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一仍旧贯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一仍旧贯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一的成语

一刀两断一了百了一干二净一寸丹心一之谓甚一马平川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一日之长一气呵成一毛不拔一心一意一本万利一目了然一发千钧一如既往

一步一鬼一身是胆一言九鼎一应俱全一板三眼一枕黄梁一呼百应一败涂地

一命呜呼一刻千金一视同仁一树百获一挥而就一差二错一语破的一笔勾销

一唱百合一窍不通一盘散沙一望无际一掷千金一息尚存一笔抹杀一语道破

一举成名一览无遗一面之交一张一驰一波三折一念之差一知半解一呼百诺

一事无成一板一眼一穷二白一言为定一佛出世一步登天一劳永逸一字千金

一片冰心一手一足一日之雅一木难支一无所有一马当先一无长物一无所知

一日三秋一见如故一手包办一仍旧贯一孔之见一龙一猪一片丹心一丝不苟

一成不变一帆风顺一团和气一决雌雄一字之师一抔黄土一串骊珠一饭千金

一言以蔽之一改故辙一表非凡一拍即合一鸣惊人一往无前一贫如洗一泻千里

一行作吏一尘不染一场春梦一成一旅一丝一毫一叶知秋一龙一蛇一心一德

一相情愿一面之词一哄而散一举两得一误再误一笑置之一家之言一唱一和

一琴一鹤一落千丈一得之功一家眷属一唱三叹一钱不值一诺千金一脉相承

一面如旧一柱擎天一定不易一狐之腋一往情深一败如水一国三公一枕南柯

一纸空文一言难尽一饮一啄一针见血一技之长一字褒贬一衣带水一字一珠

一网打尽一扫而空一丝不挂一丘之貉一目十行一世之雄一反常态一手遮天

一见钟情一日千里一无所能一无可取一朝一夕一傅众咻一馈十起一寒如此

一鼓作气一概面论一路平安一辞莫赞一筹莫展一角即发一解即溃一意孤行

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瞑不视一箭双雕一潭死水一薰一莸一臂之力一蹶不振

一蹴而就一鳞半爪一夔已足丁一卯二杀一儆百闻一知十惩一儆百丁一确二决一雌雄举一反三人一己百挂一漏万说一不二不一而足独一无二偶一为之数一数二

可见一斑三眼一板一手一足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龙一蛇一字一板

心口如一背城借一言行不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百里挑一一言九鼎一应俱全一板三眼一枕黄梁一呼百应一败涂地一命呜呼一刻千金一视同仁一树百获一挥而就一差二错一语破的一笔勾销一唱百合一窍不通一盘散沙一望无际一掷千金一息尚存一笔抹杀一语道破一举成名一览无遗一面之交一张一驰一波三折一念之差一心一意一路平安一辞莫赞一筹莫展一角即发一解即溃一意孤行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瞑不视一箭双雕一潭死水一薰一莸一臂之力一蹶不振一蹴而就一表非凡一拍即合一鸣惊人一往无前一贫如洗一泻千里一行作吏一尘不染一场春梦一成一旅一丝一毫一叶知秋一马当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沆瀣一气九牛一毛中河失舟,一壶千金一见如故举一反三打成一片中流失舟,一壶千金沧海一粟一蹴而就济济一堂中流一壶九九归一中流一壸莫衷一是黄梁一梦一心一意九死一生百密一疏百闻不如一见八字没见一撇的一确二九合一匡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偶一为之九牛一毫季布一诺季路一言九鼎一丝赌彩一掷百死一生青山一发赢金一经百无一失百动不如一静几尽一刻百喙一词百不当一百世一人百无一堪棋高一着齐心一力百无一成百无一用百喙如一一丘之貉举国一致百不一遇百无一能百不获一机杼一家

搜索结果

漆黑一团可见一斑一劳永逸百不一存千钧一发百虑一致一丝不苟一筹莫展一衣带水一暴十寒黄粱一梦一举两得不屑一顾天下乌鸦一般黑八字没一撇功亏一篑一如既往一帆风顺一鸣惊人毕其功于一役不一而足一张一弛别具一格首屈一指一言九鼎白首一节一五一十一龙一猪一鼓作气一箭双雕焕然一新南柯一梦名噪一时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本正经串通一气一视同仁一叶知秋孑然一身主一无适举一废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百不失一一元复始一文不名一泻千里背水一战一马平川一诺千金一见一木难支略胜一筹独树一帜一针见血一气呵成奄奄一息赏一劝百缘悭一面不可一世百不为多,一不为少一挥而就一叶障目一尘不染一日三秋一蹶不振一石二鸟一望无际一碧万顷一穷二白一往无前一念之差心有灵犀一点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昙花一现一意孤行一语双关一曝十寒一成不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刻千金发昏章第十一一孔之见一饭三吐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傅众咻一落千丈不拘一格耳目一新杀一儆百独当一面不名一文风靡一时一琴一鹤一以贯之百星不如一月大吃一惊百无一是安于一隅一字千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出一辙

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日千里一目了然一枕黄粱万众一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失足成千古恨一脉相承一败涂地不以一眚掩大德不赞一词乱作一团九仞一篑吃一堑,长一智一览无余一知半解一厢情愿一毛不拔一目十行目空一切一片冰心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一言以蔽之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一刀两断一步登天一触即发表里如一一贫如洗一应俱全一退六二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独一无二一柱擎天合二为一百里挑一千篇一律一寸光阴一寸金一鳞半爪七次量衣一次裁烜赫一时不名一钱一口吸尽西江水一笑倾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拍即合一反既往一哄而散浑然一体一飞冲天一窍不通

一刀两断一了百了一干二净一寸丹心一之谓甚一马平川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一日之长一气呵成一毛不拔一心一意一本万利一目了然一发千钧一如既往

