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精兵简政及解释

  • 关于成语精兵简政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李鼎铭提到的精兵简政有什么来源

1、1938年10月侵华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百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

2、1941年11月,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度鼎铭等人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问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

扩展资料

精兵简政意义: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精兵简政,克服了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这对中答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讲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精兵简政进行了三次,将主要的精力集专中在了当时的主要任务上,才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中心,工作要有轻重缓急。属如果分不清主次,必然手忙脚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兵简政

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中:“精兵简政”这来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此处的“精兵简政”出自(来源)《南史·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示例:

只要肯认真抗战,这种精兵简政,分头并进,倒也似乎更要合理些了。★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五章

县委书记仲连元一双铁腕,雷厉风自行,大力精兵简政,淘汰冗员。★刘zhidao绍堂《村妇》卷二

精兵简政:精简人员,缩减机构。也比喻精简不必要的东西。精:经过提炼或挑选的;精华。简:使简单,简化。政: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85236.htm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从本年初开始,由于日伪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残酷“扫荡”,抗复日根据地明显缩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相应地缩小军政机构,才能克服物质困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在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制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当时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开明士绅李鼎铭等11人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兵简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对此主张立即采纳,并于当日起开始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广泛施行,中共中央知指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必须缩减,务求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不超过、甚至更少于居民的3?中央军委也发出相应指示。要求全军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道,加强基层。中共中央还指示,精简下来的干部不应降级使用,而应集中于山地或送一部分到中央,加以长期培训,以备将来使用

李鼎铭出生于晚清光绪年间,幼年时家境贫穷,寄居在舅父杜良奎家读书。杜良奎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的父亲,精读史书,擅长文墨。少年李鼎铭在求学中奠定了扎实的国文、史地和医学知识功底。1903年,二十二岁的李鼎铭,在绥德府大考中,取为廪生,皇榜提名,当时就算很有学问的人了。但李鼎铭并未留恋学位和待遇,回家乡桃花峁村办学。辛亥革命前后,西学东渐,来自北京、天津的一些新思潮、新信息,开始传到陕北这块遥远而又闭塞的土地,李鼎铭深受启发。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标,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污蔑共产党是"流窜陕北,为匪作乱",他们置日寇侵略、民族危亡而不顾,派出大军围剿红军,杀戮人民。由于当时的处境和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李鼎铭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的认识是陌生的,对共产党提出的各项抗日主张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出于抗日爱国的民族大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李鼎铭当时认为,国共积怨很深,共产党一定会借此杀掉蒋介石,但后来蒋介石却被释放了,这使他十分意外,迷惑不解。后来听周恩来的一次讲话他才知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他由此佩服共产党的正义之举、理智之见和为了民族崇高利益的高瞻远瞩、不计党派恩怨的高尚风格。从此,李鼎铭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并逐步走上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的进步之路。

李鼎铭儿子李力果在榆林中学就读时,深受共产党人的影响,投身革命,1931年在北京被敌人关押在草岚子监狱达五年之久。李力果从事革命期间,经常向父亲宣传进步思想,讲述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正确主张,这些都深深打动了父亲。后来,李鼎铭给狱中的儿子寄出长信,鼓励李力果"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建人所不能建之功"和"困苦艰难中磨练精神,增长其志气启发其知识"等,勉其坚定意志,坚持斗争。就这样,李鼎铭由开始不同意、不支持儿子进行革命活动,转为倾向革命者,接近共产党,支持儿子为了正义的事业英勇奋斗。

1940年年初,为了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任务,即在普选产生的参议会和政府人员的分配名额中,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普选中,李鼎铭以资深名士当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后来他去了延安,聆听了毛泽东等人的几次讲话。这些对他影响颇深,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土是诚心实意的合作,边区政府是民主进步的典范。于是他毅然迈上了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努力为边区政府服务的建言献策道路。

1941年10月15日,在边区政府二屈一次参议会上,经毛泽东提名,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这次会上,如何克服、当时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克服根据地政权职能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事繁杂现象和如何坚持长期抗战等,是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广大参议员踊跃发言,积极献策,就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许多提案和建议。之前,李鼎铭曾深入到米脂、绥德和延安周边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听取意见,又目睹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便主动找陕北著名人士姬伯雄、马济川、安文钦等人商量,以他个人名义,毅然向大会提交了精兵简政的提案。这个提纲的总原则是:精简、统一、效率;节约、反对官僚主义,主要内容是: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提出计划经济,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在现有经济基础上,政府应有量人为出的统一计划;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在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病残、滥竽充数等现象;对于政府实行筒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为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规范供给条例,避免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提倡节约、廉洁作风,克服浪费现象。提案一出,反响极大,大多数参议员认为,提案适时中肯,具有远见卓识,是当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随即"精兵简政"提案,经参议会审查,形成第八十一号决议案,交边区政府办理。

