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不立文字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不立文字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急求】"正法眼藏,涅般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思

正法眼藏

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来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以正法源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

涅盘妙心指不生不灭的自性人人本具

实相无相指佛法的真相是百无相

微妙法门指佛法很奇妙心外无佛自性即佛性

不立文字指自身具有的自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度文字是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有

教外别传

指不依赖佛经,问而答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禅综不重经教,而以自悟心性为主,所以称之为教外别传。

整个讲的是佛法的真相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百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度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问

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答者。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内微笑。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容法统。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句zhidao话是说的禅宗宗义,不立文字是说不着文字相,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意思是指与教下诸宗(天台、法相、贤首三个宗派)有别的顿教法门。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众生心性,直断分别心,不做渐次。见性回成佛,是指见诸法性,直入如来地,不假方便。禅宗修行人都是上根利器答,否则很难体悟其真实义。

佛家为什么强调不可思议、不立文字?

理由没什麼,因为第一义谛不可言说。如果以为这是禅宗的专利,那就对佛法存在著很深的误解。

禅宗说不立文字,但是禅宗祖师和其他各宗祖师相比,留下最多的文字,为什麼?因为他要告诉后学者,怎麼是不落入文字相、不要落入文字相、如何不落入文字相。

因为禅宗是直接让人去体悟、去"见"到第一义谛,所以他必须特别强调这一点,而汉传其它各宗,以及南传、藏传都是次第修学,不需要一开始就讲这个。次第修的殊胜之处就是基础牢固;而禅宗的殊胜之处就是明心见性的悟境现前即便只有一刹那,往后修行就像上了轨道一样,直奔目标而去,绝对不会跑错方向。所以禅宗祖师说:「悟后起修,方是真修」道理在此。

佛典经论或祖师言教的作用就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把路标当目的地,把手指当成月亮,这不是路标或指月人的问题。文字本无相,是看的人自己著了文字相。

最简单举一个例子,比如眼前一颗苹果,你要如何如实没有一丝遗漏的用文字完全的描述这颗苹果呢?你要用多少字去完成这样的工作呢?而当你终於完成这个工作的时候,此时你眼前的这个苹果,还是你描述的那个苹果吗?

又想到一个例子:有一次苏东坡画竹,手边正好没有一般的黑墨,只有朱砂的红墨,就画了一幅赤竹画。有人看到了,就问他:天底下哪有红色的竹子?苏东坡就回答他:那这天底下就有黑色的竹子吗?

佛陀夜睹明星而悟道,他到底悟了什麼,他的境界是什麼?南传、汉传、藏传全部的经典论述加起来,连个边都够不上,但是这些流传下来的这些法门、方法都是可以去证佛所证、悟佛所悟或是像楼上师兄说的去喝那杯水。到最后会发现就四个字:原来如此。

这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特色,并不代zd表所有佛教的特色。

佛法强调的是不执著,文字类的东西如果当作实有的样板,就失去其灵活和准确的意义,所以禅宗的说法上特别强调不能被文字的东西束缚,要注意自己内心觉察的东西。

至于不可思议,是诸佛教经典中、各个佛教宗派中经常出现的用语,只是一种无限性的比喻,不是说不让你思和议,而是说一切皆是无限的表达,不可能真正以简版单的思和议来得到正确的判断认识,其原理还是为了让我们不要执著。

不执著不是说去追求玄虚的顿悟或什么特殊的直觉,一切都是有基础才会有提高和上升,有认识才会有进步,简单依靠什么直觉灵权感是不能真正认识人生的。

一切思维法则的东西,如果以常规的见解来认识,而不是通过自我的反思和觉醒来认识,则会舍本逐末,只会去知解和训诂,忘记佛法本身的目的。

思字是心上面一个田,也就是心上有百田产,有动产不动产,这样的“思”能正确无偏吗?想字是度心上有相,也就是容易着相,这样的“想”也是达不到正确无误的问。因此,一思一想,就会偏离真相。思和想都是妄心所为,不是真如本性答,如果要明心见性,就不能用思不能用想,也就是不可思议。

立文字也容易着文字相,而不解意趣,真专正的大智慧是靠持戒修行得到的,文字只是一种工具,可用可不用。属

南无阿弥陀佛

其实很简单,佛,道的抄修行中,很多东西,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都只是一种感觉,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清楚,就比如说,《这个比袭喻有些牵强哦》一杯水,你感觉有些烫,但是烫百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烫法,具体的感觉又因人而异,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度。所以说:不可思议、不立文字;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不是知不想说,是真的说不清楚,勉强说出来的话,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所以

不立文字,是怕错误的文字会害道了后人,反倒耽误修行

一切有情本具之真心,是为“不可思,不可议”。非为不许思议,是因他根本不在思维中,不在语言文字中。何以故?此心不在“一切法”范畴内。《金光明王最胜经》:“法身含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既然不在“一切法”之范畴内,也就永不触六尘,也就不在六根、六识之中。岂有可思可议之理?

然而,此心能生一切法,因而一切法皆能显示他的相与用(见《大乘起信论》)。因而,也必须借助妄心才能触证到真心。故说“不离世间求”。

凡可思议之法,皆是世间法。世俗法之最胜真谛,就是小乘解脱道,故小乘法又名“世俗谛”。然而,小乘法是可思可议之法。利根者听闻“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即能得解脱分法。钝根者闻思修,在世间历缘对境,对五蕴十八界一蕴一蕴,一界一界如实观行。实证“一切法空”而断我见。也断除世间贪爱。寿终以后就不会再来。是为“解脱生死”。

而大乘出世间法,却非凡夫乃至二乘人能思议者,皆因真心与世间诸法(五蕴十八界生灭法)如冰与火之差别。欲入大乘门,却必须“火中取冰”“淤泥中取红莲”。若能如此,岂有不可思不可议之理?