一步一鬼一身是胆一言九鼎一应俱全一板三眼一枕黄梁一呼百应一败涂地

一命呜呼一刻千金一视同仁一树百获一挥而就一差二错一语破的一笔勾销

一唱百合一窍不通一盘散沙一望无际一掷千金一息尚存一笔抹杀一语道破

一举成名一览无遗一面之交一张一驰一波三折一念之差一知半解一呼百诺

一事无成一板一眼一穷二白一言为定一佛出世一步登天一劳永逸一字千金

一片冰心一手一足一日之雅一木难支一无所有一马当先一无长物一无所知

一日三秋一见如故一手包办一仍旧贯一孔之见一龙一猪一片丹心一丝不苟

一成不变一帆风顺一团和气一决雌雄一字之师一抔黄土一串骊珠一饭千金

一言以蔽之一改故辙一表非凡一拍即合一鸣惊人一往无前一贫如洗一泻千里

一行作吏一尘不染一场春梦一成一旅一丝一毫一叶知秋一龙一蛇一心一德

一相情愿一面之词一哄而散一举两得一误再误一笑置之一家之言一唱一和

一琴一鹤一落千丈一得之功一家眷属一唱三叹一钱不值一诺千金一脉相承

一面如旧一柱擎天一定不易一狐之腋一往情深一败如水一国三公一枕南柯

一纸空文一言难尽一饮一啄一针见血一技之长一字褒贬一衣带水一字一珠

一网打尽一扫而空一丝不挂一丘之貉一目十行一世之雄一反常态一手遮天

一见钟情一日千里一无所能一无可取一朝一夕一傅众咻一馈十起一寒如此

一鼓作气一概面论一路平安一辞莫赞一筹莫展一角即发一解即溃一意孤行

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瞑不视一箭双雕一潭死水一薰一莸一臂之力一蹶不振

一蹴而就一鳞半爪一夔已足丁一卯二杀一儆百闻一知十惩一儆百丁一确二决一雌雄举一反三人一己百挂一漏万说一不二不一而足独一无二偶一为之数一数二

可见一斑三眼一板一手一足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龙一蛇一字一板

心口如一背城借一言行不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百里挑一一言九鼎一应俱全一板三眼一枕黄梁一呼百应一败涂地一命呜呼一刻千金一视同仁一树百获一挥而就一差二错一语破的一笔勾销一唱百合一窍不通一盘散沙一望无际一掷千金一息尚存一笔抹杀一语道破一举成名一览无遗一面之交一张一驰一波三折一念之差一心一意一路平安一辞莫赞一筹莫展一角即发一解即溃一意孤行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瞑不视一箭双雕一潭死水一薰一莸一臂之力一蹶不振一蹴而就一表非凡一拍即合一鸣惊人一往无前一贫如洗一泻千里一行作吏一尘不染一场春梦一成一旅一丝一毫一叶知秋一马当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沆瀣一气九牛一毛中河失舟,一壶千金一见如故举一反三打成一片中流失舟,一壶千金沧海一粟一蹴而就济济一堂中流一壶九九归一中流一壸莫衷一是黄梁一梦一心一意九死一生百密一疏百闻不如一见八字没见一撇的一确二九合一匡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偶一为之九牛一毫季布一诺季路一言九鼎一丝赌彩一掷百死一生青山一发赢金一经百无一失百动不如一静几尽一刻百喙一词百不当一百世一人百无一堪棋高一着齐心一力百无一成百无一用百喙如一一丘之貉举国一致百不一遇百无一能百不获一机杼一家

搜索结果

漆黑一团可见一斑一劳永逸百不一存千钧一发百虑一致一丝不苟一筹莫展一衣带水一暴十寒黄粱一梦一举两得不屑一顾天下乌鸦一般黑八字没一撇功亏一篑一如既往一帆风顺一鸣惊人毕其功于一役不一而足一张一弛别具一格首屈一指一言九鼎白首一节一五一十一龙一猪一鼓作气一箭双雕焕然一新南柯一梦名噪一时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本正经串通一气一视同仁一叶知秋孑然一身主一无适举一废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百不失一一元复始一文不名一泻千里背水一战一马平川一诺千金一见一木难支略胜一筹独树一帜一针见血一气呵成奄奄一息赏一劝百缘悭一面不可一世百不为多,一不为少一挥而就一叶障目一尘不染一日三秋一蹶不振一石二鸟一望无际一碧万顷一穷二白一往无前一念之差心有灵犀一点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昙花一现一意孤行一语双关一曝十寒一成不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刻千金发昏章第十一一孔之见一饭三吐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傅众咻一落千丈不拘一格耳目一新杀一儆百独当一面不名一文风靡一时一琴一鹤一以贯之百星不如一月大吃一惊百无一是安于一隅一字千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出一辙

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日千里一目了然一枕黄粱万众一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失足成千古恨一脉相承一败涂地不以一眚掩大德不赞一词乱作一团九仞一篑吃一堑,长一智一览无余一知半解一厢情愿一毛不拔一目十行目空一切一片冰心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一言以蔽之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一刀两断一步登天一触即发表里如一一贫如洗一应俱全一退六二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独一无二一柱擎天合二为一百里挑一千篇一律一寸光阴一寸金一鳞半爪七次量衣一次裁烜赫一时不名一钱一口吸尽西江水一笑倾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拍即合一反既往一哄而散浑然一体一飞冲天一窍不通

一心一意一刀两断一了百了一干二净一寸丹心一之谓甚一马平川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一日之长一气呵成一毛不拔一心一意一本万利一目了然一发千钧一如既往

