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孟子的:以意逆志:是什么意思?

成语出处: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成语解释: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首先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和辞的关系问题,二是文辞和情志的关系问题。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段话的出现有着较为复杂的话语背景。据称是孟子弟子的咸丘蒙问了孟子两个问题,一、道德最高的人,君不能以他为臣,父不能以他为子。舜做了王,尧带领诸侯北面而朝见他,他的父亲瞽瞍也北面而朝见他,舜见了父亲,有些局促不安,孔子说,这时,天下岌岌可危了。不知这事是否真实?孟子认为尧朝舜的事件是齐东野语,不足信。咸丘蒙又发难,拿出了《诗经?北山》中的句子(这可是真实的),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舜做了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瞽瞍为什么不是臣子?我想孟子此时肯定有些恼火,于是有了“是诗也,非是之谓也”的话。他的意思是说,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绝对真实的事件,比如说《大雅?云汉》,不是讲周朝没有一个人留存下来了,而是“文”(夸张?)的手法。不要因为“文”而影响了对于真实事件的认识(不以文害辞)。孟子同时说,《小雅?北山》的意思是说诗人为王事尽力,别人作得少,自己作得多,因而不得事养父母,主旨不在于“普天之下”云云,不要因为这句话而影响了对于诗人情志(孝道)的认识(不以辞害志)。

基于以上观念,孟子提出了解说诗的“以意逆志”说。李泽厚和刘纲纪认为: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受,通过想象、体验、理解的活动,把握诗人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假设对孟子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其中就涉及了三个文艺学指称的对象和一个完整的文学鉴赏过程:读者,作品,作者。但是,先秦蒙昧时期的思想家不可能具备如此严密的逻辑思路,有限的艺术文本和粗糙审美经验也不可能铸造出如此完满的艺术鉴赏构想。就《孟子》论诗来看,他的“以意逆志”,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实时情景,采取穿凿附会的方式,来主观地解说《诗经》的。朱自清说:“他们却据‘思无邪’一义先给‘作诗人之志’定下了模型,再在这模型里‘以意逆志’,以诗证史,人情自然顾不到,结果便远出常人想象之外了。”这就是汉儒的作法。所以,孟子的“以意逆志”的影响直接地体现在了《诗序》中,并由此而扩大到对于更多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因为评价标尺的规定,最终形成了作者的文学创作的共识,中国的纯文学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行路,一条“一脉微息”的行路。这个情况到了魏晋之后才有所改善,并且,其中和其后的种种征战用“惨烈”一词形容,是丝毫不过分的。

这是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百一个重大发展,(还有一个是知人论世)

上篇中,孟子针度对的错误理解,指出要全面确切地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问,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具体意义是说读诗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的词答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而应当内"一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这就要'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容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了.

以意逆志的意思

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百,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度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问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答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来,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解释: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源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知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道歌鉴赏方法。

什么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

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因此,读者应平心静气,对作品反复涵咏,仔细体味,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从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这里,有着一个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百.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度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版,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权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

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因此,读者应平心静气,对作品反复涵咏,仔细体味,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从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但是在孟子这里,有着一个中心的指向,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以意逆志”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知人论世”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可以更好的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