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客的意思

  • 门客的意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古文中经常提到“门客”这个词,求这类人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有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只是主人需要他们办什么事时,才跟他们安排工作。养门客最盛行是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

门客的意思,古代的门客是什么意思?

一、门客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二、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关于霸主的问题,因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明,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

三、历史著名门客:

1、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埋名于酒肆之内。二人均食于信陵君。

2、盖聂,著名剑侠。
3、荆轲,著名刺客。?

4、聂政,弹铗长歌狡兔三窟的冯谖。?

5、毛遂自荐的毛遂。?
一、基本简介

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关于霸主的问题,因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明,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经常为争夺霸权而爆发战争.作为霸主的国家,对其盟国有着统治权.它的属国是要向它进贡的.权贵家里豢养的帮闲或办事的人:养门客数十人。

二、著名门客

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

有两种意思:

1、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晋书?石勒载记下》:“ 张披 与 张宾 为游侠,门客日百馀乘,物望皆归之,非社稷之利也。”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一个 娄老爹 ,不过是太老爷的门客罢了,他既害了病,不过送他几两银子,打发他回去。”

鲁迅 《集外集?选本》:“《世说新语》并没有说明是选的,好像 刘义庆 或他的门客所搜集。”

2、家塾的塾师。

宋 孙升 《孙公谈圃》卷上:“后得 赵学究 ,即馆于 汴 第, 杜后 ?h 陈 之旧,召至门下,与 赵 俱为门客。”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秦会之 有十客, 曹冠 以教其孙为门客。”

元 纪君祥 《赵氏狐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根前习文。”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

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有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

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只是主人需要他们办什么事时,才跟他们安排工作。养门客最盛行是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李著以“致用”二字来概括秦汉(及此后各代)的文艺观,并溯源到春秋战国的门客文化,犀利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为世俗、为政治、为权势者服务的本质。

他的结论与余英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论》不谋而合,但“门客”二字更加鲜明地表露了这种世俗性和依附性。

这种眼睛向“上”攀附权势的文化,从大的层面讲,只讲“善”(礼义道德纲常秩序),鄙视真(追求宇宙真知,发展科学技术),忽略美(纯粹的非功利的审美愉悦),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从低一些层面讲,大家追求出将入相的权势,不择手段地邀宠固位互相倾轧,争入帝王彀中极大地虚耗了聪明才智,败坏了道德情操。

这种门客文化的遗毒,可谓源远流长,即使在今天,依然可见其影子,需要我们下大功夫认真清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门客

古代的门客指在古代达官显贵人家中养的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能人。

他们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徒有虚名。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只是主人需要他们办什么事时,才跟他们安排工作。养门客最盛行是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

扩展资料:
门客文化;
文化与文艺观

余英时的“士”概念外延最小,研究的是始于孔子时代的知识阶层;余氏所指的“士”及秦汉之后的“士大夫”都是李?B平所谓的“门客”,其中寄食于公子王孙门下或择主而事、致位将相的“游士”,就是“士”与“门客”最明显的“交集”。而门客却不一定是士,可能既不是武士,也不是文士,而或许是仅有鸡鸣狗盗等一技之长的“食客”。

门客的目标

李著的“门客”概念,广义而言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阶级、阶层出身的人,除了生来就注定高踞天下至尊宝座的那一个。因为在李著的定义中,“门客”的人生目标是求富贵、取尊荣、建不朽之功业,他们的路径是通过依附某个主子,将自身“工具化”,达成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

陈涉躬耕垄亩,素有鸿鹄之志,揭竿而起时鼓动跟从者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刘邦见秦始皇出巡仪仗,叹“大丈夫当如是”,有“取而代”之心;但他们举事之初,都必得充当“门客”(客将),陈涉以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起兵,项羽、刘邦扯起楚怀王的旗号。他们是自觉将自己摆在门下客位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门客

门客,又叫食客。有文职性质和武职性质两种。就是所谓的帮忙或帮闲者。武职的充当打手或保镖之类,文职的有的充当智囊出谋划策,有些则只是供其愉乐,充任着写写诗词歌赋或唱歌奏乐之职。身份比纯粹的家仆高,但基本上仍然相当于奴才。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中国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 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 关于霸主的问题,因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明,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经常为争夺霸权而爆发战争.作为霸主的国家,对其盟国有着统治权.它的属国是要向它进贡的。但到了盛唐时期,门客便成为了寄落在有文化的人或有权有势的人的家中,并包食宿,这些人会经常帮助主人办事,而主人家的门客的多少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地位的高低,在成语故事和典故中也有许多门客在关键时刻帮助主人并获得成功的例子,《毛遂自荐》就是典型。

古代达官贵人养的一批各有所长为自己办事的人

门客的意思,古代的门客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养在家里 可以出谋划策 或者帮着做其他事情