一步一鬼一身是胆一言九鼎一应俱全一板三眼一枕黄梁一呼百应一败涂地

一命呜呼一刻千金一视同仁一树百获一挥而就一差二错一语破的一笔勾销

一唱百合一窍不通一盘散沙一望无际一掷千金一息尚存一笔抹杀一语道破

一举成名一览无遗一面之交一张一驰一波三折一念之差一知半解一呼百诺

一事无成一板一眼一穷二白一言为定一佛出世一步登天一劳永逸一字千金

一片冰心一手一足一日之雅一木难支一无所有一马当先一无长物一无所知

一日三秋一见如故一手包办一仍旧贯一孔之见一龙一猪一片丹心一丝不苟

一成不变一帆风顺一团和气一决雌雄一字之师一抔黄土一串骊珠一饭千金

一言以蔽之一改故辙一表非凡一拍即合一鸣惊人一往无前一贫如洗一泻千里

一行作吏一尘不染一场春梦一成一旅一丝一毫一叶知秋一龙一蛇一心一德

一相情愿一面之词一哄而散一举两得一误再误一笑置之一家之言一唱一和

一琴一鹤一落千丈一得之功一家眷属一唱三叹一钱不值一诺千金一脉相承

一面如旧一柱擎天一定不易一狐之腋一往情深一败如水一国三公一枕南柯

一纸空文一言难尽一饮一啄一针见血一技之长一字褒贬一衣带水一字一珠

一网打尽一扫而空一丝不挂一丘之貉一目十行一世之雄一反常态一手遮天

一见钟情一日千里一无所能一无可取一朝一夕一傅众咻一馈十起一寒如此

一鼓作气一概面论一路平安一辞莫赞一筹莫展一角即发一解即溃一意孤行

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瞑不视一箭双雕一潭死水一薰一莸一臂之力一蹶不振

一蹴而就一鳞半爪一夔已足丁一卯二杀一儆百闻一知十惩一儆百丁一确二决一雌雄举一反三人一己百挂一漏万说一不二不一而足独一无二偶一为之数一数二

可见一斑三眼一板一手一足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龙一蛇一字一板

心口如一背城借一言行不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百里挑一一言九鼎一应俱全一板三眼一枕黄梁一呼百应一败涂地一命呜呼一刻千金一视同仁一树百获一挥而就一差二错一语破的一笔勾销一唱百合一窍不通一盘散沙一望无际一掷千金一息尚存一笔抹杀一语道破一举成名一览无遗一面之交一张一驰一波三折一念之差一心一意一路平安一辞莫赞一筹莫展一角即发一解即溃一意孤行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瞑不视一箭双雕一潭死水一薰一莸一臂之力一蹶不振一蹴而就一表非凡一拍即合一鸣惊人一往无前一贫如洗一泻千里一行作吏一尘不染一场春梦一成一旅一丝一毫一叶知秋一马当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沆瀣一气九牛一毛中河失舟,一壶千金一见如故举一反三打成一片中流失舟,一壶千金沧海一粟一蹴而就济济一堂中流一壶九九归一中流一壸莫衷一是黄梁一梦一心一意九死一生百密一疏百闻不如一见八字没见一撇的一确二九合一匡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偶一为之九牛一毫季布一诺季路一言九鼎一丝赌彩一掷百死一生青山一发赢金一经百无一失百动不如一静几尽一刻百喙一词百不当一百世一人百无一堪棋高一着齐心一力百无一成百无一用百喙如一一丘之貉举国一致百不一遇百无一能百不获一机杼一家

搜索结果

漆黑一团可见一斑一劳永逸百不一存千钧一发百虑一致一丝不苟一筹莫展一衣带水一暴十寒黄粱一梦一举两得不屑一顾天下乌鸦一般黑八字没一撇功亏一篑一如既往一帆风顺一鸣惊人毕其功于一役不一而足一张一弛别具一格首屈一指一言九鼎白首一节一五一十一龙一猪一鼓作气一箭双雕焕然一新南柯一梦名噪一时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本正经串通一气一视同仁一叶知秋孑然一身主一无适举一废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百不失一一元复始一文不名一泻千里背水一战一马平川一诺千金一见一木难支略胜一筹独树一帜一针见血一气呵成奄奄一息赏一劝百缘悭一面不可一世百不为多,一不为少一挥而就一叶障目一尘不染一日三秋一蹶不振一石二鸟一望无际一碧万顷一穷二白一往无前一念之差心有灵犀一点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昙花一现一意孤行一语双关一曝十寒一成不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刻千金发昏章第十一一孔之见一饭三吐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傅众咻一落千丈不拘一格耳目一新杀一儆百独当一面不名一文风靡一时一琴一鹤一以贯之百星不如一月大吃一惊百无一是安于一隅一字千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出一辙

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日千里一目了然一枕黄粱万众一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失足成千古恨一脉相承一败涂地不以一眚掩大德不赞一词乱作一团九仞一篑吃一堑,长一智一览无余一知半解一厢情愿一毛不拔一目十行目空一切一片冰心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一言以蔽之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一刀两断一步登天一触即发表里如一一贫如洗一应俱全一退六二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独一无二一柱擎天合二为一百里挑一千篇一律一寸光阴一寸金一鳞半爪七次量衣一次裁烜赫一时不名一钱一口吸尽西江水一笑倾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拍即合一反既往一哄而散浑然一体一飞冲天一窍不通

急需成语250个,要求有解释和出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有庆】《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敌】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了百当】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处都是。

【一天星斗】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元复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日三月】《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岁】《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之长】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万几】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手遮天】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仍旧贯】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介不取】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心一意】《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一孔之见】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世龙门】后汉李膺有重名,后进有升其堂者,谓之“登龙门”。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因称文人所景仰的人物为一世龙门。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讽刺意味。

【一目十行】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丘一壑】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邱”。

【一匡九合】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成一旅】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成不变】《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帆风顺】①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②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衣带水】《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字一板】①犹一字一句。形容说话从容,吐字清晰。②指严肃认真,毫不苟且。③犹言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一字一珠】形容歌声圆润。语出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后亦以“一字一珠”称誉文章华贵。

【一字千金】①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汉刘安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士人意见。见汉桓谭《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一字不易】《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后因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连城】《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兼金】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褒贬】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一花独放】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步一鬼】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步登天】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人突得高位。

【一见如旧】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吟一咏】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讠永,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及《晋书·孙绰传》。

【一言九鼎】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一言千金】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一言半句】见“一言半语”。

【一言半辞】见“一言半语”。

【一言丧邦】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不再更改或反悔。

【一言兴邦】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非一语能够说完。

【一表人才】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材】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物】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非凡】见“一表非俗”。

【一枕南柯】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后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场梦幻。

【一枕黄粱】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后因以“一枕黄粱”比喻虚幻的梦想。

【一虎不河】《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一往情深】谓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一波三折】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后比喻事多波折。

【一定不易】《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后因以“一定不易”谓既经确定不可改变或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一草一木】《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唐李商隐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后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物。

【一柱擎天】①一根柱子托起天来。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后用“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②泛指山势雄拔。

【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语出《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后因以“一轨同风”比喻国家统一,政令划一。

【一索得男】《易·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王弼注:“索,求也。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后因以“一索得男”谓初生得子。亦作“一索成男”。

【一致百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常指虑虽百端,理归于一。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

【一笑置之】轻蔑地一笑,把它搁在一边。表示不予理会。语出宋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一笑倾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因以“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的绝色。

【一倡一和】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一倡三叹】《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得之愚】对自己意见的谦词。犹言一点肤浅的见解。语出《晏子春秋·杂下十八》。

【一毫千里】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氂,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一隅三反】《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一反三”意同,谓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一琴一鹤】宋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抃本传。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称抃赴官携一龟一鹤,朱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

【一挥而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捷》:“扞王璘呴复为鸟散馀花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璘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语本《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宋唐庚《文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落千丈】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原指琴声骤然低落。后常用以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一傅众咻】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饭千金】汉韩信少贫,在淮阴城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

【一饮一啄】《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成玄英疏:“饮啄自在,放旷逍遥。”谓鸟类饮食随心。后亦泛指人的饮食。

【一劳永逸】亦作“一劳久逸”。谓劳苦一次,可望永安。语本汉扬雄《谏勿许单于朝疏》:“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蹔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而不悔也。”

【一寒如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使须贾於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闲步之邸,见须贾……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用以表示贫困潦倒至极。

