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志士仁人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志士仁人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什么意思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我们惯用“杀身成仁”这句话zd,就是出在《论语》这一篇,是孔子说的.这个仁在这里我们不作解释了,从上论一直讲下来,都是说“仁”是孔门学问的中心.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心思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回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答以成仁.反面的意思,当然不会为了生命的安全,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了.这就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生命价值的看法了.此处的“仁”作“有道德”解释,那么这名话就很好理解了,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为了求生而失德的,只有以生命来争取真理的.

子曰:“志士仁人百,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解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度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专”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属”。“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我们惯百用“杀身成仁”这句话,就是出在《论语》这一篇,是孔子说的。这个仁在这里我们不作解释了,从上论一直讲下来,都是说“仁”是孔门度学问的中心。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心思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版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反面的意思,当然不会为了生命的安全,权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了。这就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生命价值的看法了。

志士仁人的涵义

孔子释涵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国家民族之所以能够鼎立于世界,往往系于少数志士仁人的奋斗献身。

《韩诗外传卷一》与《说苑·立节》:“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轼,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轼,何也?’孔子曰:‘国亡而不知,不智也;智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轼也。’”

上述二书记载孔子师生的车队路过陈国,看到进攻陈国的荆国军队驱使陈国的降民们修筑在攻城战中被摧毁的城墙,降民们向孔子行礼,但孔子不还礼,示意直接通过,子贡抓着缰绳问:“依照礼节,见到三个相识的人就要下车行礼,看到两个人就手扶横木欠身行礼,现在陈国修门的人那样多了,老师您不向他们行礼,为什么?”孔子说:“国家灭亡了却不知道,是没有智慧;知道却不抗争,是不忠诚;国家沦亡却不死战殉难,是没有勇气。修门的国人虽然多,不能够有一个人为国家尽忠尽节,所以我不为他们行礼。”

约四十年代,一位军人面对记者的采访坚定地表示抗战必胜的决心,当记者问及抗战胜利后他打算做些什么时,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军人平静地说,那时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罢!这位在国难当头之际穿上军装的普通国民不算是什么“贤人”,他没有任何的高谈阔论与豪言壮语,但在平淡无奇的片言之间显示为国牺牲的信念,这位无名军人的品质远胜于汪精卫之类身受正统教育却在国难当头之际腆颜无耻地向侵略者卖身投靠的某些“贤达闻人”们。

孟子释涵义

孟子对于生命与仁义的分析是最为彻底的。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选择义。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我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什么超过生存的了,那么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什么超过死亡的了,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样不去干呢?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贤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黑暗时代

1966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段漫长的政治高压和精神恐怖的黑暗时代。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虽然遭受无尽的摧残,然而他们仍然守护自己天性中的正直品质,禀承先圣先贤之精神道统,丝毫没有舍弃对于真理、良知、正义与社会公正的追求,尽管气若游丝,却不绝如缕,仍然可以听到林昭、顾准、遇罗克、张志新等思想志士穿透铁幕的呐喊……他们面对残暴邪恶而正气凛然,怀抱死志,求仁得仁。披着革命外套的反革命势力夺去他们如流光一瞬的年轻生命,但他们的生命光辉必将指引中华民族,他们的事迹也一定会照耀于中华民族之史册。可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太史公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固有一死,人活着要有意义,与其泯灭良知,蒙蔽羞恶是非之心而屈辱苟活,不如为正义为人民更为自己的良心而死,死得其所,问心无愧!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什么意思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zd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回,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答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抄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知、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道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志士仁人是什么意思?

【解释】: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百。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度事业出力的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近义词】:耿介之士回

【反义词】:无耻之徒答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王守仁八股文《志士仁人》译文

志士仁人[明]王守仁

格式

原文

译文

1

破题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圣人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智,取决于圣人既能具备健全的心智,又能具备高尚的品德。

2

承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而示之。

称之为志士仁人的人,都是力求做到既有健全的心智,又有高尚的品德而不被私欲迷惑的人。这样的人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我们只看到他们如何做到问心无愧而不会顾虑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孔夫子之所以对哪些既无志气又不仁义的人发出感慨的原因所在。

3

起讲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

有人说,世事变化无常,而人的生和死却关系重大。面临生死考验时,固然有苟且偷生而损害仁义的;但也有临危受命,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的。是舍前取后,还是舍后取前,取决于对“是”和“非”的判定,且容易迷惑于人情。志士仁人也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吗?