另:如《维摩经》,又名《不思议解脱经》。皆因大乘之解脱,非是二乘人能思议者。楼主可以细读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是什么意思哦?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是古来禅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则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语句之一。重点在强调禅宗‘以心传心’的特质。

不立文字,就是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传教的人不立文字,学佛的人不依文字;禅宗认为语言在传递意义的同时又遮蔽了意义,因此,佛学、佛教最精微最深刻的义理,在佛经的文字以外,在语言以外,“第一义”不可说。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这便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来源。

扩展资料:

直指人心,即传道授意,要以心印心,以心观心,心外无法,离心以外,也不见有性或非性的存在。自觉内证,内外一切法,无非都是自心的现量境界。

一切妄想不生。我们观世间一切有为法,都不可得,因缘所生法,本身是无“自性”可得,一切都无可得,只是“惟一真心”的现量境界,“万法唯心”,即说如此心,无所往心,即生智慧。禅宗的直指人心,是指向的无所往心,而非那些虚妄不实的心,形而下的变化的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立文字

这句话是说的禅宗宗义,不立文字是说不着文字相,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意思是指与教下诸宗有别的顿教法门。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众生心性,直断分别心,不做渐次。见性成佛,是指见诸法性,直入如来地,不假方便。禅宗修行人都是上根利器,否则很难体悟其真实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古来禅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则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语句之一。重点在强调禅宗‘以心传心’的特质。亦即禅宗以为心法只能以心相传,故不须别立文字。

扩展资料:

1、不立文字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2、”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就是,在用文字语言传教的方式以外,通过“禅”的方法(探究人的本心的一种方式),让人直接的知道世界本然,而现量的“明心见性”,为成就佛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3、禅宗语言作为一种宗教语言,总是试图将信仰者引向对绝对、超越对象的思考,这种性质决定了禅宗语言“不立文字”的必然性,故有离相、离境,无念、无心,超四句、绝百非之说。禅不可说是基于禅自身的若干特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立文字

这句话是说的禅宗宗义,不立文字是说不着文字相,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意知思是指与教下诸宗(天台、法相、贤首三个宗派)有道别的顿教法门。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众生心性,直断分别心,不做渐次。见性成佛版,是指见诸法性,直入如来地,不假方便。禅宗修行人都权是上根利器,否则很难体悟其真实义。

这是禅宗对其理论的主要特点的一个概括。此四句连用出现较晚,主要见于宋代及其以后的禅籍中,但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在禅宗产生时期就具有了。宋代禅僧把它们说成是自释迦牟尼以来就有的信条,实际上它们是中国禅宗的创造。

据《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知其意旨。于是释迦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谓“正法眼藏”这种“微妙法门”,就是指的禅宗教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指禅宗教理不依靠文字流传,是在传统佛教经典之外传承的教义。禅宗之所以提出这种主张,是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不认识文字,不能阅读佛教经典,也同样可以把握佛理。早期禅僧大多文化素养低下,没有能力像义学法师那样精通佛典,他们的修行贯彻在劳作之中,而不是体现在研究弘扬经典上。这种思想正是基于禅僧的现实需要产生的。

同时,这种轻视传统佛教经典的口号也是针对注重义学的诸派提出的,用以表明禅宗优于其他佛教诸派。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分别出现在唐代多种禅籍中。禅宗自称传佛心印,修行的关键是认识自我的本心或本性。由于自我的本心和本性与佛性平等无=,所以对本心或本性的认识和证悟就是成佛。《六祖坛经》不厌其繁地讲“识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表达这样的思想。宋代禅僧则把这些作为菩提达摩来中国所传的教义,据《碧岩录·圣谛第一义》:“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不立文字”是禅宗一贯承认的信条,历代没有异议。但是,“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创造禅宗的新经典。唐宋及其以后的禅宗编集了大量的语录、灯录等禅籍,正是在“不立文字”的口号下从事大立文字的工作.正是用“文字”来诠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禅宗相对于“不立文字”提出“不离文字”,前者强调佛理不等于文字,证悟本质上于文字无关,后者强调禅宗新经典的重要性。

为什么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教外别传怎么楼上这么解呢,,,

简单百的说就是我有一个直指佛性的法门,以心传心,交付给弟子摩诃迦度叶。

教是指佛教内的除禅宗外的其知他教法,不是指其他宗教。

佛法中,禅宗称为宗门,其他宗都为教下,宗道门教下指所有佛法宗派

教外别传,意思在诸教法外,单立一宗,当时还不能称为一宗,只能说是回单独一个传承

个人理解,不合之处,有明白的答同修还请指正

我又一个正法眼和涅槃妙心,我的本想是看不见摸不着抄,精妙佛法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佛教之外的东西都是外道,不是正法,嘱咐摩诃迦叶。

正法眼;就是慧眼的意识,能看见宇宙的真相,眼是指一个概念,并不是真袭正的眼,所谓慧眼就是一颗感受真理的心百(灵魂或者我们的本身)

涅槃妙心;就是指我们本来的样子,真如之心。

不立文字;释迦摩尼在传法的时候从来不说话,因为真理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也是告诫弟子不要以经读经,以经解度经,要用自己的心去感悟

成语 不立文字 意思?

不立文字

【拼音】:bùlìwénzì

【解释】: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抄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出处】:百宋·释普度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知别传。”

【举例造句】:既非如霍光、寇准之不学无术,又非如释氏之不立文字,瞎著去参。★清·王夫之道《读四书大全说·论语》

【拼音代码】:blwz

【近义词】:?口传心授、口耳相传

【用法】:作谓语;指口头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