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开国功臣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开国功臣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从古到今,开国功臣的命运多以悲剧结束,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对人性和民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害处。诛杀功臣比较残忍比较著名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刘邦夫妇入主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信杀了,韩信之死,使刘邦成了历史上辜恩寡义的代表,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恶名是无法除去的,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把英布和彭越杀了。客观地说,作为皇帝,刘邦的凶狠是可以理解的,杀韩信有不得已的苦衷。仔细阅读关于对韩信和对秦末汉初的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到韩信有多么厉害,对刚刚统一天下的西汉王朝以及刘邦为代表的刘氏皇族有着多么大的潜在威胁。我们知道有个“汉初三杰”的说法,也知道像樊哙、周勃这些人称得上猛将,但是实际上论带兵打仗,这些人在韩信面前连大气也不敢出的,敬畏交加,惶恐之极。所以虽然刘邦自己也十分清楚,韩信压根都不会造反,但还是千方百计要把他杀了。这就好像衡山上的悬龙石,挂在半山腰摇摇晃晃的,虽然几千年了还没掉下来,但是一般人从下面走过,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只有杀了韩信,刘邦才睡得着。至于英布和彭越,也就顺便杀掉了。三王的冤死,从另一方面说,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是有利的。与历史上很多皇帝比起来,刘邦算不上一流无情无义的主子,萧何、张良、陈平、周勃这些人也是功臣,他就没有开杀戒。朱元璋屠戮功臣,才是真正令人发指的,他把杀功臣提到了作为国策的高度,不管有没有威胁,横下一条心,一律杀光,从即位到驾崩,几十年的时间,就没停止过这项活动,陆陆续续杀了一二十万人,成为史书上最莫名其妙最不可思议最不忍卒读的事件。明初功臣,只有六个人没有被他以谋反的罪名绑赴刑场,分别是常遇春、胡大海、沐英、李文忠、徐达、汤和、刘基。常遇春和胡大海死得早,都是在征途中就去世了,不需要朱元璋动手;沐英和朱元璋一则都是朱元璋的养子,属于皇族,二则久镇边关,不大过问朝廷大事,得以善终;刘基是个文人,虽然功劳甚大,但是一向以张良为榜样,从不居功,做人十分低调,朱元璋一直找不到借口,最后只有暗示胡惟庸把他毒死了;徐达作为武将之首,战功与唐初李靖相似,为人也相似,克己奉公,恭谦礼让,远离纷争,但是他没有李靖那么幸运,最后还是被朱元璋送了一只烧鹅引发背疮爆裂而亡,刘基和徐达总算保留了作为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免去了身首异处;汤和是异姓功臣中唯一幸存者,他没有遭到横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很早就托病退出了朝政,闭门不出,衣服田舍翁的样子,第二他的本事不大,一向都是充当徐达常遇春的副将,没有威望,第三他的年纪很大了,七老八十,第四他是朱元璋的儿时朋友,从童年时代开始就跟随朱元璋,一向小心谨慎,忠心耿耿。朱元璋如果连这样一个人也杀了,对朝廷对天下对后世都是交代不过去的,朱元璋虽然心思歹毒,心理扭曲,对身后之名也不是毫不在意,留下汤和,可以用强权堵住方方面面的嘴,汤和虽然保住了一条命,其实也是生不如死,日子过得很不舒展。

刘邦和朱元璋,是史书上皇帝诛杀功臣的代表人物。前者的著名,主要是杀了韩信这样的罕见军事家,淋漓尽致的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名言,他尝到了苦果,在白登之围中,如果有韩信在,他是完全可以避免那种遗恨终生的耻辱,西汉王朝也不会那么长时间地向匈奴称臣纳贡。后者的著名,完全是因为没有人性,扭曲的灵魂在作怪,后人翻开明史,开篇就进入了毛骨悚然的境地,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冤狱中集体被屠杀而死去的人,是一场大的战役都不能相提并论的。他也尝到了苦果,在他死后,中央政权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虚弱不堪,朝堂中几乎都是蝇营狗苟或不学无术或大言空谈的庸碌之辈,没有安邦定国的人才了,以致藩王发难,席卷而下,政权易主,子孙凋零。

