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

  • 小不忍则乱大谋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含义是什么?

工作中,管理者难免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需要去忍让。管理者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已不太关键,而怎样保持良好的情绪才是至关重要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管理者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能力与风格。那样就可以明白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有修养之人都懂得控制情绪。遇事不能冷静,并且以极端手段处世的人,肯定不是一个有修养之人,更不是一个好的决策者。

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帮你解危化险。情绪若处理得不好,便容易失去控制,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举止,轻则误事受挫,重则违法乱纪。

隋朝时,隋炀帝是个暴君,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越来越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控制好情绪需要理性的克制。克制是做事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消除潜在危机。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一旦失败,则可能再无机会从头再来了。

所谓的忍,是一种等待。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不是忍气吞声,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成功做事的上上之策。

一位先哲说过,无论怎样学习,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时学得迅速、深刻、持久。屈辱使人学会思考,体验到顺境中无法体会到的东西;它使人更深入地去接触实际,去了解社会,促使人的思想得以升华。

善于从屈辱中学习,实在是成就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往今来,由于忍辱负重而取得成功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单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就一口气罗列了一大串。他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虽然司马迁的某些说法不见得十分准确,但至少可以反映出司马迁对于“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之类的做法所持的赞赏态度。

人们或许要问,司马迁为什么要盛赞这样的古人呢?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他不仅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而且还树立了我国传记文学的一座丰碑。虽然他一贯以为“诟莫大于宫刑”,但就是他,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他那“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的鸿文巨著《史记》的写作,竟然“就极刑而无愠色”。他在“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的极端困境之中还念念不忘“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司马迁虽然对自己所蒙受的奇耻大辱无比地激愤和痛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退却。他不但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还坚持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实现了他那“隐忍苟活”的最初目的。

作为决策者,无时无刻不需要你去忍。忍耐并不是退缩,而是在平静中把握成功的契机。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出处那里
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处:《论语?卫灵公》
作者:由孔子的门人编写而成
朝代:先秦(战国初期)

语译:小事情不肯忍耐,就会扰乱了整个计划。

含义:劝勉世人办事要沉得住气,能忍让,以免因小失大。

例句:世事往往无法尽如人意,因此凡事都要稍作忍让,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到时后悔难过也无济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