4

起二股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所谓“志士”,指的是,肩负履行三纲五常的重任,一心追求高尚和清廉,不懈地探索如何成为遵循伦理道德的典范。所谓“仁人”,指的是,使自已具备上天赋予的所有品德而使自己的心智和身体光明磊落,并始终不渝地要凭此成为遵守气节的典范。

过接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既然“志士”和“仁人”这两类人在本质上都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且利害得失不能改变其志向和气节,他们的生与死也就不足以对他们构成妨碍了。

5

中二股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因此,在祸患兴起时,固然有逃避灾难而保全自己的,但临难自保只能安定自己的身体,不能安定自己的心智,苟且偷生的人实施的这种行为,“志士”和“仁人”是不屑于实施的。偶尔遭遇变故时,固然有凭侥幸而不受损害的,但不因应事情的变化而凭侥幸逃脱,虽然能够保全自己,但却丧失了仁义,违背道德的人做的这种事,“志士”和“仁人”是不会做的。

6

后二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志士”和“仁人”只按“理”办事,不打算在“理”之外还按其他规则办事,至于那些奉献自己的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天下忠贞不屈的人树立表率的“志士”和“仁人”,就是到了生命要终结时也不遗憾。

理想与理想的实现总是有距离,至于捐躯赴难来成就天下道义的志士”和“仁人”,就是牺牲了生命也不后悔

7

束二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处在国家被颠覆时,以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因应祸乱的“志士”和“仁人”,他们的仁义之心会使他们慷慨赴难而不后悔,自愿担当起责任而不推脱,这就是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公正之心,即使要为此付出生命,也不会考虑是生还是死了。

处在生活穷困,到处流浪时,以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帮助其他穷困不已,流浪不止的人的“志士”和“仁人”,他们的仁义之心会使他们面临穷困潦倒时也不畏惧,看待穷困潦倒,到处流浪就象看待回家一样。这就是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仁义之心,即使要为此付出生命,也不会顾虑是生还是死了。

8

大结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因此,“志士”和“仁人”以他们的“心”为重,以他们的“身”为轻。那些慷慨激烈成就仁义的事,固然是“志士”们奋勇施行的,同样也是“仁人”们争先施行的,瞻前顾后、徘徊不前、苟且偷生的人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以保全“心”为活着,以保全“身体”为拖累,从容就义来表明自己承担的道义是大公无私的,固然是“仁人”的归宿,同样也是“志士”的选择,那些逃避、袒护、隐逸、躲藏,觊觎于不死的人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由此可知,看到“志士”的所作所为,哪些无志的人应该感到羞愧;看到“仁人”的所作所为,哪些不仁的人应该认真反思。

志士仁人[明]王守仁

格式原文译文

1破题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圣人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智,取决于圣人既能具备健全的心智,又能具备高尚的品德。

2承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而示之。称之为志士仁人的人,都是力求做到既有健全的心智,又有高尚的品德而不被私欲迷惑的人。这样的人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我们只看到他们如何做到问心无愧而不会顾虑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孔夫子之所以对哪些既无志气又不仁义的人发出感慨的原因所在。

3起讲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有人说,世事变化无常,而人的生和死却关系重大。面临生死考验时,固然有苟且偷生而损害仁义的;但也有临危受命,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的。是舍前取后,还是舍后取前,取决于对“是”和“非”的判定,且容易迷惑于人情。志士仁人也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吗?

4起二股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所谓“志士”,指的是,肩负履行三纲五常的重任,一心追求高尚和清廉,不懈地探索如何成为遵循伦理道德的典范。所谓“仁人”,指的是,使自已具备上天赋予的所有品德而使自己的心智和身体光明磊落,并始终不渝地要凭此成为遵守气节的典范。

过接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既然“志士”和“仁人”这两类人在本质上都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且利害得失不能改变其志向和气节,他们的生与死也就不足以对他们构成妨碍了。

5中二股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因此,在祸患兴起时,固然有逃避灾难而保全自己的,但临难自保只能安定自己的身体,不能安定自己的心智,苟且偷生的人实施的这种行为,“志士”和“仁人”是不屑于实施的。偶尔遭遇变故时,固然有凭侥幸而不受损害的,但不因应事情的变化而凭侥幸逃脱,虽然能够保全自己,但却丧失了仁义,违背道德的人做的这种事,“志士”和“仁人”是不会做的。

6后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志士”和“仁人”只按“理”办事,不打算在“理”之外还按其他规则办事,至于那些奉献自己的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天下忠贞不屈的人树立表率的“志士”和“仁人”,就是到了生命要终结时也不遗憾。理想与理想的实现总是有距离,至于捐躯赴难来成就天下道义的志士”和“仁人”,就是牺牲了生命也不后悔