【一丝不挂】①原指鱼类不受钓丝的挂碍,禅家常以此喻不为尘俗所牵累。按:佛语本作“寸丝不挂”。见《景德传灯录·南泉禅师》。②赤身裸体。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一梦华胥】《列子·黄帝》:“扞黄帝呴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一概而论】亦作“一

和原来一样,丝毫没有发生变化是哪个词语的意思

原封不动

原封:没有开封.原来贴的知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近义词:依然如故、纹丝不动、一成道不变

毫无二致二致:两样版.丝毫权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

一仍旧贯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理学

理学

lǐxué

[ConfucianschoolofidealistphilosophyoftheSongandMingdynasties]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copy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百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度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

禅宗与理学

中国文化,渊源深远,周秦之际,百家争鸣。迨汉武帝尚儒术,诸子百家之流,如百川之汇海,而一尊于儒,皆讲习六经,明体达用,于人文政教之道外,初非有标新立异,自命得孔孟心学不传之秘者。自董仲舒以下,精疏博证,浸成为训诂之学,历代传习,固无所谓心性理气等玄妙之旨。时至北宋,儒家之学,忽有理学崛起,谓得孔孟以来心法,大变从来讲学之趣,遂成儒家道学一途。儒者之言,别开生面,产生心性、理气、性情、中和、形上、形下、已发、未发诸问题;初则自分四派(濂、洛、关、闽),后惟朱(熹)陆(象山)是争。在君子,只是讲明正学,互诤意见之不同,在小人,终窃师儒之道,而成门户之私,援讲学之名,而滋朋党之祸。乃酿成元佑庆历二次之党禁,欲求至善而反流于狭隘,洵足为学术之悲也。清儒纪昀有云:

儒者本六艺之支流,虽其间依草附木,不能免门户之私,而数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与经史旁参。

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诵法先王,务以通经适用而已,无敢自命圣贤者。王通教授河汾,始摹拟尼山,递相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传。而当时所谓道学者,又自分二派,笔舌交攻。自时厥后,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别而朋党起,恩仇报复,蔓延者垂数百年。明之末叶,其祸遂及于宗社。惟好名好胜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圣门设教之意,其果若是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序言》)

儒家至北宋间,理学之异军突起,并非偶然之事。一种学术之成衰,必然有其社会环境之背景,及为当时文化潮流所驱使。理学之兴,亦循此例。其故为何?断言之曰:受禅宗之影响也。

理学之先声

汉代诸儒,于义理上既无新见地,唯致力于注疏考证,末流余习,渐趋于词章小道之学。两晋以还,天下大势,继承平而渐肇变乱,吾国民族文化精神,乃有一新的嬗变。士大夫间谈玄风气,与佛法传播,同时称盛。当时学者,以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之学为哲学思想归趋,已渐疏忽经世之学而趋向于虚渺幽玄之域。自时厥后,西域高僧,如鸠摩罗什等远来东土,大阐佛法,国中大师蔚起,如道安、道生、慧远者,皆毕生尽瘁弘法。如慧远之入庐山结“白莲社”,一时名士若刘遗民等,皆依习净业,陶渊明亦时相过从。足见当时知识阶级之思想风气,不免随政治及社会环境而转移。迨隋唐之间,王通起而讲经世之学于河汾,继之天下升平,贞观间多数文武将相,均出于王氏之门,儒学至此,复臻昌明。

南北朝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已由印度渡海至梁,传佛心法。至初唐有六祖惠能与神秀者出,南北宗徒,风起云涌,上至帝王,下及妇孺,靡不涵濡沾被,因之佛教文化,与盛唐治绩,并烛寰宇。禅师辈之膺封国师者,屡见不鲜,朝野趋向,风靡可知。肃宗时,韩愈为迎佛骨一事,上表谏阻,而排斥释道为异端之说,于以滋兴。其时儒者为卫道(儒道)而非诋佛法者,不乏其人,然皆不若韩愈之立言激烈。其《原道》、《原性》诸篇之作,实欲高张儒家道统之说,揭儒门之帜,以凌驾于佛老之上。实则受禅宗传心之影响,而目儒学为道统一贯之传。次则,李翱著《复性书》阐发性情之说,为北宋理学滥觞。其后理学崛起,当以韩李之说,启其端倪。然韩李生平之学术思想,亦终不能自固封畛,丝毫不受佛老影响。亦如南北宋诸大儒,固皆出入于佛老之间,而别倡理学之说。韩愈贬潮州后,常问道于大颠禅师。故其在潮州,有三简大颠,在袁州时,曾布施二衣。周濂溪《题大颠壁》云:“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寄寒衣。”《五灯会元》、《指月录》等书,则有记云:

韩愈一日白师曰: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师良久。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师曰:作么?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李翱曾屡问道于当时名僧,且数向禅师药山惟俨问法。金儒李屏山则云:“李翱见药山,因著《复性书》。”

《传灯录》载之甚详:

朗州刺史李翱,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出。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宋相张商英曾颂其事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按:张颂之意,盖谓其未见道也。李翱曾受知于梁肃,为作感知遇赋。而梁肃为天台宗之龙象,《大藏经》中有梁肃之《止观统例》。

《复性书》认为性本明净为七情惑而受昏浊,故为“制情复性”之言。如云:“人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溺矣,非性之过也。七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滓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滓,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又云:“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而明。”

张商英之颂,嗤李翱之未见性,颟顸承当,自以为是,适成其非。观《复性书》之所言,学者谓其含有佛学成分,依梁肃止观之说,而变易其名辞而作。实则,李氏出入佛学,仍未彻底。诚如李氏之言,性本圣洁,因情生而惑乱,此圣洁净明之性,何因而起情之作用?岂谓性不自生,因情故明。则情返而性复,复性而当复生情矣。若谓置制此情而后复性,则制之一著,岂亦非情乎?性能自制,情何以生?制亦情生,终非性明自体。此则自语相违,矛盾未定。所以然者,盖其自未见性,但认得清明在躬,性净明体者,即为自性。殊不知此乃心理上意识明了,澄澄湛湛觉明之境,以之言性,谬实千里。明亦性境,情亦性境。此性不住于明暗昏清,亦未离于明暗昏清,则非李氏之所知欤?以此见地,而李氏于《大学》之“至善”,《易》之“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均有未彻。后世之言理学者,大抵亦如李翱之徒耶!若有透此藩篱者,皆入于禅矣。

