子出嫁时欢乐的婚宴场面。53.6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御寇,顺相保也。白话九三:鸿雁走到旱地上。筮遇此爻,丈夫出征可能不再回返,妇女怀孕可能流产,这是凶险之兆。但有利于抵御敌寇。《象辞》说:丈夫出征不再回返,说明其人掉队遇险。妇女怀孕而流产,说明其人失其保胎之道。利于抵御敌寇,说明国人能够同心同德,保家卫国。解读丑,《尔雅?释诂》:“丑,众也。”“九三”以刚居阳,上无所应,以阳刚之质有躁进之意。鸿本是水鸟,却“渐于陆”,凶多吉少,凶到什么程度呢?“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夫征不复”是男子出征不能归还,“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君子于役》。“妇孕不育”是女子在男子出征前怀了孕,但因难产而生不下孩子。“不复”、“不育”都有“渐”之义。男子之所以不归,是因为随军打仗去了,故“利御寇”。53.7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白话六四:鸿雁飞到树木上,有的停息在河边堆放的桷木上。筮遇此爻,没有灾难。《象辞》说:有的鸿雁停息在河边堆放的桷木上之所以没有灾难,由于六四阴爻居于九五阳爻之下,像人有驯服而又谦逊之德。解读桷(jué),《说文》:“榱也。椽方曰桷。”圆的叫椽,方的叫桷,房屋顶上承瓦的木条。顺以巽,此以六四、九五之爻象、爻位为据。顺,顺从。巽,谦逊。“六四”以阴柔处“九三”、“九五”两个阳刚之中,下无所应,处于很困难的境界。“鸿渐于木”,这本不是大雁所居之地。大雁的蹼是相连的,抓不住木头,“或得其桷”——如若站在一个方木上或许尚可站得稳点,而获“无咎”。“桷”是屋顶上的椽子,代指房屋。九三“夫征不复,妇孕不育”,总得找一个安身的地方,一是等夫,二是生子,这个地方大概就是娘家吧。53.8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白话九五:鸿雁走到山陵上。筮遇此爻,妻子多年不能怀孕,但始终不会被人取代,吉祥。《象辞》说:始终没有被人取代,吉祥,妻子实现了与其丈夫和谐白头的愿望。解读胜,胜过,取代。莫之胜,是说没有人能取代她。“九五”以阳刚居君位,高高在上,犹“鸿渐于陵”。本与“六二”正应,但中间有“九三”、“六四”相隔,而不得相见。出征人在外,阴阳得不到调和,故有“妇三岁不孕”之象。但“九五”以刚居尊,“六二”柔顺中正,爱情忠贞不逾,谁也不能夺其志,故“终莫胜之,无咎。”53.9上九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吉祥。《象》曰:其羽可用为仪,岩,不可乱也。白话上九:鸿雁走到山头上,它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祥之兆。《象辞》说:鸿雁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祥之兆,编织舞具的羽毛应该纯而不杂,像人心志不乱。解读阿,原讹为陆。恒作陆不仅与九三爻辞重复,且不协韵。江永、王引之、俞樾均说是阿之讹。阿、仪古为韵。今据改。《说文》:“阿,大陵也。”仪,古时侯人文舞的道具,用鸟羽编织。“上九”处卦之终、巽之极,若“鸿渐于陆”。这里的“陆”当“云路”解,即高飞入云,有超逸远走之象。“其羽可以为仪”是对这种行为的褒奖,它像羽毛一样美丽,可以作为人们的仪表。渐卦,阐释由停顿的状态,迈步向前时,应采取渐进的原则。前进才能建功,前进当然要刚毅,但也要把握中庸原则。不可以勉强,不可以冒进,应当稳当,依据状况,把握时机,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循序向前迈进,动静顺乎自然,才能安全,行动不会穷困。如果刚强过度,不停的冒进,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当然,在渐进中,会有阻碍,但邪不胜正,必须以正当的方式突破。超脱於世俗之外,不为名利所累,则可进退由心,可以说是进的极致。

干的干是什么意思

干,拼音:gāngàn

详细释义

(1)

触犯,冒犯,冲犯:~扰。~涉。~预(亦作“干与”)。森然~霄。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2)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禄。~仕。

(3)

关连,涉及:~系。互不相~。

(4)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戈。

(5)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支。

(6)

涯岸,水边:“河之~兮”。

(7)

个数:若~。

(8)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燥。~旱。~枯。~柴。豆腐~。

(9)

枯竭,尽净:~尽。~杯。

(10)

徒然,白白地:~着急。

(11)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亲。

(12)

"用壮族语言来翻译,“干”是“上面”的意思,“干栏”就是“上面的房子”。这种意思与文献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合......。(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gàn

(1)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躯~。~线。

(2)

做:~事。说~就~。

(3)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才。~员。~练。

编辑本段

释义

名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同本义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注:“朱干,赤盾。”

司干。——《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3)又如∶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4)岸;水畔

鸿渐于干。——《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传》。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5)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6)天干。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干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7)姓[1]

动词

(1)捍卫

(2)又如:干害(捍护)

(3)触犯;冒犯;冲犯;冲

干,犯也。——《说文》

辙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4)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宋。——《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杜甫《兵车行》

(5)又如:干渎(冒犯。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6)立,建立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7)求,求取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8)又如: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9)干预;干扰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10)关涉;牵扯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1)又如: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12)怠慢,慢待。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1]

形容词

(1)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gàn)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同引申义

方将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3)又如: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4)枯竭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刘基《卖柑者言》

(5)又如:干蛋(方言。穷光蛋);干竭(枯竭)

(6)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赵氏干娘,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明·文林《琅琊漫抄》

(7)又如: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8)形容声音干涩嘶哑。如:干哑(干涩嘶哑)[1]

副词

(1)徒然,白白地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韩愈《感春》

(2)又如: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3)虚假地,表面地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宋书·范晔传》

(4)又如:干乔(装模作样)[1]

编辑本段

方言

◎粤语:gon1◎客家话:[客英字典]gon5[台湾四县腔]gon1[客语拼音字汇]gon1[陆丰腔]gon1[梅县腔]gon1[海陆丰腔]gon1[宝安腔]gon1[东莞腔]gon1gon5[沙头角腔]gon1

◎潮州话:gang1guan1(kangkua?)

姓氏——干姓

易经中鸿渐于陆是什么意思

鸿渐于陆:鸿雁逐个回归到陆地上。

鸿渐:鸿鸟飞翔由低复处逐渐进于高位。

陆:在这里可作“登陆”讲,指群雁已经到达陆地制。

出自道家典籍《易经》,原文为:

1、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译文:鸿雁又回归落到陆地,它的羽毛可以用作装饰。

2、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译文:鸿雁又从水边石头上向上渐渡,来到了陆地上。丈夫出去应征或者营生没有回来,妻子在家有了身孕还没有生育。

扩展资料:

《易经》包括《连山》、《百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度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

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知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属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上古著作。

《易经》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道家共同的经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的出处

书信还有两个很文雅的别名一个叫鸿雁传书,另一zd个曰鱼传尺素。

『鸿雁传书』的『来龙』的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另一个是民间流传的凄美的『女人版』,说的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专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鱼传尺素』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属中有尺素书。』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鱼传尺素就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客人从远方来,给我两条鲤鱼,叫人烹饪鲤鱼,肚中有一尺长的绢帛。

鱼传尺素出处: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展转不可见,忽觉在他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鸿雁传书的出处:

《周易?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