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乐善不倦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乐善不倦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2、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

邢冰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神秘主义

照孟子和儒家中孟子这一派讲来,宇宙在实质上zd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上学原则,人性就是这些原则的例证。孟子及其学派讲到天的时候,指的就是这个道德的宇宙。理解了这个道德的宇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天”。一个人如果能知天,他就不仅是社会的公民,而且是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孟子·尽心上》)。孟子进一步区专别“人爵”与“天爵”。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换句话说,天爵都是在价值世界里才能够达到的境地,至于人爵都是人类世界里纯属世俗的属概念。一个天民,正因为他是天民,所关心的只是天爵,而不是人爵。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

(1)B

(2)【答案示例】孟子把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比作追复求人爵,而把向人间散播仁义忠信,无私奉献比作追求天爵。制我认为追求天爵优于追求人爵,因为前者一方面可以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还会生出无尽的快乐;后者会生出种种烦恼痛苦。

(1)B项?获得“人爵“也需要通过人的勤奋努力和成就等。

(2)略

孟子说:“有天赐的爵知位,有人授的道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天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是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丢弃了天赐的爵位。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他的人爵)也一定会丧失的。”

为什么说晏殊为相“喜荐拔人物,乐善不倦”?

大宋景德年间,江西临川出现了一位才识非凡的“神童”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谥号“元献”,人们称他“晏元献”。仁宗时期,他曾数度出任宰相,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少年得志的宰相之一。

晏殊小时候聪慧过人,七岁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真宗景德元年(1004),当时任宰相的张知白安抚江南,发现了少年博学的晏殊,并且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了朝廷。第二年,真宗殿取进士,小晏殊气度不凡、文章高妙、品性淳直,颇得真宗赏识,赐进士出身,伴在真宗身边。晏殊日益受到真宗的眷注,小小年纪便身居高位,担任要职。据说,真宗每当有头痛之事,就写在一块小纸上请教于他,足以看出真宗对他的器重。

晏殊不但自己做官,而且极喜荐拔人物,他所举者之人大多成就非凡,也证明了晏殊独具慧眼、善识贤才。

仁宗天圣五年,晏殊因用笏板击落随从牙齿,被贬官知宣州(今河南商丘)。到位之后,他大力兴办学校,还请了范仲淹教授学生。过了没多久,朝廷又将他召回做官,由于他很看重范仲淹的才识,就向朝廷举荐了范仲淹,范仲淹的仕途也由此开始,最终成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相、一世之师。

晏殊一生喜荐拔人物,特别是他任宰相时期,更是利用朝廷重臣和文坛名士的有利身份,广揽天下有识之士,热情举荐、提携天下贤士,乐善不倦。因而“一时名士,多出其门”(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当时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富弼、欧阳修、韩琦……都得到了晏殊的大力提携。这些人有的是他的学生,有的还成了他的女婿。他们人人都成就非凡,范仲淹、富弼、韩琦都是当时被皇帝所倚重的贤相、名臣,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的一代文宗。仁宗对晏殊广揽贤士也十分高兴,认为人才会聚,国家才会治理得更好。而一些小人却妒忌晏殊,攻击他“胶固乱党”、“布满要路”。有一次,晏殊想提拔欧阳修做河北都转运,刚刚上奏皇帝,就遭到了谏官的反驳,他们要求将欧阳修留在朝廷,其实是害怕欧阳修担任要职,对他们不利。结果由于他们人多势众,欧阳修出任之事未被皇帝允许。

尽管在举荐、提拔人物时,屡遭挫败,但晏殊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仁宗庆历初年的改革,他是关键人物,因为新政重要人物的任用、提拔都与晏殊有很大的关系。一时间,天下名士会聚,聚合成了一股强劲的进步的政治势力,在新政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晏殊一生好贤,提携贤良众多,遍布台阁。欧阳修在为他写挽辞时道:“谋猷存二府,台阁遍诸生。”(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