门客的意思,门客是什么意思?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中国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 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 关于霸主的问题,因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明,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经常为争夺霸权而爆发战争.作为霸主的国家,对其盟国有着统治权.它的属国是要向它进贡的

“门客”的来源:

近读李?B平教授所著《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耳目为之一新,感觉就其大命题而言,可与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余英时的“士文化”鼎足而三。三人的研究对象不尽一致,大概念的内涵有别,外延有分殊有叠合,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余英时的“士”概念外延最小,研究的是始于孔子时代的知识阶层;余氏所指的“士”及秦汉之后的“士大夫”都是李?B平所谓的“门客”,其中寄食于公子王孙门下或择主而事、致位将相的“游士”,就是“士”与“门客”最明显的“交集”。而门客却不一定是士,可能既不是武士,也不是文士,而或许是仅有鸡鸣狗盗等一技之长的“食客”。

中央集权制朝廷建立后,门客别无选择,只能争相讨好一个主子。图为参加科举的士子在看榜。取自仇英手绘帛卷(局部)

李著的“门客”概念,广义而言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阶级、阶层出身的人,除了生来就注定高踞天下至尊宝座的那一个。因为在李著的定义中,“门客”的人生目标是求富贵、取尊荣、建不朽之功业,他们的路径是通过依附某个主子,将自身“工具化”,达成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至圣先师”孔夫子亦不免时时露出门客相。他并不讳言自己“三日无君”便惶惶不安的焦虑,乃至奔波于列国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陈涉躬耕垄亩,素有鸿鹄之志,揭竿而起时鼓动跟从者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刘邦见秦始皇出巡仪仗,叹“大丈夫当如是”,有“取而代”之心;但他们举事之初,都必得充当“门客”(客将),陈涉以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起兵,项羽、刘邦扯起楚怀王的旗号。他们是自觉将自己摆在门下客位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羽翼丰满时反客为主,夺取最高权力。楚公子春申君的门客李园、秦朝大太监赵高,就是以阴谋手段反客为主的成功范例。

李?B平的“门客”概念与王学泰的“游民”有更多的相通之处。他们都是游荡于社会边缘的人,总在寻找自己的归属,只不过“门客”寻求的是体制内显赫的门庭,而游民则可能上梁山“替天行道”或入伙丐帮、青红帮。王学泰说游民的主要来源是破产的农民,农业社会有几人身上流淌的不是农民的血液呢?诸葛亮从山东避乱到南阳,躬耕于隆中,显然是农民,虽因家底殷实尚可“草堂春睡迟”,醒来研究天下大势,但说他是“游民”也不算诬枉吧。至于明太祖朱元璋,那是典型的破产农民――游民了。王学泰所说的“从流民到城市游民”,显然包括冯谖之类门客。他所说的游民知识分子与游士其实是二而一的。魏征、吴用、刘伯温之类人物即其代表,他们乃苏秦、张仪、范雎、蔡泽等先秦门客之苗裔。顺便提到,王学泰与李?B平的专业都是文学研究。王学泰从对《三国演义》、《水浒》等通俗小说的社会学解读入手,揭示了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渗透。李?B平则从“致用”文艺观(“文以载道”,“成人伦、助教化”)的探源破题,上溯到春秋战国时的门客文化,进行爬梳归纳。二人创设的概念“游民文化”与“门客文化”,显然远远溢出了文艺学的范畴。

李?B平将研究范围的下限设定在西汉末年。这样一来,对门客文化流变的叙述自然不可能是完整的,但对我们认识门客文化的精义已经足够。因为秦汉之际“是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和学术上致用观念的形成、稳固、定型时期”(李著《导论》)。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门客”的社会地位与求取富贵尊荣的门径基本上就定型了。

余英时是从“势”与“道”之争的胜负格局来解释这个现象的。他所说的“势”即现实的势力、政治权威,即对国家的统治权、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权;而“道”,不论是古代礼乐所表征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道”,还是儒家看重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纲常,都是一种精神文化力量。“势”与“道”二者都是建构政治社会秩序所必需的。在各国争霸的局面下,王侯更需要“道”

对他们的“势”加以精神支持,以使他们师出有名,使他们的政权具有某种合法性。但实现天下“大一统”之后,“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已根本不可能与帝王的“势”分庭抗礼。古代知识分子的“道”是无形的,除了个人人格之外别无保证。于是,在专制集权社会,“以孤独而微不足道的个人面对着巨大而有组织的权势,孟子所担心的‘枉道以从势’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而且事实上也常常发生,汉代公孙弘的‘曲学阿世’便是最著名的例子”(余著《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后世虽有不甘心者,如明末吕坤说,“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这只是不绝如缕的先秦遗响,更多的是“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之辈:“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的假隐士和“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的伪道学满坑满谷。先秦时代,鼓吹“道”尊于“势”,孔氏门徒说只有他们的老师才配为“天子”,荀卿弟子直截了当宣称他们的先生“宜为帝王”,这种言辞,在后世出口是大逆不道要诛九族的。韩愈以“道统”继承人自居,余英时称他是唐代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之一,却要高颂“天王圣明,臣罪当诛”。不是他的骨头太软,时移“势”异,不得不然也。