其实像汉高祖明太祖这样的皇帝,历史上还大有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员、文种、吴起、商鞅、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分别死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楚太子、秦惠王、秦始皇、秦二世之手。南北朝时期,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十分残暴,猜忌功臣是人生的爱好日常的习惯。接下来统一天下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高颖、贺若弼、韩擒虎几个国家柱石相继被杀,杨素李渊被逼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比方贞观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光武的云台二十八将、陈桥兵变的那些人、开创大蒙古国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荣华富贵,得到了善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长兄幼弟,废了父亲,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二十四年的贞观之治。对待开国功臣,历朝皇帝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诛杀;二是削权留职,供养起来;三是继续使用,名爵职权一样不缺。刘邦和朱元璋采取了第一种方法,唯我独尊,加强了君主集权,同时也损伤了国家元气。而李世民采取了第三种方法,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对功臣们的感激之情,说: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依靠功臣们继续卖命,君臣交心,共同治理天下。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除张亮侯君集等少数几个人因为确实参与了太子和魏王的谋反被杀外,大多数都荣宠备至,富贵终生,即使功臣们有些违犯国法的地方,李世民也不忍惩治,劝解一番,信任如旧。所以后世人对贞观之治十分称道向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这样做的,云台二十八将在统一天下后,俱封显职,安稳度过后半生。最著名的就是有个叫窦融的事情,这个窦融原来也是一方诸侯,与群雄一起参与逐鹿天下的活动,后来被刘秀恩威并济,归顺了光武政权,带兵扫除了另外几个草头天子。这个人很谨慎,知道自己和冯异、马援这些一开始就追随刘秀打天下的人不同,是有亲疏之别的,所以四海归一后无比小心,对刘秀恭敬地不得了,常常称病赋闲,不参与朝政议论,不和王公大臣来往。他这样做,有真心的一面,也有不得已的一面。刘秀很看不过去,多次单独接见谈心,不断加官进爵,公开赞扬他的功劳,最后窦融被刘秀感动,打消了疑虑,踏踏实实为国家出力。这件事成为君臣坦荡相知相信的典型故事。统一草原,征服列国,建立大蒙古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对功臣也很重视,很优待,把他们看作心腹手足,荣辱与共,富贵不移,功臣们没有一个背叛他,至死都念念不忘为其效力。宋太祖赵匡胤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也处理得很得当,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实际上一部分功臣的兵权宋太祖也没有收回来,比如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等人,一直处在朝政中枢,宋太祖十分倚仗。

功臣的命运,一则取决于皇帝,二则也取决于功臣自己。皇帝自身不行,就很容易发生功高盖主的事情,这种事对国家不一定有害,比如西周时的周公旦,西汉时的韩信、霍光,中唐时的郭子仪等等,这些人都是忠臣,但是他们跟自己效忠的,皇帝比起来,能力高出一大截,对皇帝的威信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一定要杀韩信才舒服,汉宣帝刘询没有本事,和霍光在一起就感觉芒刺在背。如果碰上朱元璋这样的主子,就是八辈子倒了大霉,天下再大,也是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说朱元璋杀功臣开始是为后世考虑的话,那么杀到后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杀的太多了,杀得很荒唐,很不可理解,是一种变态的杀法,不幸投在这种人手下,你怎么做都是一死。

