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资料

  • 闻一多的资料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扩展资料: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

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百度百科-闻一多

中文名:闻家骅

别 名:闻一多,亦多、多,字友三、友山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
职 业:文学家、现代诗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 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七子之歌》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身 份:诗人、学者、爱国和民主主义者

性 别:男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详情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771/3771.html

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山,亦号友三,湖北浠水人。毕业于清华学校,曾留学美国,学习美术和文学。

2、著有诗集《红烛》、《死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致力于学术研究,于《周易》、《诗经》、《庄子》、《楚辞》之研究卓有建树。

3、1946年因悼念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而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

代表作《死水》赏析: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赏析: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2]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3]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4]

闻一多,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5年12月1日,昆明爆发“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为死难者书写挽词,并撰写《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真相。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与学者。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科学校教务长。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

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扩展资料: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

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扩展资料: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

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人士,后背国民党,国民党特务枪杀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简介你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输入闻一多这个关键词,你就能看到他的个人简介了。

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简介

关于闻一多的简介,你可以百度百科搜索为一多,然后就会出现他的生平资料就知道了

1、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

2、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3、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4、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5、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

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ui发io啊士大夫if暗示
哈哈哈个广告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邻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扩展资料: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

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青少年时期

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5]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表示五四给他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是无法接受的。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6]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7]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8]

闻一多选集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8]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闻一多作品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9]

1920年4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旅客式的学生》

1920年9月
新诗《西岸》。
1922年3月
《律诗底研究》
1922年
清华文学社
《冬夜草儿评论》

又名高真,华北人民代表。生于1903年,卒于1983年。

又名高克,生于1927年,卒于1981年。

又名韦英,生于1928年。

著名的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闻一多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门前

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12](搜狐评)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13](浠水新闻网评)

闻一多纪念馆

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占地15亩,建筑面积1512平方米,主体工程是一座庭院式的仿古建筑群。1984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1988年开始动工兴建, 1992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馆名,1993年5月18日开馆。2001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家AA级旅游景点,国家重点博物馆,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委盟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汉统一战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闻一多纪念馆陈列着闻一多的生平事迹、著作、诗、文、书、画、篆刻、金石手稿和遗物;陈列着毛泽东、朱德、宋庆龄、郭沫若、胡耀邦、江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现代中外文化名人、学者、艺术家于闻一多的文论、专著、题词、诗文书画原迹,及有关文献资料。[14]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闻一多代表作七子之歌分别为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顺大连。1925年三月留学美国创作。

?凶的作的人去信访局去信访局去吧你是什么

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简介
他有两个老婆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扩展资料: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

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扩展资料: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

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vzsgb848181152舅舅家吗哦⊙?⊙!⊙?⊙!⊙?⊙!哦爱了来咯饿了么阿我在额啊吖我⊙?⊙!诶呦歌滴血可13116好心情orz莫咯哦T恤送哦咯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

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扩展资料: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

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闻一多的资料,闻一多简介

别 名:闻一多,亦多、多,字友三、友山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
职 业:文学家、现代诗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 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七子之歌》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身 份:诗人、学者、爱国和民主主义者

性 别:男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详情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771/3771.html

560 339
下一条回答
周围人还关注
自言自语是什么病
b612咔叽咔叽
中国排名前十的手游
什么是十二星座
巴拉巴拉童装
大型手机单机游戏
经常自言自语是病吗
10条评论

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闻一多的资料,关于闻一多的资料?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扩展资料: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

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原名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人。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1912年冬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发出激烈的改造学校,改造社会的呼声。同年7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2年去美国留学。1923年9月印发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5年自美回国。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1938年2月始在西南联大任教。他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成就突出。1943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就在写完《七子之歌》后不到两个月,闻一多怀着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于当年5月启程回国,6月1日乘船到达上海。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头未干的斑斑血迹,两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帝国主义屠杀我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在北京见到了也是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现代评论》编辑杨振声。相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同样的激愤使他们走到一起,闻一多决定把原准备投送《大江季刊》杂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爱国的心》等几首诗作,提前给《现代评论》发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发表了这首诗,闻一多对诗中个别词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1912年冬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发出激烈的改造学校,改造社会的呼声。同年7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2年去美国留学。1923年9月印发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5年自美回国。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1938年2月始在西南联大任教。他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成就突出。1943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胡slutJJ套路图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