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靖难之役的成语大全_四字靖难之役的成语意思

  • 形容靖难之役的成语大全_四字靖难之役的成语意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译文: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其中有乱臣贼子,必须发兵讨伐,将皇帝身边的乱臣贼子清理干净。)

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汕鬃灾锷庇谧笏趁拧J匚澜鸫?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B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

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6306532

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

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朱棣是以为国“靖难”为名 靖难就是平定变乱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打着

清君侧的旗号造反 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见明成祖)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

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

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墒ё伲?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jìn?? nan第四声)

平定变乱:融(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

靖难之役

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见明成祖)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墒ё伲?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啥灾钔跏拼竽阎粕罡杏锹恰Q嗤踔扉τ胫芡踔???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杉次缓螅?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 焚,余皆废为庶人。朱允?闪钫??m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m、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这就是“靖难之役”。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降燕从战者甚多。燕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梢蕴?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燕,屡战失利。

建文三年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朱允?砂芫忠讯ǎ?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四年六月,江防都督陈?u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捎肜罹奥】?金川门降燕,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刹恢?所终。

朱棣下南京后,自即皇帝位,下令大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50余人,榜其名曰奸臣,大行屠杀,并实行族诛之法,族人无少长皆斩,妻女发教坊司,姻党悉戍边。朱棣还令尽复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朱棣夺取皇位后,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继又迁都北京,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靖难之役:明初燕王朱棣夺取皇位的战争。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太祖死

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2633566

,皇太孙建文帝即位,用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采取削弱诸王势力的措施。1399年,太祖第四子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号称“靖难”。1402年,燕王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建文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危险.靖有特指皇帝的意思

皇上有难了,咱上。和“靖难”二字经常挂勾的是“削藩”和“清君侧”,受害者有晁错(被杀)、朱允火文(丢官)等,受益者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安禄山(当了两年皇帝)、朱棣(当了二十一年皇帝)等

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评价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晌?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

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

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

历史走向的“三大案”。

“靖难之役”以后,开国功臣集团――明朝初年的“太子党”地位急剧下降。南京是开国功臣集团的巢穴,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

京,更加削弱了开国功臣的影响力。伴随着开国功臣集团地位的下降,靖难功臣的影响力迅速攀升,英国公张家成了此后明朝政坛的不倒翁,长期处于最高统治集团之列。

靖难之役,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呢?
公元1402年4月1日。

大明官军将帅及众幕僚立于楼子镇大箭楼之上。

春光灿烂,原野中的隋唐大运河自西向东缓缓而流,如一条玉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楼下大明官军正埋锅造饭,楼上大明官军将帅幕僚指点谈笑。

楼子镇北百丈许,数杆“燕”“靖难”“清君侧”大旗,立于燕军军中。

风起,风中军旗飘扬。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这个“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因建文帝削藩引起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桑?战争持续四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

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365656536

不断被歼。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在安徽灵璧三打楼子镇、大战齐眉山、血染虹桥,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史称“靖难之役”。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呢?这事儿说来话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