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借刀杀人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借刀杀人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历史上最著名的借刀杀人的案例是哪次?

三国时期,吕布之死就是典型的借刀杀案例。表面上是曹操处死的吕布,但背后真正的元凶,其实是刘备。借刀杀人就是指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或者在不损害自己的实力之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刘备就是这样利用曹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杀了吕布,削弱曹操的力量。

说到吕布,我们都知道他是三国第一猛将,他的武艺放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无人能敌。虽然他能力有这么大,但是他的人品均是极其的差,以至于他没有信用可言。因为他本身一开始跟的是丁原,可后来却被董卓所收买,吕布更是没有丝毫犹豫就砍下了丁原的人头,随后就认贼作父。后来董卓也是和前者一样的下场,被吕布杀死。后来吕布就落下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号。

但是后来吕布又多次和袁术结盟反叛朝廷攻打曹操,而曹操就亲自带领40万大军来到徐州,决定一举拿下了吕布。可是还没有等到打仗,吕布就被手下人五花大绑送给了曹操,但是吕布却跟曹操说,我武艺高强,天底下没有几个人打得过我,如果我归顺你,那么天下就是曹公您的了。曹操这个时候也是心动啊,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一个人,但是考虑到之前吕布忘恩负义的行为,又有点犹豫。而这个时候刘备又正好在曹操的营下,所以曹操就询问了刘备的看法。

刘备就说,“明公已不见吕布如何对待丁建阳董太师的吗?”曹操这一听可是打了个冷仗,于是曹操就决定将吕布处死。吕布死前也是痛骂刘备。咱们表面上看来,是曹操杀死了吕布,但却殊不知,刘备却巧用了借刀杀人的方法。

一方面,刘备也是想要夺得天下的,曹操必然是以后的对手,所以如果吕布为曹操所用,那么将来肯定是一大祸患,另一方面,吕布这个小人背信弃义,把自己的徐州夺取,刘备也是很忌恨吕布。所以刘备就巧用了,借刀杀人。

什么叫借刀杀人?

基本解释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百的手去害人。

详细解释

【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度别人的手去害人。

【典故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问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示例】:答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之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语法内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容宾语、定语、状语;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英文翻译】:murderbymeansofanother'saword;murderwithaborrowedknife;murderwithaborrowedknife——makeuseofanotherpersontogetridofanadversary

借刀杀人,汉语成语,拼音是:jièdāoshārén,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出自《三祝记·造陷》。

成语故事: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借刀杀人

[jièdāoshārén]

基本解释

比喻zhidao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详细解释

1.【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2.【出自】:明·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回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3.【示例】: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之法。◎清·曹雪答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4.【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是什么意思

借刀杀人

读音:jièdāoshārén

释义: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zhidao害人。

出处:明朝·内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例句:即使借刀杀人,你容也有罪。

一、成语【词目】借刀杀人【读音】jièdāoshārén【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示例】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之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近义词】以夷制夷、暗箭伤人【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二、三十六计之一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注释〗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按语〗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解析〗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探源〗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故事〗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借刀杀人是出自哪个典故

借刀杀人jièdāoshārén

解释:比喻自己百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出处:明朝·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度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借刀杀人这个计,是使用率最高的计,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和商业及其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善于版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是经典三十六计之权第三计,引用时一般带有贬义。

典故: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抄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出处】明朝·汪廷讷《袭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借刀杀人这个计,是使用率最高的计,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和商业及其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zhidao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是经典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引用时一般带有贬义。

历史上最著名的借刀杀人的案例是哪次?

三国时期,吕布之死就是典型的借刀杀案例。表面上是曹操处死的吕布,但背后真正的元凶,其实是刘备。借刀杀人就是指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或者在不损害自己的实力之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刘备就是这样利用曹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杀了吕布,削弱曹操的力量。

说到吕布,我们都知道他是三国第一猛将,他的武艺放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无人能敌。虽然他能力有这么大,但是他的人品均是极其的差,以至于他没有信用可言。因为他本身一开始跟的是丁原,可后来却被董卓所收买,吕布更是没有丝毫犹豫就砍下了丁原的人头,随后就认贼作父。后来董卓也是和前者一样的下场,被吕布杀死。后来吕布就落下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号。

但是后来吕布又多次和袁术结盟反叛朝廷攻打曹操,而曹操就亲自带领40万大军来到徐州,决定一举拿下了吕布。可是还没有等到打仗,吕布就被手下人五花大绑送给了曹操,但是吕布却跟曹操说,我武艺高强,天底下没有几个人打得过我,如果我归顺你,那么天下就是曹公您的了。曹操这个时候也是心动啊,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一个人,但是考虑到之前吕布忘恩负义的行为,又有点犹豫。而这个时候刘备又正好在曹操的营下,所以曹操就询问了刘备的看法。

刘备就说,“明公已不见吕布如何对待丁建阳董太师的吗?”曹操这一听可是打了个冷仗,于是曹操就决定将吕布处死。吕布死前也是痛骂刘备。咱们表面上看来,是曹操杀死了吕布,但却殊不知,刘备却巧用了借刀杀人的方法。

一方面,刘备也是想要夺得天下的,曹操必然是以后的对手,所以如果吕布为曹操所用,那么将来肯定是一大祸患,另一方面,吕布这个小人背信弃义,把自己的徐州夺取,刘备也是很忌恨吕布。所以刘备就巧用了,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什么意思

借刀杀人

读音zd:jièdāoshārén

释义: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出处:明朝·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版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例句:即权使借刀杀人,你也有罪。

一、成语【词目】借刀杀人【读音】jièdāoshārén【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示例】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之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近义词】以夷制夷、暗箭伤人【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二、三十六计之一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注释〗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按语〗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解析〗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探源〗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故事〗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