作为功臣,不是逼上了绝路(比如皇帝要杀自己)或者有重大变故出现(比如继位之君不行),是不会去造反的,因为造反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辛辛苦苦跟着皇帝打天下,等到国家安定,四海一统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喜悦,都想好好享享福,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但是恃功而骄,居功自傲,为非作歹的人也并不鲜见,这就是功臣自身的问题,这些人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像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能够善待功臣的人君,不光是功臣之福,也是朝廷之福社稷之福,功臣们保留了性命、地位、财富,朝廷和社稷也保存了元气和坚实的基础。但是像这样的人君是可遇不可求的,要知道,杀功臣,不是皇帝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一个开国皇帝,一般要具备四个条件,才不需要杀功臣:第一是本身拥有雄才大略,打天下和治天下都是高手。刘秀文才武功在当时之世,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有很多人才就是折服于他的个人魅力,心悦诚服接受驱驰;李世民的武功,唐初只有李孝恭(实际上是集合了李靖的能力)才能一较高低;赵匡胤是柴荣手下第一将;铁木真手下诸将打仗都是师从铁木真。他们不但善于行兵布阵,而且能够冲锋陷阵,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不是哪一个功臣可以相提并论的。当然,朱元璋也很善于打仗,徐达常遇春虽然厉害,还是稍逊一筹。但是朱元璋不具备后面的三个条件。第二是出身豪门,血统高贵。不要小看了这一条,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正统观念长期深入人心,在没有既成事实之前,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草民成为皇帝的概率和合理性会比一个贵族要大,在没有平定天下之前,人们,至少绝大部分的士族会把你看成草寇、反贼,鄙视你、怀疑你、甚至反对你,而贵族造反就不一样,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他做新的天子。这就是阶级问题。刘秀是皇族,李世民出身大户高第,赵匡胤家里世代为将,铁木真属于草原上的黄金家族,他们的血统都是很高贵的,身份很有威慑力。而刘邦出身流氓小吏,朱元璋只是一个乞丐,还当过和尚,回顾往事,多么心虚多么自卑呀。第三是与诸功臣比起来,自己比较年轻。相对来说,年纪小的一般死在年纪大的后面,功臣们的年纪比君主大,死得比君主早,是一件令人放心的事情。刘秀、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都只有二三十岁,而功臣们大都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基本上都死在他们前面,所以李世民有晚年画功臣图于凌烟阁借以怀念的事情。赵匡胤和铁木真倒是跟功臣们差不多大年纪,但是一则他们活得比较久,二则他们又拥有第四个条件。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了,五十四岁才当上皇帝,像韩信在他起兵时还是个小伙子;而朱元璋虽然和淮西众将年纪差不多大,他也算得上长寿,但是他同样和刘邦一样,不具备第四个条件。第四个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即使自己死得早,但是接班人也很厉害,能力和威信方面要强于或不弱于功臣们。宋太祖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一直跟着哥哥打天下,诸将都服他,由他继位宋太祖很放心,即使有心怀不轨的人也不敢随便跳出来;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是三子窝阔台,窝阔台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深得人心。而刘邦的儿子懦弱,跟父亲差了好几个档次;朱元璋的太子太孙也是仁慈有余,威勇不足,他们怎么不为自己血战得来的江山能不能顺利千秋万代下去担心呢。

总的来说,功臣们的命运,不是简单的个人命运,是与王朝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充当了双重角色,既是前朝的毁灭者,又是本朝的建立者,既有叛逆的一面,又有忠诚的一面。自身的生死荣辱,一半在天,一半在己,不是那么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宋朝开国功臣都有谁?

