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六根清净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六根清净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如何做到六根清净

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copy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百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度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问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答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佛门的六根清净是指哪六根?

六根百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度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

扩展资料:

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问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答;实际起取专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属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

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

六根是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复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六根与六识、六尘的关联:

一、视、听、嗅、味、触、意——六识。

二、眼、耳、鼻制、舌、身、脑——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扩展资料

佛教百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

在历史学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知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就像安明居士在《论佛》中精辟的点到:“佛为自然,道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尘根。

1、眼根,指眼睛因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视觉和认识。

2、耳根,指对声境而百生耳识者。

3、鼻根,指能闻到味,能识别香气。

4、舌根,能尝味者是,以度能对味而生舍识。

5、身根,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

6、意根,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

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没有任何欲念、杂念和分别之心。

扩展资料:知

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道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

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

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内;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

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容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根

佛门的六根清净是指六种感觉器zhidao官。

六根是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

扩展资料:

六根与六识、六尘的关联如下:

一、视、听、嗅、味、触、意——六识。

二、眼版、耳、鼻、舌、身、脑——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权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根

1.【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

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

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

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

名为根。’

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

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

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2.【六根清净】

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

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

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

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

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

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

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

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

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

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

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

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

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

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

是观。’

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

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

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

欲心生。’

如何做到六根清净

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百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度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知为六根。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道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版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权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佛门说六根清净,那六根清净的六根是指什么

眼、耳、鼻、舌、身、意。

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六根】《佛学次第统编(明·杨卓编)》: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扩展资料:

六根清净是一个汉语成语,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

出自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六根】《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根清净

1.【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2.【六根清净】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

请问佛家所说的六根清净,分别是指哪六根?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

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学,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的两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修理掉,称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把不好的行为修理掉,称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称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

因为,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护下,勉强守住了六根,至于清净二字,那是谈不上的。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因为除了男女及钱财等的问题,都不容易觉察出来,净与不净,也就很少有人细心地注意它了。

根据中国天台宗的判断,六根清净位,便是五十二个菩萨阶位最初十阶的十信位,要断见思二惑——相当唯识宗的分别烦恼与分别所知的二障,这应该是从普通(外)凡夫进入贤位(内)凡夫的阶段。

又据法华经及涅盘经中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

六根清净了,就能六根互用,这在一般的读者看来,难免会说这是神乎其神的神话。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六根而执取六尘,六尘充塞了六根,障碍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尘的奴才,也习惯地成了六尘的应声虫,色尘来了,眼根应付,声尘来了,耳根应付,香尘来了,鼻根应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六根不执六尘,六根不受六尘的支配与诱惑,那么,六根就从六尘之中得到了解脱,解脱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这个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净的六根,因为自由的六根虽然仍与六尘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尘的引诱而造生死的染污之业,所以称为六根清净。

说得明白一些,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生理官能,不再随著外境的幻象而转,这就叫做一尘不染——但这绝不是等闲的工夫所能办到的事。

为了便于读者的记忆,再将六识、六根、六尘的名目,抄录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清zhidao净】

又作六根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净’一语,盖袭用自佛教经典。

天台宗所说别教十信之位,为六根清净位。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内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六根种种之功德。将以上之想法配当于修行之行位,就判教上之别教容而言,则为初阶段之十信位;依圆教而言,则为六即中第四之相似即。五种行则为五品弟子位之次阶段。

指六种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亦即六识所依的六种根复。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乃能生之义,谓制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1)眼根(caks!ur-indriya),眼识百所依,能见众色。度(2)耳根(s/rotrendriya),耳识所依,能听闻众声。(3)鼻根(问ghra^-n!endriya),鼻识所依,能嗅闻香味。(4)舌根(jihvendriya),舌识所依,能尝众味。(5)身根(ka^yendriya),身识所依,亦诸根之所依,能觉触。(6)意根(mana-indriya),意识所依,能分别五答境。

六根清净是指哪六根?

六根清净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能尝味知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扩展资料:

六根清净的出处:

六根清净出自《宝台经藏愿文》,道是隋朝的隋炀帝所著。

原文为: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翻译为回:能弘扬道法的五种法师,分别是

(1、受持法师,谓于如来之言教经论能坚固深信受之,又能忆持而不忘者。

2、读经法师,能正心端坐,眼观经文而宣读者。

3、诵经法师,于经能背诵而不须对文者。

4、解说法师,能教授并解说经中之文句者。

5、书写法师,能书写经文而流布广传于世者。)

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够达答到远离烦恼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根

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来,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自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zhidao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

六根清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业障基本上都是从六个管道中来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通灵活佛lu军宏台长开示

一个人的良心怎么会没有了的?贪啊,眼睛看到好的东西我要,鼻子闻到香的东西我想要吃,脑子想到好的东西我想要,身体我要舒服啊,对不对?意念我要舒服啊,所有的这一切都会漏掉你的善种,因为这“六个贼”,就使你失去了佛性。而且,“六个贼”会招来很多不需要的贪心和物质,一个人不需要的你去贪了,你就是去把它招来了,不需要的物质,也是你的“六个贼”帮你招来的,对不对?贼是怎么来的?眼睛看来的,一个女人的婚姻怎么会不好的?因为很多女人贪啊,自己的老公没钱,结婚后看到人家的老公有钱,然后就开始去贪,最后就把自己的婚姻搞得一塌糊涂。

