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道听途说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道听途说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道听途说的寓意是什么?不是意思,是寓意。

道听途说的寓意是: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耳听是为虚的,要眼见才能为实。

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

基本释义: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白话译文:?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例句:根据道听途说而下结论是极不负责的态度。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齐东野语?[qídōngyěyǔ]

基本释义:比喻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的话。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白话译文:这不是君子应该说的话,这是不足为凭的话。

2、不足为凭?[bùzúwéipíng]

基本释义: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道人一着饶天下》:“虽然如此;传言送语不足为凭。”

白话译文:虽然这个件事是这样的,但是从别人嘴里传来的话语都是不能当作凭证的。

反义词:

真凭实据?[zhēnpíngshíjù]

基本释义:真实可靠的凭据。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十回:“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名的印章;是一个真凭实据。”

道听途说的寓意是:遇到事情千万要想一想,避免从道听途说的谣言里,给自己增加无谓的恐慌。

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

基本释义: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白话译文:?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例句:根据道听途说而下结论是极不负责的态度。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齐东野语?[qídōngyěyǔ]

基本释义:比喻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的话。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白话译文:这不是君子应该说的话,这是不足为凭的话。

2、不足为凭?[bùzúwéipíng]

基本释义: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道人一着饶天下》:“虽然如此;传言送语不足为凭。”

白话译文:虽然这个件事是这样的,但是从别人嘴里传来的话语都是不能当作凭证的。

反义词:

真凭实据?[zhēnpíngshíjù]

基本释义:真实可靠的凭据。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十回:“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名的印章;是一个真凭实据。”

道听途说的寓意是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

基本释义: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来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白话译文:?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例句:根据道听途说?而下结论是极不负自责的态度。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齐东野语?[qídōngyěyǔ]

基本释义:比喻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知的话。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白话译文:这不是君子应该说的话,这是不足为凭的话。

2、不足为凭?[bùzúwéipíng]

基本释义: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道人一着饶天下》:“虽然如此;传言送语不足为凭。”

白话译文:虽然这个件事是这样的,但是从别人嘴里传来的话语都是不能当作凭证的。

反义词:

真凭实据?[zhēnpíngshíjù]

基本释义:真实可靠的凭据。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十回:“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道名的印章;是一个真凭实据。”

道听途说是什么意思

词目道听copy途说

发音dàotīngtúshuō

释义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知:“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示例妹子~,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道缘》第五十三回)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道听途说,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方之《内奸》:“我要对党对同志负责,即使严赤、杨曙是内奸,我也该对他们负责,不能把~都写上。

成语典故

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了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个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毛空说:“那可能是两只鸭子。”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毛空改口说:“那大概是三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那也可能是四只、八只、十只。”艾子当然还是无法相信。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艾子还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还是不信。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艾子实在忍不住了,再也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反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而且还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是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支支吾吾地说:“那都是我在路上听人家说的。”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啊!”“道听途说”这一成语,原指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后来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亲眼看到的未必是事实,更何况是道听途说~出自何人,有什么典故~?

出自孔子所说。典故出自《颜回攫其甑》。

原文:

道家著作《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中《颜回攫其甑》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

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要这样做?”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扩展材料:

道听途说的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叫毛空的人。向艾子说:“有一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100个蛋。“这不可能!”艾子说。爱说空话的人说:“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说:“这也不可能。”爱说空话的人又说:“大概是3只鸭子吧。”艾子还是不信。爱说空话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说:“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行吗?”爱说空话的人说:“那不行!宁增不减。”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又向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10丈宽,10丈长。”艾子听了说:“哪有这事,不可能的。”爱说空话的人又说:“那大概有20丈长吧。”艾子忍不住问道:“世上哪有10丈长、10丈宽的肉呢?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什么地方?你见过吗?你刚才说的鸭子又是哪一家的?”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通“途”)。意思是:孔子说:“从道途中听了没有根据的话而乱传,是很不道德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颜回攫其甑

“亲眼看到的未必是事实”的典故出处:道家著作《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的《颜回攫其甑》。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译文: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扩展资料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征: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

《贵公》篇讲“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荆人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叙述生动明快。其他如《贵生》、《用众》、《顺民》、《正名》、《察传》、《似顺》等篇也各有特色。

《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畅,有《老子》的文风,其中有些段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回攫其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氏春秋

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zhidao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专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经过解释,属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非常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zhidao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

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回要这样做?”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答来吃了。”

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