1.曹彬,北宋开国第一名将,参与领导了北宋初年的几次灭国大战,平后蜀,灭南塘,官至枢密使,枢密使主管军队,整个宋朝只有两位武将做过枢密使,另一位是狄青。

2.潘美,北宋初名将,战功赫赫,参与平南唐,灭北汉,被封为韩国公,到了太宗时期因为对,辽战役的失败,帮宋太宗背了黑锅,官降三级。

3.曹玮,宋真宗,仁宗时期的大将,出生于将门世家是曹彬的小儿子,曹玮有勇有谋,西夏,伐吐蕃,一生战功卓越,可以说是宋朝西北边防的一面旗帜,几十年间未有败绩。

4.李继隆,宋太宗时期名将,参与了几次“幽州战役”,辽国战神耶律休哥率数十万大军阀宋,结果被李继隆以一万余人打的落荒而逃,李继隆还率军追出去百十里,如果说岳飞是南宋战神,那么李继隆就是北宋战神。

5.韩世忠,南宋初年抗金大将,战绩:擒方腊,平苗刘兵变,黄天荡之战,大仪镇大捷,自从宋高宗赵构起兵时韩世忠便率军跟随,可谓是功不可没,置于为什么没有岳飞,大概是因为岳飞如果被选中,就等于在打高宗赵构的脸,所以岳武穆也就被有被列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扩展资料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后逐步统一中国,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继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赵构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绍兴八年(1138年),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为行都,称为行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一韩令坤二王彦升

三罗彦瓌  四马仁瑀五李汉超北宋初期卓越的军事将领,字显忠,云州云中人。

六石守信开封浚仪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

七高怀德字藏用。五代时常山真定(今正定)人。其父高行周历仕后晋、后汉、后周。

八赵彦徽河北安喜(今定州)人,北宋初期领,开国功臣之一。

九张光翰辽州榆社(今属山西)人。北宋初期将领,开国功臣之一。

十王审琦

十一韩重赟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以功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后周末,升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

十二李继勋十三刘廷让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节度使,唐末割据者;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入麾下,后周太祖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开宝九年十月,皇弟赵光义夺位,是为宋太宗。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被赐名廷让。

十四 刘守忠十五王政忠十六杨光义保静军节度使十七刘庆义忠远军节度使十八符彦卿19张永德二十曹彬二十一党进

二十二王全斌

二十四慕容延钊二十五李处耘

二十六杨业27赵普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禁卫军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在谋士赵普、胞弟赵匡义的谋划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赵宋王朝开国之君,改元建隆元年zhidao,对拥戴其登基的文臣武将予以封官奖励:

进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卒后被追封为内河南郡王)

进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卒后被追封为渤海郡王)

进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卒后被追封为琅琊郡王)

进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卒后被追封为南康郡王

进石守信为侍容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卒后被追风为威武郡王)

进张令铎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

进张光翰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进赵彦微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进赵普为右谏议大夫(卒后被追封为真定王)

建隆二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这些新贵们的官位还未坐热,就自请解职了。从此一生到也过的富裕平安。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吗?

不一定!象西汉时,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些开国功臣百,除了韩信被逼造反而最后被吕后设计杀死,其他功臣,象张良、萧何都有好的下场度,还有北宋开国功臣,被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也大多善终。但专明朝,以及新*中*国的一些开国元勋就比较惨了。不同的朝代,情况属不完全相同!

这确实是个奇怪的魔咒,就从秦始皇称帝开始算吧,老将王翦因为深知皇帝为人,于是从一开始就装糊涂演戏,攻打楚国时又要钱又要地,待成功后就立刻退掉了所有要求的封赏,隐退山林。可李斯却贪得无厌,最后落了个腰斩菜市的下场。到了汉朝,三杰中萧何不算带兵的人而且是刘邦必不可少的管家,所以没事。张良在开国后就学王翦的过了半隐居的生活,于是最倒霉的就是韩信了,虽然刘邦没杀他,但也把他整的够呛,最后还是没逃过沦为政治牺牲品的下场。有人很多人认为唐代是个例外,这也和太宗一直坚称不愿学众多帝王那样杀功臣有关,但是这些开国将领的后代却还是没能幸免,比如说秦琼的后人最后就被判为谋反。宋太祖到是很精明,他既不愿戴个杀功臣的帽子也不想晚上睡不着,所以干脆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一了百了。如果没这场戏,估计以宋朝皇帝历来对领兵将领的不信任,铁定也回闹出不少腥风血雨。明朝就是很乱了,和尚皇帝对任何人,哪怕无兵权的宰相都不放心,更别说带兵的将领了,先是杀了胡惟庸,后来又是蓝玉。有名的刘伯温算是知道和尚皇帝的心思,所以一直都不愿为相,但是最后还是被猜忌软禁病死。清朝就更乱了,八旗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被架空的架空,被杀的被杀,被囚的被囚。多尔衮带兵入关得天下,但是死后却落得鞭尸的下场。还没多久又是三藩之乱。到了我们近代幸免的又有几个?