北宋理学之崛起

唐祚既移,历五代而至宋,禅宗声教,渐被上下,五家宗派兴盛,而与吾国原有政教,并无磨擦。佛法解脱之学,纯为出世,其超哲学之精神领域,坠裂世谛。而大乘之慈悲济物精神,与圣人王道大同思想,蕲向吻合,功成辅翊,故儒佛之间,融合无间。唯少数偏执之人,笃于守旧,以卫道自任,出而排斥,立言之间,仍不免此疆彼界,比长挈短。此类儒家之激进者,盖为韩愈、李翱、欧阳修数人而已。然其所以辟佛者,大抵摭拾形迹,指为异端,非圣人之教。且力诋其教徒(出家比丘)之弃家披剃,为无父无君,不忠不孝。然于佛法之中心奥义,固多茫然。

时至北宋,有世所称五大儒者出,于儒家道学(理学)门庭,创立端绪,学校渐遍于四方,师儒之道于以奠立。学者所谓相与讲明正学,自拔于尘俗之中。五人皆并世而生,且均交好,吾国学术思想,遂呈云蒸霞蔚之观,故后世谓为聚奎之占验。五大儒者,即周敦颐、邵雍、程灏、程颐、张载。厥后,加朱熹、陆象山、吕祖谦,并为继往开来南北宋间八大儒。虽中间魁儒硕彦颇多,要以此为其宗主。八大儒之学说,异同之处,颇多争论。要皆以祖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言,为圣贤授受一贯之心学,阐明仁义之说,演绎心性之际,为远承先圣之道统。与历来儒者唯知讲经注疏之因袭风气,大相迳庭。其中思想之嬗变,学说之创获,探其蛛丝马迹,颇多耐人寻味之处。而其启导后世道统之争,门户之战者,当非其初心所及也。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案语云:

王开祖以上诸儒,皆在濂洛未出以前,其学在于修己治人,无所谓理气心性之微妙也。其说不过诵法圣人,未尝别尊一先生号召天下也。中唯王通师弟,私相标榜,而亦尚无门户相攻之事。今并录之,以见儒家初轨与其渐变之萌蘖焉。

吾国学术,历来自儒道两家并驱以来,至后汉历南北朝而至唐,突然而有佛家加入,实质渐变,至北宋为一大转纽。而承先启后,一直支配东方学术思想者,亦始终不离儒、佛、道三家之学。宋代大儒,学者认为佛化儒家,以禅论道者之领袖如陆九渊,亦公认其事。《象山全集》卷二与《王顺伯书》中尝云:

大抵学术,有说有实,儒者有儒者之说,老氏有老氏之说,释氏有释氏之说,天下之学术众矣,而大门则此三家也。

儒家至北宋,八大儒讲道论学,而构成理学一派。时之学者,循此一思潮而向前发展,为数颇众。发其轫者,厥为学者所称之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三先生。黄震曾云:

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始也。(《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黄百家案语引)

此外门户攻伐,学术异趣,与程朱对立者,厥为苏学(即苏洵父子三人之说)。而苏东坡、黄庭坚辈于从政以外,为学途径,尝直认游心佛老门庭而不讳,视一般理学家之高立崖岸,排斥异说,敻(注:xiong去音)然不侔。故于政见之争外,即学术主旨,亦大相迳庭。而后世正统儒家,以其说之不洽于程朱,亦相与摈之于度外。

所谓承儒家道统之正者,学者皆以程朱并提,夷考其实,则所谓八大儒者,思想学术,殊多不同。二程学于周敦颐,而复自成一系。后之承其的绪者,为婺学(金华)永嘉二派,变为史学及事功之途。朱熹之说,初承二程,后复创见颇多,非但不尽同于程学,有时且大异其趣。后贤有谓朱子之学,出入佛老,终为一道化之儒家,朱子自亦直认与程子意见有不同者。《朱子全集》卷二十三有云:

伊川之学,于大体上莹彻,于小小节目上,犹有疏处。某说大处,自与伊川合,小处却时有意见不同。

论程朱不同之说者,明末有刘宗周,清代有黄宗羲、纪昀、皮锡瑞,及现代学者何炳松等,皆主此说。

程朱以外,张载有张氏之见,邵雍有邵氏之学,吕祖谦则有吕氏独特见地,主经世实用之史学,而于朱陆异同,尝作调和之努力者。而邵雍则主易数之学,迥然不同于众,但出处仍一准于儒,唯与二程之间,仍难协调。邵氏与程子居处相邻,交往甚密,但相见虽频,而不语及于道与学也。朱熹则于其易数之学,大加推重,有异其师承观念者巨矣。

儒家理学初兴,数十年间,门户异见,终成攻伐之党祸者,略陈其梗概如此。内容出入,罄竹书劳。见地未臻圆通,致使末流推荡,愈演愈烈,良用致慨!清初诸儒,重返汉学路线,盖深有感于此。论者有云:“宋儒好附门墙,明儒喜争同异,语录学案,动辄灾梨。”纪昀谓其“是率天下而斗也,于学问何有焉!”又云:

门户深固者,大抵以异同为爱憎,以爱憎为是非,不必尽协于公道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存目孙承泽《益智录》提要)

理学初兴,志在阐明儒家正道,排斥佛老异端之说。孰知出入佛老之间,用以驳入佛老者,终成为佛化儒家,或道化儒家。且所立说、排斥佛老者,仍不能摧撼其中心。唯此一相激相荡之局,却开拓一代学术之领域,以创兴理学门庭,洵为奇特,至其外排佛老则不足,内起戈矛而有余,卒至于伤残相及者,则洵为学术之大不幸焉!

佛化儒家之踪迹

东方文明,在中国独有儒佛道三家之说互相异趣而复殊途同归者,诚非偶然。历来学者,努力于三教合辙,代不乏人。偏执者,虽互相排斥,博达者,仍力主沟通。其中要以东汉末年《牟子理惑论》为最早。历唐宋元明清各代,高僧大德,尤以禅门宗匠辈,烛照群象,洞穷法源,大抵皆淹博世典,出儒而归于佛。其中之彰明较著者,厥为北宋名僧契嵩,以沙门立场,大唱佛儒一家之论。永明延寿禅师,在其巨著《宗镜录》中,每引儒老之言,通诠佛法。宋金居士李纯甫体道最深,其所议论,常分润于佛老二家,阐发其蕴义。南宋诸儒受其影响,亦复不浅。《续指月录》中亦曾载述其事云:

屏山李纯甫居士,初恃文誉,好排释老。偶遇万松秀和尚于邢台,一言之下,遂获契证。乃尽翻内典,遍究禅宗,注《金刚》、《楞严》等经,序《辅教》、《原教》等论。尝著《少室面壁记》。略曰:达摩大师西来,孤唱教外别传之旨,岂吾佛教外,复有所传乎?特不泥于名相耳!真传教者,非别传也。

