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

  • 乌孜别克族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的历史沿革

乌兹别克族的先民由粟特人、马萨盖特人、花剌子模人和南下的突厥语人群融合而成。古代粟特人主要生活在中亚细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也称为河中地区。 公元前2世纪,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开始陆续进入中亚细亚地区。随着交往的加深,当地土著的粟特人部落受其影响,逐渐演变成操突厥语的人群。根据活动区域的不同,这部分人一直被称为突厥人、布哈拉人、费尔干纳人、花剌子模人、撒马尔罕人。

公元874年,来自西亚的波斯人建立萨曼王朝,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中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并将古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波斯文化,为乌孜别克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9世纪以后,中亚的葛逻禄、乌古斯、阿儿浑、卡拉吉等突厥人南下,进入河中地区,建立起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国力强盛,于公元999年灭亡了波斯人的萨曼王朝,1004年消灭于阗国,成为强大的中亚帝国。此时中亚开始了大规模的突厥化进程,突厥人与伊朗人相互融合,突厥文化与波斯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突厥―波斯―伊斯兰文化。喀喇汗王朝同时是中亚封建制度最终取代奴隶制的时期。

乌兹别克这个名称来源于公元14世纪时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钦察汗国)的突厥化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乌孜别克汗,《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金帐汗国在乌孜别克汗的统治下,国势曾一度强盛,在当时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然而好景不长,从公元14世纪中叶开始,金帐汗国便因汗位之争而陷入了连年的战乱之中。

到了公元15世纪,国困民乏的金帐汗国终于土崩瓦解。这时,作为金帐汗国组成部分的白帐汗国日益强盛起来,其统治范围内的农牧民被泛称为乌孜别克人。

1451年,穆罕默德?昔班尼建立起了“昔班尼汗国”,当时生活在中亚细亚水泽地带和草原山林地带的突厥部落,就是组成昔班尼汗国的主要部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昔班尼汗率领乌孜别克人游牧民南下,通过多年征战,最终建立了强大的布哈拉汗国,确立了在河中地带和费尔干纳河流域的统治地位。这样,南下的乌孜别克游牧民与当地从事农业的突厥―伊朗萨尔特居民杂居在一起,开始了新的大融合。由于南下的乌孜别克人的语言与当地居民相同或近似,加之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统治地位,从而促进了现代乌孜别克族的形成。 由于中亚细亚的河中地区与中国新疆毗邻相望,地理环境相似,经济文化互补性较强,所以很早以前,乌孜别克人的祖先们就从中亚迁入中国新疆地区。

14世纪时,金帐汗国与元朝中央政府有大规模的商业往来。到了明朝(与北元)时期,双方的商业往来更趋繁荣,经常互派使者和官家商队。16世纪至17世纪,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东来的中亚商人以中国新疆的叶尔羌为中转地,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和各种土特产,有的还途经阿克苏、吐鲁番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将货物转销中国内地。在这段时期,来自中亚的一些商人开始留居新疆一些城市。

18世纪初,从中亚陆续迁入新疆定居的乌孜别克人日益增多,其居住地也由南疆扩展到了北疆。18世纪50年代,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后,与以乌孜别克人为主的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一直友好往来了六七十年。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也就从客观上为乌孜别克商人与中国新疆地区的贸易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经商过程中,乌孜别克人足迹所到之处,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居留地。他们长年累月往返于同一路线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许多落脚点,有些商人还由于偶然原因不能够返回遥远的故乡,便滞留该地,置产安家,娶当地女子为妻,成为当地的居民。当时,乌孜别克人较集中地居住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以及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奇台、木垒、英吉沙等地。19世纪中叶,乌孜别克人迁居新疆的除商人外,还有农牧民、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宗教职业者和一些贫民。

19世纪70年代后期,浩罕、希瓦、布哈拉等汗国先后并入俄国。乌孜别克商人的贸易活动也被纳入沙皇俄国对中国新疆的贸易活动中。商业贸易也发展成为除长途贩运至新疆在“热斯太”(乌孜别克语音,意为“商业繁荣区”或“集市”,是经常性的商业区)上销售外,还开办了许多“洋行”。当时在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塔城等地都有由乌孜别克商人开办的“洋行”。这种新的大规模的贸易方式必须具有完备的设施,定点经营,设立货场、客栈、货运运输及饲养业等,客观上为乌孜别克商人在新疆的定居创造了条件。随着这种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中亚细亚的乌孜别克劳动者也就陆续来到新疆参加以贸易为中心的各种劳务活动,久而久之便在新疆定居下来。 这一时期,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乌孜别克知识分子,因不满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也辗转移居新疆。这类人人数虽然不多,但因其本身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所以也可以视为中国乌孜别克族来源的一个途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战争导致的社会动乱及中亚地区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致使一些居民逃避他乡或者移居国外。由于中国新疆地区已有乌孜别克人定居的历史基础,客观上存在着血缘上和社会方面的广泛联系,中亚细亚的部分乌孜别克人投亲靠友,来到新疆定居。以后,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正常往来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20世纪30年代,迁入新疆的乌孜别克族也由商人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他们迁入新疆后,在当地民族的帮助下定居下来。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或者从事教育、医疗、文艺等行业;而居住在农牧区的乌孜别克人则与维吾尔、哈萨克等兄弟民族一起,共同从事园艺业和农牧业生产。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和了解,也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1938年,“新疆乌孜别克文化促进会”宣告成立,在促进乌孜别克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同时,积极配合抗战宣传,并通过“乌孜别克―维吾尔协会”,把乌孜别克人民捐献的物资集中起来运往前方,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1945年,在三区革命最艰苦的时期,各族人民群众纷纷向临时革命政府捐献财物,仅1月14、15日两天,伊宁市的乌孜别克族人民就捐献了5000多只绵羊。许多乌孜别克族妇女还把自己的手镯、戒指、珍珠等贵重饰品在捐献大会上当场献出,极大地鼓舞了各族人民的斗志。

