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蒹葭伊人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蒹葭伊人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词代表的什么意思

意思是: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出自:《诗经·蒹葭》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拓展资料:

释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这句词的大致意思是:芦苇密密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女子,伫来立在河水旁。下面来具体解释这句词。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话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在这一源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2.所谓伊人,在百水一方,这句话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望穿秋水的急切心理。“伊人”是指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度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3.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问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答意义的艺术意境。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拓展资料

一、出自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二、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三、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四、赏析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

“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百词代表的意思:

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不懈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度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版所权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伊人在哪

"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意中人

蒹葭伊人

jiān

jiā

rén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来在水边思念故人,后常用来表示对人怀念。自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zhidao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蒹葭 对伊人的理解

“伊人”的形象:“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然而由于种种阻力,变得遥不可及。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扩展内容: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参考资料:

国风·秦风·蒹葭(《诗经》篇目)_百度百科

《蒹葭》中的“伊人”指的是“所倾慕的对象”,并不能确定性别,理解为美女只是一种解读方法而已。理由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秋天,诗人一大早起床来到河边,芦苇上还挂着白露,诗人想啊,我思慕的人远在河的彼岸,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都无法触及。如果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诗人不一定是男人;思慕的对象很可能并不知道方位,甚至未必就是具象的某一个人。此后两章用的是重章叠唱,意义基本相同。

朱熹曾评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即为此意。

还有人认为,主人公在这片水域的苦苦找寻,比喻渴望贤才。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在水之湄。伊人到底在哪里?不知道。看似很近,可是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又没有办法接近它。那么和《雨巷》一样,这位蒹葭伊人和丁香姑娘都是渴望不可及的。世上渴望不可及的东西有很多,它可以对这种现象的叹息,也可以是遇到了某件这种事情用伊人的方式来做比喻。因此,不同的猜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对作诗目的的考察。

拓展内容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zhidao”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版易。

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权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诗经-蒹葭》中的“伊人”是什么意思?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后被引申为明君或贤臣。选A意中人。

出自《诗经·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作者无名氏。

原文(节选)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如下: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注释如下:

蒹葭(jiānjiā):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念.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扩展资料: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蒹葭

来伊人,那个人。《诗经-蒹葭》里的伊人应是诗人爱慕的女子,后被引申为明君或贤臣。

毛诗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解:“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道:“《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可见,对于这首诗,可谓见仁见智,解读各异。有人认为《蒹葭》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但大部分人是将自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的。其实,朦胧诗也好,爱情诗也罢,思贤臣也未尝不可。这首诗确实带给了我们强烈的艺术美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无庸置疑的。

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zhidao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A意中人

蒹葭伊人:

jiānjiāyīrén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来霜,所自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思念故人,后常用来表示对人怀念。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百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度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问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答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蒹葭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象征意义是什么

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的"伊人",亦即一种理想化的爱情或事物。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有以下几种:理想化的东西是美好的,是一个人不畏艰难险阻,锲而不舍的动力;理想化的东西是诱人的,也是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并非唾手可得;正因理想的东西是美好的,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美好的;追求者坚韧程度与理想化的东西的美好程度是成正比的。

这首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讽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郑笺《毛诗序》)或惋惜渴求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与《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蒹葭》并没有具体的时间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所以,上面的那些提法因为缺少根据而难以令人信服。《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其结果却失之愈远。对《蒹葭》的阐释也应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泛虚幻给阐释带来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包容的空间。“在水一方”作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等也不过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能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也是《蒹葭》主题的回应。把它们互相对照着看,可能使读者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理解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蒹葭伊人的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伊人,那个人。《诗经-蒹葭》里的伊人应是诗人爱慕的女子,后被引申为明君或贤臣。

毛诗序称:“《蒹葭》,刺襄公百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解:“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度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道:“《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知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可见,对于这道首诗,可谓见仁见智,解读各异。有人认为《蒹葭》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但大部分人是将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的。其实,朦胧诗也好,爱情诗也罢,思贤臣也未尝不可。这首诗确实带给了我们强烈的艺术美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无庸置疑的专。

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属,一个甜蜜的梦。