毛泽东主席得知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提案后,十分重视,毛泽东把提案内容一字一句地抄在笔记本上,同时还加了一段批语,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后来毛泽东还专门找李鼎铭谈话,虚心听取建议,并在一次讨论上说:"看了李鼎铭副主席精兵简政的提案,真是受益匪浅,李鼎铭的提案好得很,我们要当做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向党政军民各部门提出来,加紧实施。"这也是对李鼎铭为党分忧之心,参政施政才能的高度评价和赞赏。1941年12月,党中央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加强基层,提高效率,节约人力、财力等。以后又多次做出决议,颁发文件,号召全党和根据地的于部群众照此执行。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又对精兵简政做了高度评价,他说:"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的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1942年,毛泽东还为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写了一篇题目叫《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把精兵简政正式作为边区政府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陕甘宁边区政府各机关部门从1941年到1944年先后经过三次精简整改,效果极为明显,达到精简、统一、效率、节约和反官僚主义、反形式主义五项目标,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提纲被采纳,被认可,又在实践中顺利实施,是一件了不起的政治大事。当时的边区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能广泛联系群众,使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十分密切;能虚心,听取意见,使一切爱国力量、民主进步人士、党外开明人士团结在自己周围;能克勤克俭,廉洁自律,使各级干部和边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特别像李鼎铭这样的党外人士;受到共产党的尊重,使他们心情舒畅,没有顾忌,诚心地积极地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延安时期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有高效的工作作风,廉洁的生活操守,清明的施政行为,是我们党党风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最好时期,这是与李鼎铭的倡言分不开的。所以,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是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永远载人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历史

史册。

陕北的米脂县被称为西部文化县。毛泽东在他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的陕甘宁边区副主席、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家乡就在此地。

李鼎铭出生于晚清光绪年间,幼年时家境贫穷,寄居在舅父杜良奎家读书。杜良奎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的父亲,精读史书,擅长文墨。少年李鼎铭在求学中奠定了扎实的国文、史地和医学知识功底。1903年,二十二岁的李鼎铭,在绥德府大考中,取为廪生,皇榜提名,当时就算很有学问的人了。但李鼎铭并未留恋学位和待遇,回家乡桃花峁村办学。辛亥革命前后,西学东渐,来自北京、天津的一些新思潮、新信息,开始传到陕北这块遥远而又闭塞的土地,李鼎铭深受启发。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标,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污蔑共产党是"流窜陕北,为匪作乱",他们置日寇侵略、民族危亡而不顾,派出大军围剿红军,杀戮人民。由于当时的处境和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李鼎铭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的认识是陌生的,对共产党提出的各项抗日主张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出于抗日爱国的民族大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李鼎铭当时认为,国共积怨很深,共产党一定会借此杀掉蒋介石,但后来蒋介石却被释放了,这使他十分意外,迷惑不解。后来听周恩来的一次讲话他才知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他由此佩服共产党的正义之举、理智之见和为了民族崇高利益的高瞻远瞩、不计党派恩怨的高尚风格。从此,李鼎铭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并逐步走上与共产党合作共事的进步之路。

李鼎铭儿子李力果在榆林中学就读时,深受共产党人的影响,投身革命,1931年在北京被敌人关押在草岚子监狱达五年之久。李力果从事革命期间,经常向父亲宣传进步思想,讲述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正确主张,这些都深深打动了父亲。后来,李鼎铭给狱中的儿子寄出长信,鼓励李力果"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建人所不能建之功"和"困苦艰难中磨练精神,增长其志气启发其知识"等,勉其坚定意志,坚持斗争。就这样,李鼎铭由开始不同意、不支持儿子进行革命活动,转为倾向革命者,接近共产党,支持儿子为了正义的事业英勇奋斗。

1940年年初,为了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任务,即在普选产生的参议会和政府人员的分配名额中,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普选中,李鼎铭以资深名士当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后来他去了延安,聆听了毛泽东等人的几次讲话。这些对他影响颇深,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土是诚心实意的合作,边区政府是民主进步的典范。于是他毅然迈上了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努力为边区政府服务的建言献策道路。

1941年10月15日,在边区政府二屈一次参议会上,经毛泽东提名,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这次会上,如何克服、当时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克服根据地政权职能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事繁杂现象和如何坚持长期抗战等,是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广大参议员踊跃发言,积极献策,就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许多提案和建议。之前,李鼎铭曾深入到米脂、绥德和延安周边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听取意见,又目睹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便主动找陕北著名人士姬伯雄、马济川、安文钦等人商量,以他个人名义,毅然向大会提交了精兵简政的提案。这个提纲的总原则是:精简、统一、效率;节约、反对官僚主义,主要内容是: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提出计划经济,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在现有经济基础上,政府应有量人为出的统一计划;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在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病残、滥竽充数等现象;对于政府实行筒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为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规范供给条例,避免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提倡节约、廉洁作风,克服浪费现象。提案一出,反响极大,大多数参议员认为,提案适时中肯,具有远见卓识,是当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随即"精兵简政"提案,经参议会审查,形成第八十一号决议案,交边区政府办理。