自师之至,其子孙遍天下,渐于义学沙门,以及学士大夫,潜符密证,不可胜数。其著而成书者,清凉得之以疏《华严》,圭峰得之以钞《圆觉》,无尽得之以解《法华》,颖滨得之以释《老子》,吉甫得之以论《周易》,伊川兄弟得之以训《诗》《书》,东莱得之以议《左氏》,无垢得之以说《语》《孟》。使圣人之道,不堕于寂灭,不死于虚无,不缚于形器,相与表里,如符券然。虽狂夫愚妇,可以立悟于便旋顾盼之间,如分余灯,以烛冥室,顾不快哉!士著述甚多,开发后学,大有功于宗乘。临终无疾,趺坐合掌面西而逝。(《续指月录》卷八“曹洞宗”报恩秀嗣)

李纯甫以居士身,偶遇万松秀,言下契悟,著述弘化,普及僧俗。若二程兄弟、吕祖谦等大儒,均逊其智量。学者得其片羽吉光,而阐明体道者,事当甚多,皆源流淹没,师承不彰,殆以李氏中心致学于佛,为门户之见所囿耳!《宋元学案》原列屏山之学为殿,后儒疑其学无师承,并予删去,益见其浅陋也。

初期理学大儒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启发诸家思想,厥功甚巨。而濂溪(敦颐)曾师事鹤林寺僧寿崖,得太极图,自加阐说。此图原出于道家之陈图南(陈抟),本原易理,汇通儒道之产品。僧寿崖得而藏之,以授濂溪,不啻还其故物。故濂溪之受学,不能无丝毫之影响,世传濂溪参禅于黄龙南,问道于晦堂,谒佛印、了元于归宗。太极图经此三家授受,其思想必有会三为一之旨,况南北宋百余年间,正禅宗鼎盛时期,名匠如林,士庶争趋,其间之思想沟通,错综互摄者,尤属显而易见。

宋至南渡以后,儒家外排佛老之事,已成习见之举。然惟见之于思想上之攻击,尚无实际上之行动。其朱陆门户之争,则势成水火。自佛教中人视之,则一任其自然发展,不惟不加抨击,且常疏释理实一致之说。

南宋禅师如名震一时之大慧杲,绎其言行,力主息争。杲师于南渡以后,诏主径山法席,门下问道者,达官名士、博学鸿儒至多。秦桧忌其与岳飞、张九成等交往,贬之衡阳十年,复移梅阳五年。而僧俗间关相从,常至数千。其论儒佛一致之言,往往超人意表。如云:

博及群书,只要知圣人所用心处。知得了,自家心术即正,心术正,则种种杂毒,种种邪说,不相染污矣。为学为道一也,为学则未至于圣人,而期以必至。为道则求其放心于物,物我一如,则道学双备矣。(示莫润甫)予虽学佛者,然爱君爱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但力所不能,而年运往矣!喜正恶邪之志,与生俱生。永嘉所谓: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予虽不敏,敢直下自信不疑。(示成机宜季恭)

杲师之时,朱陆之争方盛。“尊德性”与“道问学”方兴未艾。杲师以片言匡救而成之。至其忠君忧国之言,原非为辩护佛教徒之无父无君、不忠不孝而发,实杲师之目击时艰,恻然心悯,为佛门吐其不平之气。大权应化,固应如此。观其辩三教一致之主张,尤为明显。如云: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中留心者,往往以佛乘为空寂之教,恋着这个皮袋子。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殊不知只这怕怖底心,便是生死根本。佛自有言,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宝藏论》云:寂兮寥兮!宽兮廓兮!上则有君下则有臣,父子亲其居,尊卑异其位。以是观之,吾佛之教,密密助扬至尊圣化者亦多矣!又何尝只谈空寂而已!如俗谓李老君说长生之术,正如硬差排佛谈空寂无异。老子之书,原不曾说留形住世,亦以清净无为为自然归宿之处。自是不学佛老者,以好恶心相诬谤尔,不可不察也。愚谓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然虽如是,无智人前莫说,打你头破额裂(示张太蔚书)。又云:

在儒教,则以正心术为先。心术既正,则造次颠沛,无不与此道相契。前所云:为学为道一之义也。在吾教,则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老氏则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能如是学,不须求与此道合,自然默默与之相投矣。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当知读经看教,博及群书,以见月忘指,得鱼忘筌为第一义,则不为文字言语所转,而能转得语言文字矣。(示人)

南北宋间之名僧古德,世称宗门大匠者,其讲论主张如此。而儒家学者,往往先多问道受学其间,启发新机,归温故物,使东土圣人言教,昔疏难明者,今乃焕然大彰。奈何始终局于门户之见,不得不于佛法故作贬词。惟佛教之智者则不然,如元代禅师高峰中峰师弟,于三教一致主张,尤为著力。明代憨山大师,学通坟典,常以佛理疏注学庸老庄。藕益大师则以易义释禅,固无所谓内外之见,横梗于胸,而避讳之也。近代之印光法师,则常以儒理诠佛,可称卓识。梁武时之傅大士,据《五灯会元》记载中有云:

傅大士一日披衲顶冠靸鞋朝见。帝(梁武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鞋。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

四朝儒者以道统自命之理学家,乏此包罗万象之量。否则,不入于佛,即入于道,却为儒者所斥。唐宋间较为彰著者,如裴休、房融、富弼、赵忭、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陆游、张商英、杨大年辈,皆游心禅观。影响所及,历代之文人学士,凡其著作,以具有文字禅之隽永有味者为高。理学家讲学,亦多剿袭禅师辈之法语。

北宋以前诸儒,著述流传,一仍旧贯。自理学家兴,动有“语录”、“学案”,以绵其世泽,大反昔儒方式,盖多取则于禅宗也。禅师辈平生法语,门弟子记载之者,统称“语录”,且皆为当时之平实语体,不事藻饰。凡其致力体道,参究事迹,记述之者,统称曰“公案”。宗门之“语录”、“公案”,搜罗至广,儒者学之,以产生“语录”、“学案”之体例,复撷其精华,诩为创见,自张门户,以遂其推排,殆不足法。若赵忭以北宋名臣,高风亮节,昭垂史册,并未尝以学佛为讳,《指月录》载其事云:

清献公赵忭,字阅道。年四十余,摈去声色,系心宗教,会佛慧来居衢之南禅,公日亲之。慧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政事之余,多宴坐。忽大雷震惊,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慧闻笑曰:赵阅道撞彩耳!公尝自题偈斋中曰: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复曰:切忌错认!临终遗书佛慧曰: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得力矣。