新朝开国功臣名将有哪些?

如果你说的是王莽百建立的新朝,那就没有功臣名将,只有王莽一位功帝。如果你说的最新王朝~蒋家王朝,功臣首推孙中山、宋教仁、黄兴(把座椅交给了蒋介石)、蔡锷、赵声,名将有邓铿(度国军真正的创始人)、薛岳版(战功第一)、陈可钰(战功比列薛岳)、何应钦、白崇禧(战功第二)、陈铭枢(战功比列白崇禧)、李济深、严重(严立三)、陈诚、权李宗仁、朱培德、王天培、谭廷闿、刘峙、张发奎等等。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是继西百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初始度元年十二月癸酉朔(知9年1月15日),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汉历道寅正为丑正,改元始建国,内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新容莽。

新中国开国功臣36位都是谁

(1990-1)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他们是:毛泽东、周抄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有8位军事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叶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罗炳辉。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

在这36位军事家中,有5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有zhidao11人在新中国建立前献身

1.毛泽东:居功至伟,众望所归

2.林彪:常胜将军,军事奇才

3.叶挺:铁肩仁厚,羽扇纶巾

4.彭德怀:稳抓稳打,步步为营

5.粟裕: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6.刘伯承:指挥若定,东方军神

7.彭雪枫:文武兼备,天生帅才

8.徐向前:声东击西,智勇双全

9.陈庚:儒家大将,声名遐迩

10.罗荣桓:骁勇善战,不屈不挠

11.周恩来:运筹帷幄,中流砥柱

12.方志敏:飞将之才,铁血丹心

13.邓小平:刚柔并济,足智多谋

14.罗炳辉:梅花战术,神行太保

15.聂荣臻:出其不意,捷报频传

16.罗瑞卿:虎虎生气,白马将军

17.段德昌:百劫将星,九死一生

18.曾中生:铁血儒将,风度翩翩

19.贺龙:憨厚耿直,铁塔将帅

20.黄公略:铜墙铁壁,金刚将星

21.朱德:长者风度,力挽狂澜

22.徐海东:雄鹰展翅,亮剑出鞘

23.许继慎:天生虎将,碧血悲歌

24.刘志丹:圣地明星,草原军魂

25.蔡申熙:军中智囊,战场先锋

26.黄克诚:常胜福将,敏言慎行

27.左权:殉国名将,马革英魂

28.叶剑英:黄埔名师,沙场老将

29.陈毅:疆场宿将,笑面书生

30.王树声:吕端韬略,后起之秀

31.许光达:低调作战,战功卓著

32.张云逸:德高望重,虚怀若谷

33.李克农:直捣黄龙,风光险峰

34.刘亚楼:飞天蜈蚣,碧海长龙

35.谭政:沉着镇定,美貌将军

36.李先念:韧性柔坚,儒将风范

欢迎采纳

1毛泽东:开国元首。

2周恩来:开国总理。

3朱德:元帅之首。

4邓小平:改革开放。

5刘少奇:国家主席。

6彭德怀:抗美援朝。

7林彪:军事天才。

8刘伯承:八路师长。

9贺龙:八路师长。

10叶挺:新四军zd长。

11陈毅:新四军长。

12罗荣桓:十大元帅。

13徐向前:十大元帅。

14聂荣臻:十大元帅。

15叶剑英:十大元帅。

16左权:壮烈牺牲。

17方志敏:壮烈牺牲。

18刘志丹:壮烈牺牲。

19李先念:国家主席。

20杨尚昆:国家主席。

21张闻版天:前总书记。

22任弼时:积劳成疾。

23粟裕:(以下为十大大将)

