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

  • 醍醐灌顶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醍醐就是酥酪上提炼出的奶油,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醍醐灌顶就是指用纯酥奶油浇在头上,意思是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成语典故: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就自己平常的生活来说:生活中总是有些不顺的事情,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醍醐灌顶,参悟出正确的方法论和行为观。禅讲究的是悟性,读一些有关禅的故事,开悟的多半是生活的最平常最普通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我们总是缺乏一种思维认真辨析,所以那些顿悟于我们便是清新脱俗大彻大悟,绝不是玄之又玄的神秘,禅就是醍醐灌顶的那种美妙。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禅其实就在生活里,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你的周围,象涓涓细水一样流淌在你的心里。只是当我们用习惯的成败论荣辱观来思考生活的时候,一切真谛被我们轻忽漠然的扬弃了。最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竟然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禅的最美妙之处在于经过你的冥思和静悟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呢,我们的思想便得到一种升华,在事业地位财富婚姻爱情家庭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等诸多问题面前都能泰然处置,禅是我们精神的最大财富。

这样应该很明白了吧!!!

1、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语出《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2、“醍”指古时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盘”、“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FROM:【俗语佛源】
【醍醐灌顶】

以醍醐灌人之顶。喻输入人之智慧也。今以为令人舒适之喻。顾况诗曰: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
FROM:【佛学大辞典】
醍醐灌顶

发 音: tí hú guàn dǐng

释 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 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示 例: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醍醐灌顶,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出处???

释义: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顶,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又所蒙处分,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释 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醍醐灌顶,醍醐灌顶的来历和故事

醍醐灌顶 [tí hú guàn dǐng]

一丶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二丶释义: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三丶例句:

1.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2.对于新上任的这个市场管理者来说,这次约见无异于醍醐灌顶。

3.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自己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

扩展资料:

醍醐灌顶近义词:发聋振聩 振聋发聩 茅塞顿开?

发聋振聩 fā lóng zhèn kuì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者的闻此言也于天子;昭然若发蒙矣。”汉?枚乘《七发》:“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伛起?L;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茅塞顿开 máo sè dùn kāi

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明?吴承恩《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顿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盘”、“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