赵阅道进士及第,累荐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目为“铁面御史”。知成都,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擢参政知事。王介甫用事,屡斥其不便,乞去位……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七。他如此类之儒者尚多,未尽据引。

老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为“道问学”,日损为“尊德性”。“道问学”须广其知见,“尊德性”须放心旷寂。放心必要空其所有,广知见则须实其所无。日益不已,则自我伟大之见愈高,宋儒之大抵陷于此微细习气者,殆不自省耳!若蒋山元禅师之于王安石,直规其过,可谓理学家共通之病。《指月录》载云:

荆公原与蒋山元禅师,少时游如昆弟。荆公尝问祖师意旨于师,不答。公益扣之。师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质一,更一两生来,或得纯熟。公曰:愿闻其说。师曰:公受气刚大,世缘深。以刚大气,遭深世缘,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济之志,用舍不能必,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济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此其一。又多怒,此其二。而学问尚理,于道为所知愚,此其三。特视名利如脱发,甘淡泊如头陀,此为近道。且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公再拜受教。及公名震天下,无月无耗,师未尝发现。公罢政府,舟至石头,入室已三鼓。师出迎,一揖而退,公坐东偏,从官宾客满座。公环视问师所在,侍者对曰:已寝久矣。公结屋定林,往来山中,稍觉烦动,即造师相向,默坐终日而去。公弟平甫,素豪纵,但甚畏师。请问法要,师勉为说之。……且戒之曰:申公论治世之法,犹谓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况出世间法乎!

儒者论心性之学,原非所尚,纪昀论之甚力。宋代理学,统由禅宗蜕变而来。南宋以来,朱熹集理学之大成,而其立论,颇多躲闪。朱氏虽继承程门,而于尧夫(邵雍)之数理,张载之性气二元之说,濂溪之“太极图”,彼此常为畛域者,朱氏皆并宗之。复尝于武夷山中,与道家南宗祖师白紫清(玉蟾)交往颇切,欲随之学道而不得请。且化名崆峒道士邹沂,注《参同契》。纪昀力证其事。有曰:

殆以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廋(sou)辞欤?考《朱子语录》论《参同契》诸条,颇为详尽。年谱亦载有庆元三年,蔡元定将编管道州,与朱子会宿寒泉精舍,夜论《参同契》一事。文集又有蔡孝通书曰:《参同契》更无罅漏,永无心思量,但望他日为刘安之鸡犬耳云云。盖遭逢世难,不得已而托诸神仙,殆与韩愈贬潮州时邀大颠同游之意相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朱子撰《周易参同契考异》按语)

复次,明代大儒如王阳明,亦初习佛法天台止观,且曾于定中得相似神通,后复失之。又三度求道于道人蔡蓬头,不遂而罢。终成一代儒宗,《王文成公年谱·辛酉事》有云:

先生录囚,多所平反。事竣,遂游九华,作《游九华赋》,宿无相化城诸寺。是时,道者蔡蓬头,善谈仙,待以客礼,请问,蔡曰:尚未。有顷,屏左右引至后亭,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再三,蔡曰: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一笑而别。闻地藏洞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历岩险访之,正熟睡,先生坐旁抚其足。有顷醒,惊曰:路险何得至此?因论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后再至,其人已他移。故有会心人远之叹!

宋明诸儒,固皆出入佛老,尤多取自禅宗,而复排斥之者。而究之取者或为糟粕,舍者皆为精华,其见地诚多罅漏!近世梁启超评之甚当。《万有文库·清代学术概论》三中有云:

唐代佛学极倡之后,宋儒采之,以建设一种“儒表佛里”的新哲学;至明而全盛。此派新哲学,在历史上有极大之价值,自无待言。顾吾辈所最不慊者,其一:既采取佛说而损益之,何可讳其所自出,而反加以丑诋?其二:所创新派,既非孔孟本来面目,何必附其名而淆其实?是故吾于宋明之学,认其独到且有益之处确不少;但对于建设表示之形式,不能曲恕;谓其既诬孔,且诬佛,而并以自诬也。明王守仁为兹派晚出之杰,而其中此习气也亦更甚;即如彼所作《朱子晚年定论》,强指不同之朱陆为同,实则自附于朱,且诬朱从我。

又云:

进而考其思想之本质,则所研究之对象,乃纯在昭昭灵灵不可捉摸之一物;少数俊拔笃挚之士,曷尝不循此道而求得身心安宅,然效之及于世者已鲜;而浮伪之辈,摭拾虚词以相夸煽,乃甚易易;故晚明狂禅一派,至于“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道德且堕落极矣。重以制科帖括,笼罩天下;学者但习此种影响因袭之谈,便足以取富贵,弋名誉;举国靡然从之,则相率于不学,且无所用心。故晚明理学之,恰如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之景教。

禅宗与理学之渊源

两宋学术,既受禅宗影响而兴,其工夫见地,又不能深入禅宗心法之奥,灯分余焰,以立理学一门,而成一家之言;其来龙去脉,略如上述。若其讲明心性之理,参究天人之际,罅漏至多,不及详矣。清初诸儒,如黄黎洲、顾亭林、李二曲、颜习斋、王船山辈,以遭逢世乱,鉴于宋明诸儒空疏迂阔之弊,力图矫正;以四朝之“平时静坐谈心性”,无补时艰者,欲悉举而反之。且目宋明诸儒,均为怪物,若谈虎而色变者然,亦已过矣。以学术而言学术,但论其内容之价值,至措之以收效于治平,而非治学者之责;衡之史乘,千百年间,学为圣贤仙佛者,代不乏人,而治臻上理,比隆前古,反多不觏,此岂为学者所能悉任其咎乎?