24徐海东

25黄克诚

26陈赓

27谭政

28肖劲光

29张云逸

30罗瑞卿

31王树声

32许光达

33项英:壮烈牺牲。

34萧克:上将之首。

35李克农权:特工之王。

36彭雪枫:壮烈牺牲。

明朝开国功臣排名

1、魏国公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鄂国公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3、郑国公常茂,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4、韩国公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5、曹国公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扩展资料:

明初功臣表,是明朝建国前后,五个档次爵位中功劳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功臣名单。其中最高爵位公爵中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胜宗、陆仲亨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汪广洋、刘伯温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则有王清、王凤显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恺、孙炎等23位明朝开国名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明初功臣表

徐达

(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如果按照真正的历史来说,基本上是这个情况:

文臣以李善长为首,李善长和朱元璋颇似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十分投机。李善长首先提出反对元朝,又为朱元璋策划了夺得天下的蓝本。不过,李善长贪恋权位,不像张良一样明哲保身,最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满门抄斩。实际上,胡惟庸专权,李善长有很大责任,胡惟庸谋反,李善长也肯定知道,但是,李善长肯定没有参与谋反。不过,以朱元璋的角度看,有前面两条,就够杀李善长的了。

洪武文臣还包括:被后人称为半仙的刘基刘伯温,修元史的宋濂。

武将以徐达为首,徐达作为元帅,统领军队,可以说百战百胜,是使得元朝北返的绝对主力。最后,徐达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很可能是病死。被蒸鹅害死的说法,疑点颇多,几乎不能成立。

大将之中,以常遇春为首。常遇春勇冠三军,每次打仗必然冲锋在前,可以说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

洪武武将中,还有汤和、邓愈、蓝玉、冯胜、傅友德。

其他的两大功臣就是李文忠和沐英。两个人的名气也相当大,战功也颇多。但主要还是沾了皇亲的缘故,才能飞黄腾达。

还有半文不武的就是胡惟庸。此人功劳不算很大,但是官做得倒是很大。

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就是胡大海。这个人历史上本来是个胡商,帮助朱元璋起事,后来被人暗杀。

(复制的,侵删)

如果按照真正的历史来说,基本上是这个情况:

文臣以李善长为首,李善长和朱元璋颇似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十分投机。李善长首先提出反对元朝,又为朱元璋策划了夺得天下的蓝本。不过,李善长贪恋权位,不像张良一样明哲保身,最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满门抄斩。实际上,胡惟庸专权,李善长有很大责任,胡惟庸谋反,李善长也肯定知道,但是,李善长肯定没有参与谋反。不过,以朱元璋的角度看,有前面两条,就够杀李善长的了。

洪武文臣还包括:被后人称为半仙的刘基刘伯温,修元史的宋濂。

武将以徐达为首,徐达作为元帅,统领军队,可以说百战百胜,是使得元朝北返的绝对主力。最后,徐达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很可能是病死。被蒸鹅害死的说法,疑点颇多,几乎不能成立。

大将之中,以常遇春为首。常遇春勇冠三军,每次打仗必然冲锋在前,可以说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

洪武武将中,还有汤和、邓愈、蓝玉、冯胜、傅友德。

其他的两大功臣就是李文忠和沐英。两个人的名气也相当大,战功也颇多。但主要还是沾了皇亲的缘故,才能飞黄腾达。

还有半文不武的就是胡惟庸。此人功劳不算很大,但是官做得倒是很大。

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就是胡大海。这个人历史上本来是个胡商,帮助朱元璋起事,后来被人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