1951年4月,新疆省举行第一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乌孜别克族共有11位代表出席,他们直接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表达了乌孜别克族人民热切向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共同愿望。1954年初,乌孜别克族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普选,推选出了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民代表。根据共和国选举法规定,在新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一定数量的乌孜别克族代表。如当时的伊宁市,乌孜别克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5?出席伊宁有关区、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为21人,占代表总数的5.4?

1954年3~9月,新疆先后成立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由于乌孜别克族人口少,居住分散,所以没有条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是在自治区及地、州、县(市)中,乌孜别克族人民同实行自治的新疆各民族一样,享有充分而平等的民主权利,共同管理本地区的地方性事务,一些乌孜别克族人还担当了各级领导职务。

1987年7月2日,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大南沟成立了乌孜别克民族乡,这是全国惟一的乌孜别克族民族乡。该乡位于东段天山北支博格达山脚下,这里水源充足,牧草茂盛,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全乡共有346户,2383人,其中乌孜别克族612人,哈萨克族1544人,汉族152人,维吾尔族38人,塔塔尔族37人,乡长由乌孜别克族人担任,11名乡干部中共有5名乌孜别克族。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畜牧业以养殖绵羊为主,兼养牛、马等。全乡共有耕地1500多亩,从事农业的人口为6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乌孜别克民族乡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起以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工业。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乌孜别克族节日: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努肉孜节”、“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苏曼莱克”,其中以“肉孜节”、“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努肉孜节,是乌孜别克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每年阳历3月22日,乌孜别克族人民都要欢度努肉孜节,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和新的一年的开始。过努肉孜节时,乌孜别克族都举行一种称为“苏麦莱克仪式”的传统聚会,在农村,人们还要用麦苗熬制“苏麦莱克”粥。在熬制过程中,人们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熬好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将粥分发给大家。

圣纪节,又称毛吾来提节,圣纪节是阿拉伯语“冒路德”的意译,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举行,相传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节日期间,各清真寺装饰一新,人们一大早就去清真寺听阿訇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

肉孜节,又叫“开斋节”,是乌孜别克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肉孜”是“斋戒”的意思,伊斯兰教教历9月为斋月,斋戒期间,凡成年穆斯林教民每天只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进两餐,白天绝对禁止饮食。至9月29日或30日看到新月的第二天为开斋节。老弱病幼、孕妇等可不守斋。节前每个乌孜别克族家庭都准备了十分丰盛的食品,节日期间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拜访,走亲访友,互致赛抗木(问好),表示祝贺。虔诚的信徒日出以后还要到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肉孜节,国家规定乌孜别克等民族放假一天,欢庆佳节。

古尔邦节,“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俗称“献身节”,又称“宰牲节”,该节日在肉孜节后七十天。在伊斯兰教义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他惟命是从。正当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安拉深为感动,特派人送来一只羊代替。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从此以后,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尔邦节。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收拾得干干净净,宰羊杀牛,做各种食品,馈赠亲友,款待客人,亲友、邻居互相邀请吃饭。乌孜别克族除了载歌载舞以示庆贺外,还举行体育活动,尽情欢乐。“古尔邦”节一般持继三天。

苏曼莱克,是乌孜别克族的传统宗教活动,每年伊斯兰教教历的一、二月份举行。据说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届时,乌孜别克族人用麦粒碾成粉,做成“阿里瓦”(一种甜面食)一类的饭食。这种食品必须由许多妇女共同制作,做完后以家庭为单位,全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食用被视为神圣之物的“阿里瓦饭”。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 奴鲁孜节是乌孜别克族的春节,在公历3月22日举行,这时还要举行“苏麦莱克”仪式,届时以村为单位,大家自带各种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锅熬熟后共餐。在此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歌舞娱乐活动,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