7束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处在国家被颠覆时,以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因应祸乱的“志士”和“仁人”,他们的仁义之心会使他们慷慨赴难而不后悔,自愿担当起责任而不推脱,这就是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公正之心,即使要为此付出生命,也不会考虑是生还是死了。处在生活穷困,到处流浪时,以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帮助其他穷困不已,流浪不止的人的“志士”和“仁人”,他们的仁义之心会使他们面临穷困潦倒时也不畏惧,看待穷困潦倒,到处流浪就象看待回家一样。这就是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仁义之心,即使要为此付出生命,也不会顾虑是生还是死了。

8大结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因此,“志士”和“仁人”以他们的“心”为重,以他们的“身”为轻。那些慷慨激烈成就仁义的事,固然是“志士”们奋勇施行的,同样也是“仁人”们争先施行的,瞻前顾后、徘徊不前、苟且偷生的人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以保全“心”为活着,以保全“身体”为拖累,从容就义来表明自己承担的道义是大公无私的,固然是“仁人”的归宿,同样也是“志士”的选择,那些逃避、袒护、隐逸、躲藏,觊觎于不死的人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由此可知,看到“志士”的所作所为,哪些无志的人应该感到羞愧;看到“仁人”的所作所为,哪些不仁的人应该认真反思。?

译文:

圣人对于那些有坚定不移信念的人,能断定出他们心理的完善仁德。

有志之人和仁德之人,都是心里有信念而不受私欲迷惑的人。当这种人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只见到他们但求内心无愧,而对自己的身体又何曾爱惜呢?这是孔夫子对天下那些无志又不仁的人所发的感慨,因此说了些话垂示人们。

这大约是说:天下之事变化无常,而生与死关系重大。固然有遇到危险苟且偷生、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德的人,可是也有见到危难献出生命,用牺牲来达成仁德的人。这正是区分是非的标准,也是人之常情、容易迷惑的地方。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向志士仁人学习的呢?

所谓志士,总是认为自己肩负着人伦纲常的重任,他的志向和思想崇高而纯洁,经常想着要树立起天下的大道;所谓仁人,以一身汇聚了天下的美德,他的心灵光辉而澄明,必然要使天下人的节操都纯洁起来。

这两种人,必然都是意外的变故也不能使他们惊慌,而利害得失也不能使他们丧失,死和生都不会成为他们负担的人。

在灾祸最盛的时候,固然可以逃避灾祸而保全生命,然而幸免灾祸,身体虽然安全了而心灵却不能安宁。这是苟且偷生的人所做的事,是他们不屑于做的。突然碰上了变故,固然有可以侥幸求得生存的办法,但是这样的生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而自己的仁德却丧失了,这是有违道德的事情,是他们不会去做的。

他们所做的事情,只能是在天理和私欲不能共存的时候,用生命实现理想,使天下贞德长存,就算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他们所做的事情),只能是在内心理想和现实不能同时保全的时候,献出生命挽救危难,使天下的大道更加完善,就算牺牲了也不后悔。

当国家破亡的时候,就用生命去挽回灭顶之灾,那可真是仁义之举啊!他们挺身而出毫不退缩,心甘情愿地那样做而毫不推辞。假如可以成全自己为天下奉献的心愿,就将效死命去做,而生死存亡就只好由它去,顾不上了。当人民流离失所之时,就抛弃生命,而给别人送去安居乐业、最后寿终正寝的幸福,那可真是仁义之举啊!

他们主动担当,毫不畏惧,把做这样的事看作像回家一样的平常和高兴。假如可以成全自己的仁德之心,就将用生命去做,而生死存亡就只好由它去,不能珍惜了。

这说明他们自己的内心以理想为重,而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很轻。他们这种慷慨激昂的成全仁德的做法,本来就是有志之士勇于去做而仁德之人自然要做的。再看那些犹豫不决、畏缩不前、面对灾难只求一时偷生的人,到底算什么东西呢?

把追求内心的理想作为生存的意义,而把追求身体的保全作为实现理想的障碍,他们这种从容就义以昭显公义的做法,本来就是仁德之人有志之士决意要做的,再看那些庇护自己,面对灾难只想幸免于死的人,又算什么东西呢?

由此可知,看有志之士所做的事,而天下无志的人就应该羞愧了;对照仁德之人所做的事,而天下不仁的人就应该反省了。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意思

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原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或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有关故事

其一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出处《论语·卫灵公》

其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