我们做人情愿穷一点,人也要正一点,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心给自己招来很多的麻烦。贪心在你的心里,物质欲望在你的身体里,都是会害死你的,这就是业障的来源。师父跟你们绕来绕去,讲到最后就是讲的业障的来源。你们知道业障是怎么来的吗?很多人说:“师父,为什么我有这么多的业障?”业障就是你的“六个贼”引来的啊。要吃好的,不就是贪嘴吗?要用好的,不就是你的心吗?恨别人,不就是从你的心里发出来的吗?想享受,又不肯付出,这种贼在你的心中,你怎么会好?所以,业障基本上都是从六个管道中来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今天师父跟大家先把这个基本的意念讲一讲,你们学佛学到后来,要去度人,要去跟人家讲佛法的时候,要讲得出这种东西啊,不是说我今天讲佛法就是讲小房子。意不恋物,意念不要留恋这个物品,好汽车、好房子,我的意念不要去恋物,就是说,意念一定要干净。鼻不忘吸,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你有这个鼻子不要忘记呼吸。很多人靠着鼻子呼吸,可是从来不重视鼻子,就是说不要忘记自己的原始本性,虽然它没有让你感觉到,但是它在帮着你成功地做很多事情,所以,不要忘记你的呼吸,师父理解的第二个意思是不要去贪恋任何的味道,嗅觉。口不贪食,嘴巴不要去贪食,哎呀,好吃啊,对好吃的东西要适可而止,不好吃的东西也要适可而止。“六贼”要空,就要五蕴自明,自己明白,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讲的也是五蕴自明,你自己要明白自己身上的一切。受想行识,那么,感受到的,和你思维当中想象的,还有你的行为,还有你的意识,这就叫受想行识,五蕴要皆空,受想行识要如镜见形,就是说像镜子一样照亮着你,像有形的东西一样照亮着你,你们又听不懂了,师父给你们做个解释。师父问你们,想象是不是没有形状的?但是,你心中想象这个人很恶,我很恨他,没有形状,但是你的心中已经有形状了,因为你很恨他。你虽然表情没有出来,但是你心里的恶已经形成了一个形象,所以菩萨告诉我们说,如镜子,就像你心中的好坏你要有一面镜子照到自己,照到自己的心,我今天的心是善的、还是恶的,就是这个概念,明白吗?因为你想象出来的东西到底是恶的还是善的?像一面镜子一样把你照得透彻,你虽然在心里想,别人不知道,但是你通过内心的镜子把你照出来了。

过去旧社会怎么看灵性的,你们知道吗?拿面镜子对着这个空间照着,白天照,晚上也照,三天之后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形出来了,就是鬼,它一直藏在墙角里,你就看见了。所以镜子不能乱照,镜子是属阴的,晚上睡觉的时候,镜子照到你的脚、照到你的身体,可以把你的魂魄照散掉,所以镜子这个东西非常重要。镜子是什么?是一块照妖镜,就是把你心中的妖魔鬼怪、不好的想法全部照出来,很多人跟师父忏悔的时候说:“师父,我不是个好人。”就是这面镜子照的,现在明白了吧?把自己的感受、行为、想象、意识心中要像有一面镜子一样,叫如镜见形,把它的形状照出来。中国人讲一句话叫恶形恶状,一个人吵架的时候那种样子吓人吧?你今天的意识也是有形状出来的,你这个人很恶,你就有一个恶的形状照出来。

所以想五蕴自明的话,你一定要受想行识如镜见形,精气神上下流通。上下流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今天想的好事情经得起上天的考验,往上流,所以为什么人间说上流社会,你的好东西是上流。我们说的中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内心要顶得住,不管有什么福啊、名利啊,到了你身上的时候,你都要顶得住,如如不动,所以说中流砥柱,对不对?那么一个人怎么会变成下流的呢?精神想贪不好的东西,气不顺,整天发脾气、发牢骚,神整天失魂落魄,你就下去了,你就变成下流人了,整天不动好脑筋的人他会有精神吗?三十三岁的阿拉伯王子走了,这种人一讲就知道了,美女太多,钱财太多,精耗完、气丧尽、神走光,你去下流啊,就是往下流。

要懂得,精气神上下流通就是用自己好的精神来拉住自己往下流的不好的精神思维,并改变它。因为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些不好的想法,这些下流的、不着边际的、不上档次的想法出来,要靠着你的精气神上流来把它拉住,来改变它,来识别它,就是拿面镜子把它照出来,这样上下帮助和助缘,你才会常养定慧,人定得下来是养出来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有修养啊,这是养出来的,你们知道吗?你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不动的人,就连这点素质都是养出来的,已经很不容易了。?师父今天到马路上去找十个拾垃圾的人坐在你们当中,你们看看他们会怎么坐?他们会怎么站呢?他们的眼睛往哪里看?师父不讲,你们想一想就知道了,师父让他们坐在这里,如果你们站不住,坐不住,眼睛不停地看,左看女孩子,右看男孩子,左看右看,这就是没有精气神的人,没有目标的人。

所以,定是养出来的,智慧是养出来的,师父问你们,你们现在不是在养智慧吗?你们在这里学什么?师父以后办国学院,也就是跟学生讲这些理念啊。养出自己的精神来,养出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养出自己高尚的道德来,心静如水,定当解脱,心要静,怎么能不解脱啊?

------五蕴自明如镜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