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贻误军机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贻误军机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贻误戎机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贻误:

错误引领百,使入歧途﹣贻误青年

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贻误工作

戎机:

指战度争;军事:迅赴问戎机ㄧ通晓戎机。

指战机:贻误戎机。

贻误军机

【释义】:贻:贻害。答耽误了作战大事。

【出处】:《清史稿·高家本纪三》:“二十一年春正版月庚本,以额附科尔沁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贻权误军机,褫爵禁锢。”

下令清军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

乾隆爷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平定了新疆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分裂势力。五月,清军攻克伊犁时,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已死,清政府释放了他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波罗尼都率领他的弟弟霍集占等三十多人投奔清朝军队。伊犁平定后,清朝命令大和卓返回南疆,利用其家族的传统影响,招抚旧部,统领维吾尔民众,以实现对南疆的和平统一。大和卓返回叶尔羌(今莎车)统领回部,小和卓留伊犁掌管伊斯兰教务。波罗尼都在清军的支持下迅速占领南疆,击败黑山派和卓政权,黑山派和卓势力从此退出政治舞台。波罗尼都在收复南疆后立即宣布,天山南路从此进入“可汗秦(指清朝皇帝)的时代”。

大小和卓叛乱

公元1756年,小和卓霍集占参与卫拉特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阴谋发动的叛乱,兵败逃到南疆叶尔羌大和卓处,并煽动大和卓波罗尼都背叛清朝。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夏历九月,清廷派蒙古人副都统阿敏道赴南疆“慰抚”。阿敏道带领三千名厄鲁特兵、一百名索伦兵途经库车,那时候小和卓也在那里。小和卓骗他说:“我们与厄鲁特人有仇,请你遣走三千厄鲁特兵,我们欢迎你入城。”阿敏道依言照办,遣还厄鲁特兵,只带了一百名索伦兵进城。结果,阿敏道和这些索伦兵成了小和卓的俘虏,被拘禁于库车。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夏历三月间,阿敏道听说小和卓要杀掉他们,就率部杀死看守他们的三十多个士兵,步行逃出。小和卓立即派三百人追上他们,将阿敏道等一百多人全部杀死,并在库车打出巴图尔汗旗号,抗拒清军。

大和卓波罗尼都受到鼓动,随后发动了武装叛乱,史称“大小和卓叛乱”。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叛中央政府,很快集众数十万,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叛乱时期,大小和卓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对广大新疆人民施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其下属也趁机对人民群众敲诈勒索。他们所到之处大肆烧杀强掠,使许多人家破人亡,纷纷逃离家园。在大小和卓叛乱期间,南疆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

平叛开始了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夏历二月,清政府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兵万余自吐鲁番进发,进入南疆平叛。起初,清军出师不利。但由于大小和卓残酷地压迫、掠夺维吾尔族人民,人民苦不堪言,大小和卓得不到人民支持,很快形势就发生了逆转。

五月,清军把叛军围困在库车。大小和卓率万余鸟枪兵自叶尔羌经阿克苏赴援,被清军击败,旋即率残部入库车固守。此时,原受大小和卓煽惑的库车以西的回部诸城,多在其城主率领下投向清军。雅尔哈善未乘胜进击,疏于戒备,致使大小和卓趁夜率四百骑逃遁,雅尔哈善因贻误军机被革职。清军攻克库车后,小和卓逃到阿克苏,守城维吾尔族人闭门不纳,只得逃到乌什,同样为乌什维族人所拒,只得逃归叶尔羌。大和卓则返回喀什噶尔(今喀什),大小和卓相约各守一城,互为犄角,以作最后的抵抗。

十月,清政府另派刚平定准噶尔部的定边将军兆惠率军南下进剿。兆惠率步骑四千人至叶尔羌,三战三胜,但由于兵力较少,无法攻下城来,于是转移到城东黑水河边安营扎寨,等待援军。叛军一万多人包围了清军的黑水营,用炮轰、水淹、偷袭等方式频繁攻击。清军坚守三个月,伤亡甚众。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正月,清政府命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率兵三千人自乌鲁木齐驰援,至呼尔满(今莎车东北),与叛军骑兵五千激战四五个昼夜,最终获胜,渡叶尔羌河,兆惠得知援军到了,于是率兵突围,黑水之围遂解。清军会师后回到阿克苏。

六月,兆惠和富德各率兵1.5万分别攻打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兆惠统军自乌什进攻喀什噶尔﹐富德领兵由和阗直取叶尔羌。大小和卓见大势已去,大肆掠夺城中财物后率部弃城南逃,越过葱岭西遁,逃往帕米尔。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叛军纷纷下山投降,共计有1.2万多人。

七月,大小和卓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巴达克当地部族交涉,八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部首领执杀,尸首送交给了清军。

大和卓对听从小和卓煽动背叛清朝十分懊悔,临死前留下遗言说,死后决不允许把他的尸体和小和卓埋在一起。

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终于粉碎这次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此后,清廷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统治。

19世纪上半期,不甘于失败的和卓后裔先后发动了多次叛乱,均以失败而告终,给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灾难。

善于自省的皇帝

乾隆二十二年,甘肃守备高天喜与参军迈斯汉一起与准葛尔部作战,迈斯汉指挥不当,致使部下将军兆惠被困。这时,高天喜冒着大雪,独自前往营救,迈斯汉不仅不派一兵一卒,而且还百般阻挠。事后,迈斯汉被革职,而高天喜则得到破格提拔,短短一年之内就升职为西宁总兵。在平定川边大小金川的战役中,总督张广泗以三万清军在近两年时间里仅攻下五十余城池,进展迟缓,且死伤惨重。后来乾隆加派大学士纳亲为经略,至川指挥作战,张广泗与纳亲闹政见不同,各持己见。进攻四月有余,损兵折将,仍毫无进展。因此,乾隆将张广泗、纳亲撤职诛杀,以示军威。针对这次事件乾隆还特意规定了三条军律:1.统兵将帅苟图安逸,故意拖延不将真实情形具奏,贻误军机者,斩立决。2.将帅因私相互推诿牵制,以至贻误战机者,拟斩立决。3.身为主帅不能克敌,散布流言蛊惑众心,借以倾陷他人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这三条军律一经公布后,众将士们既惧怕法律,又禁不住重赏的诱惑,于是人人效命,尽职尽责。每遇战事,无不效命疆场,“罔敢怀敬安之念也”。乾隆帝的惩固信、罚亦严的驭将政策起到了励将奋进的作用。乾隆朝武功极盛,大的战役有十次,均获胜利,乾隆帝为此志得意满。十次战役的起因和性质不同,如何评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我们姑且不论。但这十次战役清军之所以最后均获得全胜,与乾隆帝实施信赏严罚的驭将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每次战役他亲选强帅,批答奏章。每克一城,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祭告宗庙,重赏有功将士,破格提拔重用有功之将士,并在紫禁城建紫光阁,将战役中有大功之臣绘于其上,为其赋诗立传,极尽渲染之能事,以励将帅奋进之心。与此同时,乾隆帝对那些在战场上不能勇敢作战,临阵畏缩的将帅;不能和衷共济、争功疾能的将帅;不能遵守军纪腐败无能的将帅,均严惩不贷。在上述十次战役中乾隆帝诛杀身为皇亲国戚、王公权贵的高级将领不下数十人,可谓用典严峻。乾隆皇帝的严格治军,赏罚严明,对我们今天治党建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