无论理学家学术思想之造诣如何,其一己之律己持躬,大都淡泊自甘,不求温饱,善恶之际,辨别尤严,岩岩行履,深有合于佛家之大乘行道,或同于比丘之戒律精严者,此皆足资矜式。宋末如文天祥,虽未标于理学之门,然观其所作《正气歌》,足为其人格之崇高代表,从容就义,殉道以终,非学究天人之际者,其孰能之?明代如王阳明之功业彪炳史册;此外,如李二曲、黄宗羲、顾炎武辈,其学养多从理学中陶冶而来,以成其充实光辉之美;故理学之陶钧万类,鼓铸群伦,其功实不可及。

综观理学之整个体系,可析为一大纲、两宗旨、三方法:一大纲者,要使学问与道体合一,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为朱陆及各派之所同;两宗旨者,即朱子以“道问学”为尚,陆子以“尊德性”为主。“道问学”须多识前言往行,以博识弘文为务;“尊德性”则以体会得心性本然,则本立而后道生,其余皆在其中矣,此朱陆之所以异也。然其宗旨虽异,但皆主张从用工夫入手,至用工夫之方法,则有主“敬”、主“诚”、主“静”之不同;不论其用工夫方法以何者为是,而此所称用工夫之实,稽之先儒,均乏前轨,《语》《孟》之教,未尝及斯,《大学》所举之止、定、静、安、虑、得之次第,不过提示其要略耳。夫用工夫之?/td>

理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理学由北宋程颢、程颐建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朱熹(1130~1200)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集孔子之后历代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受到朝廷的推崇,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中国宋末至清代700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代表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把中国古文化推进至最高峰,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至今,国外还保留着日本朱子学、朝鲜朱子学(退溪学)等,吸引着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朱子理学思想的研究。在德国、荷兰、瑞典、美国等国的一些著名大学都开设有攻读朱子学博士学位的研究院。1982年以来,先后在夏威夷、厦门、武夷山、台北召开4次国际朱子理学研讨会,探讨理学文化与儒学思想的渊源关系和发展历程,以及朱子理学思想的现实影响,面对当今物化的人生观,探讨朱子理学的主体性和整体性观念,疏导现代智慧,重建人生价值世界,使朱子理学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朱子理学的摇蓝。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文化基本形态的儒、释、道汇集于武夷山一带。此时即有著名理学家胡安国、杨时、游酢等在武夷山传播理学。到了南宋,14岁的朱熹到武夷山落籍,直到71岁去世,在武夷山从学、著述、传教、生活近60年,在武夷山完成朱子理学思想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他集濂、洛、关学之大成,建立起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以儒学融合佛道,改正三教鼎立,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200多人,其中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形成一支有影响的理学学派。在朱熹的影响下,历代理学家纷纷以传道为己任,在武夷山溪畔峰麓择基筑室,著书授徒,弘扬理学,使武夷山成为朱子理学萌芽、成熟,直到传播、发展的名山,为中国古文化做出突出贡献。因此,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带"一"的成语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有庆】《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了百了】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宣和遗事》前集:“[微宗等]无日歌欢作乐,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其宫女卖茶卖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元·关汉卿《金线池》一折:“我想这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忒低微也呵!”《水浒传》三回:“这市井热闹,人烟辏集,车马辏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行货都有。”参见“三百六十行”。

【一棒一条痕】比喻做事扎实或说话一语破的。《朱子语类》卷三四:“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直是恁地。”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下:“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亦作“一鞭一条痕”。《儒林外史》一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捆一掌血。”《儿女英雄传》三五回:“吾兄这几句说话,真是一鞭一条痕的好文章。”

【一悲一喜】既悲伤又高兴。《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

【一鼻孔出气】指相互间言行如出自-人,常含贬意。《醒世姻缘传》六回:“那晁住媳妇就是合珍哥一个鼻孔出气,也没有这等心意相投。”《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新月博士常发议论,都和官僚一鼻孔出气,南方已无人信之。”

【一鼻子灰】比喻碰壁或受斥责。《红楼梦》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会他们去。”

【一天星斗】①满天星星。②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③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④犹言满城风雨。

【一元复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难支】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日三月】《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谓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后以“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岁】《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一日之长】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一日万几】亦作“一日万机”。形容帝王每天处理政事极为繁忙。语本《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孔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

【一手遮天】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

【一毛不拔】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片宫商】形容象乐声那样和谐动听。宫、商,古代五音的两个音阶,常用作乐声的代称。

【一仍旧贯】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一介不取】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心一意】《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

【一心一德】同心同德。语出《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一孔之见】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世龙门】后汉李膺有重名,后进有升其堂者,谓之“登龙门”。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因称文人所景仰的人物为一世龙门。

【一目十行】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丘一壑】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代楷模】楷模:榜样。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旧唐书·李靖传》:“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是者甚少。……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一代宗臣】《汉书·萧何曹参传赞》:“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亦作“一代鼎臣”。《南史·丘灵鞠传》:“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复为覆餗sù。”

【一匡九合】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成一旅】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成不变】《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衣带水】《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隋将伐陈,陈在长江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字一珠】形容歌声圆润。语出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后亦以“一字一珠”称誉文章华贵。

【一字千金】①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汉刘安著《淮南子》,亦悬赏千金,征求士人意见。见汉桓谭《新论·本造》。后因以“一字千金”极言文章价值的高贵。②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一字不易】《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开元间,苏颋、齐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狄典诏诰,为代言最;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后因以“一字不易”谓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亦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一字连城】《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字褒贬】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一步一鬼】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见如旧】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吟一咏】指吟诗作赋。晋孙绰、许询同负盛誉,和尚支遁问绰与询孰优孰劣,绰答:“高情致远,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芳啊督

有太多的,拿网址自己看去

傲睨一世安于一隅百不失一百不一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背城借一背城一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三七二十一不敢越雷池一步

步调一致别具一格不拘一格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堪一击

不可一世表里如一百里挑一不名一钱不能赞一辞

毕其功于一役不识一丁背水一战别树一帜百闻不如一见

百无一能百无一失百无一是并为一谈百无一用

百星不如一月不屑一顾不一而足彼一时,此一时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易一字八字没一撇不赞一词不值一顾不值一钱

尝鼎一脔春风一度沧海一粟猖獗一时聪明一世

传诵一时串通一气春宵一刻尺蚓穿堤,能漂一邑从一而终

惩一儆百成一家言吃一堑,长一智此一时,彼一时吹皱一池春水

独霸一方独步一时多此一举打成一片洞察一切

独当一面倒打一耙登高一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斗南一人功亏一篑独树一帜当头一棒丁一卯二

丁一确二独一无二定于一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耳目一新

二一添作五反戈一击风靡一时风行一时浮一大白

罚一劝百讽一劝百付之一炬付之一叹付之一笑

苟安一隅高出一筹更进一竿冠绝一时桂林一枝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高人一筹高人一等更上一层楼挂一漏万

各执一词孤注一掷荟萃一堂哄动一时合而为一

一个什么旧什么的成语

除旧布新、

修旧利废、

重操旧业、

重温旧梦、

新仇旧恨、

弃旧开新、

除旧更新、

一仍旧贯、

破旧zhidao立新、

故旧不弃、

琵琶旧语、

陈旧不堪、

念旧怜才、回

率由旧章、

宿学旧儒、

蹈人旧辙、

无旧无新、

感旧之哀、

不念旧恶、答

复旧如新、

弃旧换新、

光复旧物、

舍旧谋新、

染旧作新、

铲旧谋新、

复旧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