毛泽东主席得知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提案后,十分重视,毛泽东把提案内容一字一句地抄在笔记本上,同时还加了一段批语,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后来毛泽东还专门找李鼎铭谈话,虚心听取建议,并在一次讨论上说:"看了李鼎铭副主席精兵简政的提案,真是受益匪浅,李鼎铭的提案好得很,我们要当做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向党政军民各部门提出来,加紧实施。"这也是对李鼎铭为党分忧之心,参政施政才能的高度评价和赞赏。1941年12月,党中央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加强基层,提高效率,节约人力、财力等。以后又多次做出决议,颁发文件,号召全党和根据地的于部群众照此执行。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又对精兵简政做了高度评价,他说:"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的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1942年,毛泽东还为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写了一篇题目叫《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把精兵简政正式作为边区政府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陕甘宁边区政府各机关部门从1941年到1944年先后经过三次精简整改,效果极为明显,达到精简、统一、效率、节约和反官僚主义、反形式主义五项目标,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提纲被采纳,被认可,又在实践中顺利实施,是一件了不起的政治大事。当时的边区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能广泛联系群众,使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十分密切;能虚心,听取意见,使一切爱国力量、民主进步人士、党外开明人士团结在自己周围;能克勤克俭,廉洁自律,使各级干部和边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特别像李鼎铭这样的党外人士;受到共产党的尊重,使他们心情舒畅,没有顾忌,诚心地积极地与共产党合作共事。延安时期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有高效的工作作风,廉洁的生活操守,清明的施政行为,是我们党党风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最好时期,这是与李鼎铭的倡言分不开的。所以,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是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永远载人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历史

史册。

在延安的岁月里,李鼎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忠实积极地贯彻协助党在边区的各项事业。在民主政治方面,李鼎铭要求在"三三制"政权中,民主人士要有职有权,不做"客人",不当摆设,克服包办代替、主观武断的施政现象;在政权建设方面,李鼎铭热爱公益,关心百姓,积极宣传支持抗战需要、促进人民生活的主张,自己经常下到基层,了解情况,体恤民情,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边区经济教育方面,李鼎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发展经济普及文化,倡导推广植棉,自织自纺,栽桑养蚕发展丝织和发展皮毛三项生产措施,并动员绥、米、佳、吴一带组织移民,到边区内地开荒垦地,确认他们的地权,并积极发展边区的中等教育,设置学校等。

1947年10月,边区政府为了避开胡宗南匪军的进攻,临时转移到绥德县义合镇办公。12月11日,李鼎铭在此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后毛泽东专致挽词,中共中央专发唁电,社会各界同赞李鼎铭为"爱国典范"。

精兵简政的意思是?

精兵简政[jīngbīngjiǎnzhèng]

[解释]精减人员,缩减机构。百也比喻精简不必要的东西。

[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度:“只要肯认真抗战,这种精兵简政,分头…”

希望我专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

满意请及时采属纳,谢谢!

“精兵简政”的含意

成语:精兵简政

【解释】精zhidao减人员,缩减机构。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只要肯认真抗战,这种精兵简政,分头并进,倒也似乎更要合理回些了。”

【近义词】精打细算、缩衣节食

【反义词】叠床架屋、尾大不掉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减人员,缩答减机构

精兵简政

开放分类:成语、文化、典故、历史

精兵简政(jīngbīngjiǎnzhèng)

解释精简人员,缩减机构。

【历史】

毛泽东曾指出:“‘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

1938年10月侵华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这个议案提出后,曾引起争议。有些人担心这会使边区在遭到敌军进攻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根本解决庞大机构与战争情况的矛盾,粉碎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办法。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主要内容是:将党、政、军、民等组织机构的脱产人员缩减到占所在根据地总人口的3%以内,军队(含游击队)与党、政、民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1,从而使脱产人员与根据地的供养能力相适应,从根本上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压缩与合并党、政、军、民领导机构,减少机关行政人员和部队的非战斗人员,充实基层和连队,将编余干部送到学校和训练班储备与学习;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规定由中共中央代表机关及各级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所在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消除党、政、军各自为政现象。

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军队的精兵简政工作从1941年12月陆续开始,至1943年底基本结束。实行这一政策后,部队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战斗力有所提高,并使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从而更加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