李?B平则将“势”与“道”的力量演变,以中央集权制朝廷建立前后为界,概括为“主二客一”(一客多主)和“主一客二”(多客一主)两种模式。在前一种模式下,门客在列国王侯贵人间奔走,选取门庭投靠,朝秦暮楚不以为耻,晋材楚用反成佳话,“良禽择木而栖”、“合则留,不合则去”乃理所当然。如果说《战国策》一书,是谋臣策士纵横家自炫身价的演说辞和故事集,有王婆卖瓜之嫌;那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则列举秦国历史上的人物,言之凿凿地证明了门客对秦国由弱变强的重大贡献以及实现“跨海内、制诸侯”战略目标的不可替代性。

既然在列国激烈的竞争中,得才者胜,失才则亡,作为人材的门客自然就有了与主子讨价还价的资本与资格。于是,有孟子称病不肯先去朝谒齐王,有颜斤蜀上殿不肯趋前,而敢于对忿然作色的齐王直言“士贵耳,王者不贵!”在一客多主的大背景下,门客为自高身价,往往要求主子给予特殊的甚至与主子“平等”的待遇。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先为“食无鱼”,继为“出无车”,后为老母无人赡养三次弹剑而歌。

在先秦群雄争霸时代,有些门客不仅要求主子给予较高的物质待遇,甚至追求与主子建立精神上的“知己”关系。得到“国士无双”的尊重,这才肯为之效忠卖命。豫让曾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为客,不为他们的灭亡报仇,却以漆身吞炭等方法易容为智伯行刺赵襄子,道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曹沫、荆轲也是这样的门客,他们的主子都有一副礼贤下士重视人材的面孔。

但中央集权制建立、四海归一之后,门客别无选择,就只能争相讨好一个主子了。没有了选择自由的门客,便失落了相对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李著称之为“雄豪精神”),再也矜持不起来。孟子说“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而后世的游士门客服膺的人生信条却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将“力比多”投向对皇权的绝对认同与服从,由争宠而引发的只能是“门客”之间日益激烈的倾轧。自知不配或不可能“货与帝王家”的,就成了贾府中的清客篾片詹光(沾光)、卜世仁(不是人)之流。

先秦门客的流品芜杂,既有破落的贵族子弟,也有不甘于贫贱的底层游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观。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像孔夫子一样“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愿以极端行为惊世骇俗而名垂青史。他们有些人毫无原则,如苏秦、张仪、商鞅,哪一套能获得人主的青睐便使出那一套(这自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则”);如豫让之为“小人”智伯(司马迁语)复仇,谁重视我,我就为他卖命。有些人毫无人性,如为求将位而杀死齐籍妻子以取信鲁国的吴起,如为伪装得罪出走而杀死老婆孩子的要离,出于妒忌害死同学韩非子的李斯。有些人则比变色龙还要狡诈,如为刘邦制订朝仪,使他“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的叔孙通;如为诈骗钱财引诱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引来“焚书坑儒”之祸的方士徐市、卢生。门客之中也有高蹈者,如“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以死报“知己”别无所求的侯嬴,洞明世道人心不恋权位的张良等等。但这样的高士与智者在门客中是凤毛麟角,对于门客文化则是异数。

门客文化中的主客关系说到底是主奴关系,这是由他们的豢养与被豢养地位决定的。这种依附性决定了门客的工具性。所谓“知己”关系不过是一种假相。李贽与公安袁氏兄弟的对话一语破的:主子解衣推食,不过是诱你为他做奴才而已。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惺惺作态,不就要他感知遇之恩,为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吗?屈原早就意识到了主客关系的真谛,在辞赋中将自己比作“美人”。男权时代,女人再美、地位再高,也不过如主人的衣服而已,不想穿了就可以扔到垃圾堆里,哪来什么精神平等可言?

李著以“致用”二字来概括秦汉(及此后各代)的文艺观,并溯源到春秋战国的门客文化,犀利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为世俗、为政治、为权势者服务的本质。他的结论与余英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论》不谋而合,但“门客”二字更加鲜明地表露了这种世俗性和依附性。这种眼睛向“上”攀附权势的文化,从大的层面讲,只讲“善”(礼义道德纲常秩序),鄙视真(追求宇宙真知,发展科学技术),忽略美(纯粹的非功利的审美愉悦),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从低一些层面讲,大家追求出将入相的权势,不择手段地邀宠固位互相倾轧,争入帝王彀中极大地虚耗了聪明才智,败坏了道德情操。这种门客文化的遗毒,可谓源远流长,即使在今天,依然可见其影子,需要我们下大功夫认真清理。李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拓荒之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